天雲悖論

天雲悖論,是唯物論難以超越的認識思想悖論。辨證唯物認識論的思想悖論為:客觀事物(如杯子)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而他們所能舉出的客觀事物(如杯子)又都是已經存在於人的意識之中的。這就是“天雲悖論”。只有依據現代科學的發展,超越唯物、唯心的思想局限,回歸人與自然相統一的認識思想,回歸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的認識思想,才能進行合理的認識。

唯物論難以超越的認識思想悖論:“天雲悖論” “天雲悖論”

唯物論難以超越的認識思想悖論:“天雲悖論”
一、辨證唯物認識論的思想悖論為:客觀事物(如杯子)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而他們所能舉出的客觀事物(如杯子)又都是已經存在於人的意識之中的。這就是“天雲悖論”。而它們能舉出一個割裂於他們意識的“純粹客觀存在的物質”嗎?
本來物質和精神就是一性的,所以一元論的“世界是物質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裡的物質也必須包涵精神的範疇,而“物質與精神的關係”就應該是一種物質與另一種物質的相互作用關係,這才是合理的認識。世界仍然是統一的、多彩的。
但辨證唯物論的思維無法達到這樣的程度,無法理解精神和所看到的“物質”的表現現象之間的關係,所以又推出了自相矛盾的“物質與精神的關係”的“二元論”。將精神和物質的內涵割裂,違反了世界的統一存在,導致其辨證唯物論思想的邏輯混亂和自相矛盾。
如果“世界是物質的”是哲學元的話,“物質與意識的不同”就已經不是哲學元了。因為“物質決定意識”、“物質與意識的不同”的所謂“二元”就已經否認了物質的“一元性”了,辨證唯物論從這裡開始就已經自相矛盾,自我否定了。其“二元論”的“物質”與“一元論”的物質在概念和內涵都被偷換了。
我認為無論是一元論,還是二元論,還是多元論,都可以成立,關鍵是看其內涵和思想是否合理。
老子說:無中生有,太極生陰陽。如果是從無中生物質與精神是合理的,其一元和二元都是統一的。但以世界是物質的,又生出物質與精神的二元,則二元的物質與一元的物質的內涵已經不同了,這在思維、哲學、思想和邏輯上都有問題。
所以,真正的一元和多元是可以統一的,但唯物論的一元和二元卻自相矛盾。不管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都是否定了“世界是物質的”一元論,其“二元論”的“物質”與“一元論”的物質在概念和內涵都被偷換了,這種思想和邏輯混亂是產生悖論的原因。
辨證唯物論的邏輯悖論為:把一個早已存在於人的意識中的事物當作了不存在於人的意識中的事物,因此也就把它當作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事物了。他們能舉出一個他們不存在於他們意識中的“客觀存在的物質”嗎?這就是“天雲悖論”。
二、科學原理揭示“人化世界”的存在
在以前學習唯物主義觀時,認為世界在沒有人存在時,還是這樣的星球、山川,鳥語花香,藍天碧水,五光十色……其實這已經是把人的意識和觀念加進去的有限的“人化自然圖景”,也即“人化世界”的圖景。
現代科學知識已經認識到:客體所反射出的所有電磁波中,其相對集中的一定波長的可見電磁光波通過人的肉眼攝取、轉換、傳導而在大腦中反映成顏色。因此,顏色是客體所反射出的一定波長的光波與人的肉眼和意識產生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狀態。是人體系統與自然客體系統相互作用的產物。顏色的美代表著人體系統與自然系統相互作用狀態下的和諧結果,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與結合所共同構成的一個新的物質能量系統。這就是“人化世界”:由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與結合所共同建構的一種新的物質能量世界。
同理,聲音也如是。在表面時空中,可以說世界本沒有顏色、聲音,但光子和空氣粒子波與人的存在和認識過程相互作用後,就形成了人所觀察到的顏色、聲音的過程和存在。構成了一個“聲色”世界――人化世界。
依據現代科學知識,對於一團無規則運動的分子集合,人們是看不見的,人的感觀和意識將其反映成了“實體”,其內涵和狀態信息已經發生了變化,形成了新的“人化世界”的內容。
所以,現在我們發現,當我們睜開眼睛,所看到的聲色世界就應該是“人化世界”,而不是辨證唯物的認識思想所認為的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世界”。
這裡,我已經提出了一個“人化世界”的概念,什麼是“人化世界”呢?就是人在與自然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所建構成的包含主體和客體的系統整體存在,這其中也包含了客體與人的感官和意識相互作用的過程、存在、狀態和意識建構內容,也包含了意識的主觀發展過程。
如顏色,只有客體所反射出的一定頻率的光波不能形成顏色,而只有人的主觀也不能形成客體的顏色,而是客體所反射出的一定頻率的光波與人的主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被人的感官吸收、轉換,而被人的意識建構成顏色。所以,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存在和狀態,是既不否認主觀,又不否認客觀的系統認識思想。是“人化世界”的認識思想。
那么,分子又是什麼呢?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從分子向微觀認識另外原子、原子核、和電子、質子和中子,直到夸克、中微子等基本粒子。人們在量子力學的研究中,發現研究對象的狀態依賴於我們的認識過程。
一位哲學愛好者說道:“量子論通過實驗證明,人的觀測行為‘干擾’了被觀測對象電子的實際運動,電子運動實際上處於‘量子態’(量子波),即電子運動實際上是沒有時間上的‘先後’順序的,是按照隨機的‘機率’運動著。在人通過感官和儀器對某一對象進行觀察的那一瞬間,量子波的‘波函式’塌縮了,在人的感官和儀器中‘變’成了一種‘實在’(某一形狀的物體和電子波形)。量子物理學家玻爾認為,這是因為在觀測行為中,人、儀器和被觀測對象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產生了不可避免的‘影響’,‘意識’在其中擔任著‘重要角色’,譬如:你必須選定某一觀測對象並通過眼睛、儀器和被觀測對象‘連線’(聯繫)起來。”
迄今為止,人們所認識的世界實際上是“人化世界”,是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相互作用下,共同構成的一個物質系統、共同組成的一個物質能量世界。“人化世界”是系統思想在認識思想和過程中的體現。主體和客體,包括認識過程共同構成認識系統,建構成“人化世界”。而不是辨證唯物思想所認識的不依賴於人的意識建構的“客觀世界”。
那么,“人化世界”之外是什麼呢?我認為,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純粹客觀的事物,也如“物自體”。它永遠在“人化世界”之外,不僅是構成“人化世界”的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必要條件,也是人的認識和“人化世界”不斷拓展和進步的基礎之一,也使人對宇宙、生命和人的存在持有一種敬畏和虛心的態度,並能激發人們不斷探索宇宙物質、生命和人的更真實存在的願望和追求。
三、唯物論不應迴避的認識思想局限
依照現代科學知識,可以將一個客觀事物存在歸納為物質、能量和信息。而人的認識,是通過認識事物的物質、能量所體現出的信息,來認識客觀事物的物質、能量的存在狀態的。
且不說人所能捕捉到的一個事物的物質、能量的信息是有限的、局部的、不完整的,就人能捕捉到的事物的物質、能量的信息而言,在經過人類的感官過慮、轉換,並加入了人的意識的信息後,所反映出的事物的物質、能量的信息已經發生了變化。由於這種改變因人的認識過程的系統確定性而變得不易察覺,從而使人將意識對事物所反映出的信息內容當作了客觀事物的物質、能量的原有信息內容,當作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事物的信息內容和組成部分。
如:將客體所反射出的一定頻率的光波在被人的意識反映成紅色後,將那個“紅色杯子”的紅色當作了客觀存在,當作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又如:將一團無規則運動的分子集合反映成了實體,反映成杯子,而又將此杯子當作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經指出了唯物認識的邏輯悖論,從而發現了唯物認識思想的許多錯誤內容。
綜合起來,由於受當時科學和認識的局限,唯物認識思想體現出的錯誤如下:
1、唯物論舉不出一個割裂於他們意識的 “純粹客觀存在的事物”;
2、唯物論將人對客體的反映當成了“鏡像”的反映,而現代科學知識已經表明它們包含“建構”的反映,是不能割裂於人的意識的存在內容。如:將客體所反射出的一定頻率的光波被人的意識建構反映成紅色;將一團無規則運動的分子集合建構反映成了實體等。
3、唯物論將體現人的意識建構的內容當作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純粹客觀的存在,如:將客體所反射出的一定頻率的光波在被人的意識建構反映成紅色後,將那個“紅色杯子”的“紅色”當作了客觀存在,當作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又如:將一團無規則運動的分子集合建構反映成了實體,反映成杯子,而又將此杯子當作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
即使唯物論加入了實踐的內容,也無法彌補唯物論的認識思想將人的意識對客體的反映內容當作了鏡像反映而不是建構反映的內容的錯誤思想。
4、人的認識本來依賴於人的認識過程和感觀參與,依賴於人的意識建構。但唯物論一方面否定了人必須依賴於人的認識過程和意識建構過程來以建構反映的方式去認識世界;另一方面又將體現人的意識建構過程所認識事物的反映內容當作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純粹客觀的事物的存在內涵;將體現人的意識建構過程所認識的世界當作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唯物本體論的世界。就必然局限了無限的世界的存在內涵。試問:人能夠不依賴於人的感觀參與和意識建構過程去研究純粹客觀的本體世界嗎?唯物論者所認識的“客觀事物”是能割裂於人的意識、不依賴於人的意識建構的純粹客觀的事物嗎?
所以,唯物論的認識思想是難以成立的。錯誤的認識思想必然在制約著人們的認識過程,制約著人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導致這裡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創新成果都很貧乏。
只有依據現代科學的發展,超越唯物、唯心的思想局限,回歸人與自然相統一的認識思想,回歸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的認識思想,才能進行合理的認識。
四、辨證唯物論的影響
辨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決定意識”、“物質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思想,將人們所認識到的事物的現象當作了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純粹客觀的存在”。而真正“純粹客觀的存在”在哲學上也可以稱為“無”,或康德所描述的“物自體”,它可以根據人的不同的認識條件和認識過程,而被人認識為一個杯子、一團無規則運動的分子、一團電子云團、一團粒子團、一團量子團……等等,這些存在現象都與人的認識過程不可分割,體現著人的認識水平和認識局限,而這種認識局限正是人的認識能不斷進步的前提之一。然而,而辨證唯物主義將這些認識內涵當作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純粹客觀的存在”事物的存在內涵時,這個所謂的“純粹客觀的存在”在唯物主義思想中自然是無法改變的、不能否定的,因而就制約人們去進一步思考、認識、懷疑這個“純粹客觀的存在”本身(其實是人所認識的物質的表現現象)的局限性。當你要去懷疑這個“純粹客觀的存在”的現象內容時,就會與辨證唯物主義的“純粹客觀的存在”思想相衝突,就會陷入否定“純粹客觀的存在”的思想和邏輯悖論中。
而唯物論的認識思想,根本就舉不出一個割裂於他們意識的“純粹客觀存在的事物”,而卻將他們所認識反映到的事物內容當作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的內涵。如此錯誤的認識思想實實在在地在制約著人們的認識過程、制約著人們的創新思維。
所以在辨證唯物論思想重的地方,人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成果都很貧乏。當別人搞出了什麼創新,才能認識到這個創新是“客觀的”,才去模仿,去填補空白。所以成為一種“填補空白”的文化,老是跟在別人後面發展,其根源在於辨證唯物論的錯誤思想的制約。

“天雲悖論”09版

證唯物認識論難以超越的認識思想悖論:“天雲悖論” 09版
之一,客觀事物悖論
客觀事物(如杯子)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而他們所能舉出的客觀事物(如杯子)又都是已經存在於人的意識之中的。而它們能舉出一個割裂於他們意識的“純粹客觀存在的物質”嗎?
之二,科學證偽悖論
科學成果和認識發展是具有可重複性和能夠不斷證偽的過程,辯證唯物論認為人們所認識到的科學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然而,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怎么能夠被人的認識發展而不斷證偽呢?
之三,實踐悖論
1、辯證唯物論認為實踐是客觀對主觀的檢驗,得到的是客觀真理、客觀反映。然而,在不斷被證偽的現代科學發展中,人們發現並沒有認識到任何“客觀事物”內容的,而只是認識到了“人化世界”的的認識內容,他們用來檢驗主觀認識內容的卻是人們建構、認識的科學成果,他們用過任何一個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事物、客觀規律來檢驗過主觀認識嗎?
2、辯證唯物認識論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客觀檢驗主觀”。霍金和強的那卡等科學家在用量子力學、相對論分析星球、黑洞等,而許多辯證唯物認識論的支持者卻拒絕用客觀的基本粒子來認識實體杯子和麵包,反對用基本粒子來對他們要進行檢驗的客體長度的測量實踐,從而陷入他們所認為的“客觀事物”、“客觀反映”、“能動實踐”難以認識、難以實踐的悖論。而如果他們能夠從量子力學的基本粒子的角度來認識事物,那么,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以前人們所反映的實體杯子、顏色等內容還是對客觀事物的客觀反映嗎?以前的各種實踐活動還是“客觀對主觀的檢驗”嗎?
之四,客觀真理悖論
辯證唯物論認為經過實踐檢驗了的認識是客觀真理(相對真理),因而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反映。這樣的客觀真理內容除了有量的變化發展外,還能夠象科學成果一樣被不斷證偽、被修正嗎?還能夠有認識上的質的飛躍嗎?那么能夠被人的認識發展所不斷證偽、不斷修正的認識內容還能夠是辯證唯物論所認為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反映嗎?
或者說,按照辯證唯物論的說法,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真理,怎么能夠被人的認識發展所不斷證偽呢?
之五,顏色悖論
如果辯證唯物認識論認為:顏色是光波的屬性,一定波長的光波和顏色是對應的,所以是客觀的,而不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由人的感官和意識建構的內容。那么,那么,我們就順著辯證唯物認識論的思想和思路進行分析和推理:既然顏色是光波的客觀屬性,是客觀的,那么光波在全波段都應該有顏色的客觀屬性,顏色應該是客觀的,所以,所以,你的意識能夠反映出顏色來;那么紫外線、紅外線的顏色,以至於更大光波波長範圍內的顏色,並不能夠說你的意識沒有反映出來、你沒有認識到,它們就不存在。而你們為什麼就沒有看見它們的顏色呢?說明你們也承認人類的感官結構有局限性,那也就說明在全波長的光波範圍內,全人類都應該算是色盲,只能看見一小部分波長範圍的顏色。你用很小波長範圍內的光波反映的顏色來認識世界,和色盲用一種顏色來認識世界只有50步與80步的區別,你能說一個色盲看任何人種、任何物體都是一種顏色是對客觀世界的客觀反映嗎?所以,你還能說你用很小波長範圍內的光波反映的顏色來認識世界的客觀反映嗎?那么,你們對世界的反映還是客觀得嗎?
再順著這個思路給你們舉更簡單得例子:假如全人類都是色盲,只能看見一種顏色,他們看什麼都是紅色的,看非洲人、歐洲人、亞洲人都是紅色的,看樹葉也是紅色的,看天也是紅色的,你們還能說你們看見的世界是客觀世界嗎?還能說綠色是樹葉本身就有的客觀存在嗎?
這就是“天雲悖論”的最新內容。
我認為世界的本體論中,無論是一元論,還是二元論,還是多元論,都可以成立,關鍵是看其內涵和思想是否合理。老子說:無中生有。古代還有太極生陰陽的思想。如果是從無中生物質與精神是合理的,其一元和二元都是統一的。
但以世界是物質的,又生出物質與精神的二元,則二元的物質與一元的物質的內涵已經不同了,這在思維、哲學、思想和邏輯上都有問題。
辨證唯物論是以“世界是物質的”一元論為本體的,又生出“意識是物質的屬性”的命題,最後又演變為“意識不屬於物質”的命題。於是其命題變換成了“物質的屬性不屬於物質”這樣一個自相矛盾的命題,不僅偷換概念,而且實質否定了唯物論的“世界是物質的”一元論的命題,通過“物質屬性”的含混不清的概念和內涵將唯物論的物質一元論偷偷地演變成了物質與精神關係的二元論,為其辨證的思想找到一個基礎。
所以,真正的一元和多元是可以統一的,但唯物論的一元和二元卻自相矛盾。不管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物質不依賴於意識而存在”,都是否定了“世界是物質的”一元論,其“二元論”的“物質”與“一元論”的”物質“的內涵被改變了,概念被偷換了。而導致命題矛盾和內涵混亂的過程是利用了“物質屬性”來轉換。 這種思想和邏輯混亂是產生悖論的原因。
辨證唯物的認識思想中的“複寫、攝影”的鏡像反映,是意識能動的、直觀的、本質的、理性的鏡像反映,即使唯物論加入了實踐的內容,也無法彌補唯物論的認識思想將人的意識對客體的反映內容當作了鏡像反映而不是建構反映的內容的錯誤思想。
辯證唯物論的認識反映論思想,必須基於被認識反映的參照物與認識結果之間不僅有一種確定性的對應關係,而且參照物還必須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
但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思想在將客觀的材料(反映參照物)進行意識的加工的反映論思想中,已經忽略了在此之前就已經先對該材料(反映參照物)進行了意識的建構反映過程了。這是兩步的意識建構過程。而沒有被意識加工過的客觀材料,人們並沒有認識到的;同時,量子力學在對事物存在的更本質的探索中也已經否定了認識結果與客體之間的確定性對應過程和確定性的客觀材料。所以,認識過程的辯證統一關係無法統一到唯物論哪裡去的。
人們所認識的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統一體:“人化世界”的存在內容。
“人化世界”是主客體相互作用所建構的認識統一體,是不可分割的認識過程。
如顏色,只有主體不能形成顏色,而只有客體也不能形成顏色,而必須是客體所反射出的一定頻率的光波與人的主體感官和意識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被人的意識所建構反映成顏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