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寺[浙江省嵊州市]

天竺寺[浙江省嵊州市]
天竺寺[浙江省嵊州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竺寺位於浙江杭州的古剎。由上、中、下三寺合成,以下天竺寺創建年代最古,中、上天竺寺次之。三寺均以觀音為本尊。就中,以上天竺寺的廣大靈感觀音最受信徒敬奉。五代、宋朝以後,成為講學習禪的道場,深受壇崇信。陽春時節,蘇、浙二省民眾多前來朝拜,人潮絡繹不絕,世稱‘天竺進香’。

基本信息

天竺寺

天竺寺天竺寺
位於浙江杭州的古剎。由上、中、下三寺合成,以下天竺寺創建年代最古,中、上天竺寺次之。三寺均以觀音為本尊。就中,以上天竺寺的廣大靈感觀音最受信徒敬奉。五代宋朝以後,成為講學習禪的道場,深受壇崇信。陽春時節,蘇、浙二省民眾多前來朝拜,人潮絡繹不絕,世稱‘天竺進香’。

上天竺寺

天竺寺天竺寺
今稱法鏡寺,位於靈隱山(飛來峰)山麓。東晉·鹹和(326~334)初年,西天竺僧慧理至此,見山水秀麗,乃建一宇,號靈鷲寺。隋·開皇十五年(595),真觀、道安同至石室修頭陀行,檀越陳仲寶拓而修之,號南天竺寺。唐·大曆年間(766~779),法詵、澄觀、道標先後住此。貞元二十一年(805),住持道齊勸請四方學者至本寺講《華嚴經》,顯種種奇瑞,蒙敕額天竺靈山寺。唐末,遭兵火燒毀。五代時,吳越王錢鏐再興,建五百羅漢院。

宋真宗祥符年間(1008~1016),天台宗僧慈雲遵式入住此寺,大張天台教綱,學徒雲集。南宋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寺名改為思薦福寺。寧宗慶元三年(1197),恢復天竺靈山寺的舊稱。嘉定(1208~1224)初年,日僧俊■曾來本寺,習天台教學。元代時,鳳山子儀、真淨、蒙潤等相次來住。元末又遭回祿之災,明·洪武年間(1368~1398)重建。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大殿;高宗臨幸之際,御賜今名。現與中天竺寺皆為禪寺,存有真觀、遵式的墓塔與經幢(系祖韶所建)等。

中天竺寺

天竺寺天竺寺
位於下天竺寺之南、稽留峰之北。系中天竺僧寶掌於隋·開皇十七年(597)所創建,一說建於·貞觀十五年(641)。宋初,稱崇壽院;徽宗政和四年(1114),改稱天寧永祚禪寺。南宋時,與靈隱、淨慈諸剎同為遵四百佛寺中著名的禪院。至元代,改稱天曆永祚禪寺。·洪武年間,蒙賜額中天竺法淨寺;其後,大殿燒毀。嘉靖二十五年(1546),惠鏞重建之,又新立白衣觀音堂。清·乾隆三十年(1765)改名法淨寺,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後遭回祿之災,現殿宇多在修繕、重建。

下天竺寺

天竺寺天竺寺
今名法喜寺,位於北高峰之麓,中天竺寺之南。後 31晉·天福四年(939),道翊結廬於此,一夕得奇木,命孔仁謙雕刻成觀音像。其後,吳越王錢弘俶感得觀音靈告,乃興一寺,號天竺看經院。爾後,觀音屢現靈驗,澤被生民,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獲賜額天竺靈感觀音院。宋朝歷代皇帝甚尊崇此寺,除行幸外,並常於此祈雨、設水陸大齋。淳熙三年(1176),孝宗於寺內建護國金光明懺堂,頒賜‘白雲堂’之印,令統領天下禪、教、律諸宗。此外,文杲、性澄、本無、弘濟、真淨等諸大德亦相繼晉山,法幢甚盛。

元順帝(1333~1368在位)時,遭兵火破壞。其後,慧日再興之。至明代,寺內設定僧道衙門,掌管杭州一帶的宗教行政。清康熙帝四次駕幸;乾隆年間(1736~1795)改稱法喜寺,也稱法喜講寺。民國十六年(1927)重建。此寺規模之大、香火之盛,居三寺之首。

相關歷史

天竺寺天竺寺

由於宋真宗崇佛道,繼而宋仁宗推崇佛教,因此,當時杭州官如蘇軾、蔡襄、沈文通等均與杭州佛門密切交往,也使靈竺趨於興盛。宋仁宗天聖初年(1023年) 有銑和尚在白雲峰、獅子峰之間建觀音殿,一時香火甚盛,“眾山環拱,煙雲瓢渺,時聞鐘聲,恍然天官”。皇祐元年(1049年),宋仁宗曾將秘典5330卷賜予看經院,作為教藏,為此專門造了藏經殿。至嘉祐中(1059——1060年),杭州郡守沈文通認為“觀音以聲音宣佛力,非禪那所居”,提出“以教易禪 ”,將禪寺改為教寺,並命寺僧辯才(即元淨)主持築室,殿加重檐,宋仁宗親書“靈感觀音院”寺額。至治平中(1065年前後)蔡襄守郡,由宰相曾公亮出資修建寺皖,並將其所贈佛經5230卷藏於院之西廡。元符三年(1100年)十六觀堂落成。
宋室南遷後,金兵於建炎四年(1130年)入侵杭城。當時金兀朮(即完顏宗弼)曾謁上天竺,得咒觀音像始末,遂將觀音像及大藏經載於轎車內運往北方,寺僧智完率弟子跟隨至燕京西南五里的玉河鄉建寺供奉。紹興二年(1132年),宋高宗命住持惟日建藏經樓和應真閣,並於紹興五年親臨進香。隆興二年 (1164年),宋孝宗又命臨安府尹曹澄督建五百羅漢堂。乾道元年(1165年)二月,宋孝宗專門召見上天竺住持若納,並封為“右街僧竺”,後又封“左街僧竺”,賜“白雲堂印”,命若納管轄禪、教、律三宗和江南佛教事務,由此,上天竺寺名重京師。乾道三年(1167年),宋孝宗還視往察看,賜絹錢二萬,命重建十六觀堂。至乾道八年(1172年)二月又下詔重修寺院,改院為寺,御書“法輪寶藏”額,將曰月珠、鬼谷珠,貓眼等內宮珠寶賜予該院。淳熙元年 (1174年)又將福州印造的藏經500函賜藏該院。翌年,宋孝宗到上天竺進香,正式改院為“靈感觀音講寺”。當時,凡帝王上山進香都在白雲堂進齋。至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改名為“天竺教寺”,評定為教寺“五山之首”。梵谷麗等國使者僧人來朝,都至上天竺交驗書牒並予接待。開禧二年(l206年) 七月燈火成災,十六觀堂被毀,住持妙蛙竭力建設,一年完工。南宋後期,上天竺菩薩被朝廷奉為“治國安邦”的主宰。宋理宗趙昀在《天竺靈感觀音大士贊》中稱:“神通至妙兮隱顯莫測,功德無邊兮應感奚速。時和歲豐兮豐佑我民,兵寢刑措兮康此王國。”

天竺寺天竺寺
宋末鹹淳二年(1266年),寺院盡毀,於五年由寺僧慶思募建,乃改為“天竺教寺”,至元末時,上天竺寺院又毀,直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高僧宗泐人京任僧侶左善世師,奏請重建;明太祖遂下旨建觀音菩薩殿,並下令杭城駐軍停操二月為建寺搬運磚木。明正統十年(1445年)明英宗朱祁鎮將本山《北藏經》5048卷賜藏該寺左右,同時附有《護藏敕諭》一道。在明朝統冶二百七十餘年間,上天竺完全靠僧人募化等辦法整修寺院。清朝前期,清帝信奉觀音大士“奇術妙相”、“靈感顯應”,對天竺寺恩寵有加。康熙玄燁,六巡江南,五到上天竺。康熙五年(1666年)發朝廷內庫“重為周色”,並賜《金書尊經》,官員們盛讚此舉使“湖山動色,草木回光,美哉聖乎!”玄燁先後賜御書《金剛經》石刻一部、御書“法雨慈雲”匾額、金字《心經》、墨刻《藥師經》、御製《重修上天竺寺碑記》等。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弘曆初到南巡進兩到上天竺,除題詩外,並定名上天竺寺為“法喜寺”,御書寺額和“寶陀飛觀”、 “普甘露門”等匾額,題寫柱聯有:“繞座法輪明寶月,盈階甘雨散花天。”此後,他每到上天竺,必有賞賜或有卸書題字,先後該觀音像、佛像,石刻《蓮華經》,御書《華嚴涇》《蘭亭圖石刻手卷》,並題寫“色空不二”、“印真闡諦”匾額等,他手書的《千手千眼觀世音大悲心陀羅尼經》石刻一冊曾刻石19塊嵌於法喜寺羅漢大士殿。
正是由於朝廷的提倡和眾多佛徒信眾對“觀音靈驗”的信奉,故明清時,浙江蘇南各地的鄉民村姑都紛紛來天竺進香,成為每年一度的“香市”。據《武林舊事》《仁和懸志》稱:“方奉時,鄉民扶老攜幼,焚香頂禮大士,以祝豐年,香車寶馬,絡繹於道,更有自遠方負擔而來者,名曰香客。凡自普陀院回向,未有不至此者。”“二月十九日為觀音大士誕辰,三吳浙東士民,齋至藝香,舟車絡繹,晝夜不絕。”每年新年剛過,“春服既成”,而養蠶尚早,於是“銜舟打槳,進香天竺,結舫為鄰,棲至於此”。每逢香市自武林門、松木場、經昭訂寺到天竺,沿途擺滿各種貨攤,販賣各種用具、土產、玩具等,為時一月有餘,延綿數里,道為之塞。“天竺香市”被列為“十八景之一”,直至1949年前,三竺路旁仍建有相連平房供香客宿夜。50年代後開始衰落,70年代末開始重又興盛。

官橋天竺寺

天竺寺天竺寺
又名天竺岩,建於毫光山半山腰,從福廈324線官橋複線路邊“毫光山天竺寺”碑坊處沿盤山公路直上不到兩公里,便可抵達。映入眼前的便是隱現於樹木之中的寺院翹角。梟梟清音,渾圓而肅靜,進入山門,可見刻有:“崖縫古榕茂殿側玉蘭香”的對聯。這裡高山流水,蟬鳴鳥啼,松濤聲聲,宛若人間仙境。因此寺有“山間水潺流,滿坡青松秀”的譽稱。

天竺寺在“文革”中一度被毀,但可喜者在入門處尚保存兩方石刻碑誌,可作為天竺寺淵源考證。

毫光山天竺寺相傳建自隋朝年間(公元581─600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經歷,其間幾度興蓑,已無詳細記載,唯有碑誌上註明:明朝初時(公元1368─1398年),由沖斗鄉(註:現堀斗村)陳家俊擇地蓋寺暨塑佛像。至元孫陳珊重修寺宇。歷至康熙辛丑年(1661年)鄰近鄉里人李天祿邀請寺僧住持寺務,該寺得以興旺傳及七世住持人,不守法度、寺業典賣寺院幾乎荒蕪。到了道光八年(1828年),林輝枝等人贖回寺業並訂立寺規,其時出資贖產置產者芳名碑誌上一一記載。民國七年(1918年)又再修繕。1966年再遭劫難被拆除,觀音佛像流失不知去向。1976年“文革”結束,由洪邦村新加坡華僑蔡多華先生和田乾村菲律濱華僑吳金聘先生倡議並帶頭捐資,發起重建天竺寺,經過四年的集資建設,一座華麗壯觀的寺院已初具規模,現已建成大雄寶殿東西廂房,南北廳室、圍牆、鋪設殿前上下石埕、華蓋室山神廟等,配套的盤山公路正在鋪建之中。寺中生活設施完善自來水電、衛生浴廁樣樣備全,果然是一處休閒的好景點。寺中重塑釋迦牟尼金身,並兩次東渡南海謁祖進香。

天竺寺與泉州清源山賜恩寺名列泉南名剎,據記載:清源山賜恩寺為狀元歐陽行周讀書處,毫光山天竺寺為登科進士伍愷讀書處。伍愷在寺讀書時曾夢寺中神明謁語中進士,伍先生登科後奉旨還鄉重修寺宇並寫楹聯一對:“昔此讀書夢傳決擢進士今幸登第禮答機先彌陀”。並親手栽種玉蘭花樹至今猶存,樹幹粗壯花開香溢滿寺,為寺院增添一大景觀。據志載:明朝初年時遭久旱寺外設檀祈雨,突然陰雲從寺四舍間密佈四方均沾其渥澤。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1932─1935),中共晉南工農紅軍,晉南遊擊隊第三支隊在天竺寺建立地下活動據點,成立天竺支部,開展地下鬥爭,為China的解放事業增添一頁光榮史詩。

天竺寺被省gov列為佛教活動場所,受到有關部門的保護,在新的時期,願素有“宗教歷史博物館”之稱的閩南,再現了地域性宗教、歷史、旅遊、經濟、文化、古今一貫的特點。

有關傳說

天竺寺天竺寺
天竺寺是西湖佛寺久負盛名的觀音道場。相傳,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僧人道詡請人他雕了一尊觀音大士坐像。後來吳越王撥款建起觀音看經院即上天竺寺的前身。北宋時,杭州大旱。知州張去華聽說上天竺觀音像有“神異”,便率領一支儀仗,幡蓋鼓吹,把觀音像迎請到城南梵天寺,碰巧當天就下了一場雨,天竺觀音從此名聲大噪,凡遇天災人禍,杭州地方官即來求助,號稱靈感觀音,香火之盛,不下於觀音“老家”的普陀山

太平天國軍第二次進攻杭州時,浙江巡撫王有齡又把上天竺的靈感觀音請進城裡吳山海會寺,每天上山拈香,祈求神助,結果,太平軍經激戰後攻克杭城,王有齡等清朝文武官員百餘人或自盡或被俘,觀音大士一點忙都沒幫上,連天竺寺也在攻城戰中化為廢墟。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