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竹黃

天竹黃

1.韓保昇曰:“《圖經》云:竹節間黃白者,味甘,名竹黃。 2.1.李時珍:“竹黃,氣味功用與竹瀝同,而無寒滑之害。 2.3.蘇廷琬:“天竺黃,本草雲清心豁痰,功同竹瀝,氣味稍緩,說亦近似。

基本信息

天竹黃天竹黃
藥名:天竹黃
別名:竹黃、天竺黃、竹膏、竹糖
漢語拼音:tan zhu huang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2.Leptocanna chinensis(Rendle)Chia et H.L.Fung [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
歸經:
功效:清熱化痰;涼心定驚
科屬分類:禾本科
拉丁文名:Concretio Silicea Bambusae.
主治:小兒驚風;癲癇;中風痰迷;熱病神昏;痰熱咳喘
生態環境:1.青皮竹常栽培於低海拔地的河邊、村落附近。
2.薄竹常生於海拔1500-2500m的山地常綠闊葉灌木林中。
出處:《中華本草》

形態特徵

天竹黃天竹黃

1.青皮竹 竿高8-10m,直徑3-5cm,尾梢彎垂,下部挺直;節間長40-70cm,綠色,幼時被白蠟粉,並貼生淡棕色刺毛,後變無毛;分枝常自竿中下部第7-11節開始,以數枝或多枝簇生,中央1枝略較粗長。籜鞘早落;籜耳較小,不相等,大耳狹長圓形至披針形;籜舌邊緣齒裂;籜片直立,易脫落。葉鞘無毛,背部具脊,縱肋隆起;葉耳通常呈鐮刀形,邊緣具彎曲而呈放射狀的繸毛;葉舌邊緣齧蝕狀;葉片線狀被針形至狹披針形,一般長9-17cm,寬1-2cm,先端漸尖具鑽狀細尖頭,基部近圓形或楔形。假小穗單生或簇生於花枝各節,鮮時暗紫色,乾時古銅色;小穗含小花5-8朵,頂端小花不孕;穎僅1片,具21脈;外稃橢圓形,具25脈;內稃被針形,具2脊,脊間10脈;鱗被不相等,邊線被長纖毛;花絲細長,花葯黃色,子房基部具柄,花柱被短硬毛,柱頭3羽毛狀。

天竹黃天竹黃
2.薄竹 竿高5-8m,直徑2-3cm。節間長30-45cm,上半部於幼嫩時被白色柔毛,老時毛落。分枝常於竿基部第3節上開始,近水平開展。竿籜幼時紫紅色,老時變枯黃色,其長度常為其節間的一半;籜鞘近呈梯形;籜耳呈極狹的線形;籜舌近全緣;籜片窄三角形,先端長漸尖,邊緣在近先端部分內卷。葉鞘無毛,先端帶紫紅色;葉耳和鞘口繸毛具芒;葉舌近截形。葉片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5-26cm,寬3-4.5cm,次脈7-9對,小橫脈明顯,先端長漸尖,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葉柄紫紅色,無毛,長約5mm。花枝長35-40cm,節間長3-6cm;次級分枝長5-10cm,基部托以鞘狀苞片,基部抱莖。假小穗先端漸尖;苞片卵狀披針形,長7-11mm。小穗先端漸尖;穎2片,呈卵狀披針形;不孕外稃卵狀披針形,具15脈,背部中脊隆起;內稃具6脈,頂具1束短毛,鱗被3,脈紋不明顯;花葯基部具不等長的2裂;子房近棒狀,花柱狹長,柱頭羽毛狀。

藥材考證

本品始載於《蜀本草》,原名竹黃。
1.韓保昇曰:“《圖經》云:竹節間黃白者,味甘,名竹黃。”
2.《日華子》謂:“此是南海邊竹內塵沙結成者耳。”
3.《開寶本草》云:“按《臨海志》云:生天竺國,今諸竹內往往得之。”
4.《綱目》指出:“按吳僧贊寧云:竹黃生南海鏞竹中。此竹極大,又名天竹。其內有黃,可以療疾。”
上述本草所云天竹黃的來源與今相同。

各家論述

1.論天竹黃清心涼肝、化痰定驚之功
1.1.李中梓:“竹黃之寒,專瀉少陰之火。火去而驚邪諸證靡不療矣。”(《雷公炮製藥性解》
1.2.繆希雍:“天竺黃,氣微寒而性亦稍緩,故為小兒家要藥。入手少陰經,小兒驚風天吊諸風熱者,亦猶大人熱極生風之候也。此藥能除熱養心,豁痰利竅,心家熱清而驚自平,君主安而五臟鹹得滋養,故諸證悉除也。明目,療金瘡者,總取甘寒涼血清熱之功耳。”(《本草經疏》
2.論天竹黃與竹瀝性能異同
2.1.李時珍:“竹黃,氣味功用與竹瀝同,而無寒滑之害。”(《綱目》
2.2.倪朱謨:“竹瀝性速,直通經絡而有寒滑之功;竹黃性緩,清空解熱而更有定驚安神之妙。故前古治小兒驚風天吊,夜啼不眠,客忤痢瘧及傷風痰閉,發熱氣促,人抱龍丸,治嬰科驚痰要劑。如大人中風,失音不語,入風痰藥中,如屢見奏效。此錢月坡獨得之見也。”(《本草匯言》
2.3.蘇廷琬:“天竺黃,本草雲清心豁痰,功同竹瀝,氣味稍緩,說亦近似。第痰生於脾,竹之有黃,似入脾而豁痰為切,與竹瀝之走經絡而利痰熱微有不同,不止氣味稍緩也。”(《藥義明辨》
{集解}:《重慶堂隨筆》:“《綱目》止載釋名而無集解,出產採取,一切形狀皆未之及。按《筆談補》云:嶺南深山中有大竹,竹中有水甚清澈,溪澗之水皆有毒,惟此水無毒,土人陸行多飲之。至深冬則凝結如玉,乃天竹黃也。玉彥祖知雷州日,盛夏之官,山溪澗水皆不可飲,惟剖竹取水,烹任飲啜皆用竹水。次年初召赴闕,各行求竹水不可復得。問土人乃知至冬則凝結,不復成水,遇夜野火燒林木為煨燼,惟竹黃不灰,如火燒獸骨而輕,土人多於火後採拾以供藥品,不若生得者為善。此說可補瀕湖之未備。”植物形態

藥材資源

採收和儲藏:冬季採收,砍取竹竿,剖取竹黃,晾乾。竹黃由於自然產出者較少,大多採取火燒竹林的方法,使竹暴熱後,竹瀝溢在節間凝固而成,然後剖取晾乾。另,用在青皮竹上人工打洞的方法,也能形成竹黃。
資源分布:1.青皮竹分布於廣東廣西,現華東、華中、西南各地廣為栽培。 2.薄竹產雲南等地。
選方:《臨海志》云:“生天竺國。”故名天竺黃。寇宗奭曰:“此是竹內所生,如黃土著竹成片者。”故名竹黃。
用藥禁忌
無濕熱性味
甘;寒痰火者慎服,脾虛胃寒便溏者禁服。 《本草匯》:“久用亦能寒中。”
功效分類:清熱化痰藥;涼心定驚藥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薄竹等竹節間貯積的傷流液,經乾涸凝結而成的塊狀物質。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研末,每次0.6-1g。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本品呈不規則多角形的片塊狀或顆粒狀,大小不一,有的僅長1-2mm。表面發白色、乳白色、灰褐色或灰藍色,半透明,略帶光澤。體輕,質硬而脆,易破碎,斷面光亮,稍顯粉性,觸之有滑感。吸水性強,置於水中有氣泡產生,不溶於水。氣微,味甘,有清涼感,舐之粘舌。以片塊大、色灰白、光亮、質細、體輕、吸濕性強者為佳。

臨床運用

1.1.用於痰熱驚癇等證。天竹黃性寒,既清心、肝之熱,又能豁痰利竅,為清熱化痰、涼心定驚之良藥。味甘力緩,兒科用之尤宜。治小兒痰熱急驚抽搐,常配膽南星硃砂青黛等藥,以清熱化痰,熄風定驚,方如《小兒藥證直快》抱龍丸、利驚丸等。治痰熱癲癇,常配鬱金白礬僵蠶等藥,共奏清熱化痰、定癇止痙之功。治中風痰熱上壅,喉中聲如曳鋸者,可配石菖蒲膽南星牛黃等藥,共奏清心豁痰、開竅醒神之效。取其清心涼肝之功,又可治熱病神昏譫語,常配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黃、金銀花等藥,以清心涼血解毒。
1.2.用於痰熱咳喘。用天竺黃以清熱化痰,常配全瓜蔞貝母桑白皮等藥,以加強清肺熱化痰之效。
2.1. 《日華子》:“伏粉霜。”(引自《綱目》)
2.2.蔣儀《藥鏡》:“同犀角、丹砂,以養心除熱,熱情而驚悸頓平;同膽星、貝母,以利竅豁痰,痰消而癲癇立止。”
2.3. 《施今墨對藥》:“天竺黃、半夏曲,二藥伍用,清熱除濕化痰止咳,最宜小兒痰熱交熾,消化不良,或風痰將作,目睛呆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