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祿琳琅[清代皇家藏書樓]

天祿琳琅[清代皇家藏書樓]

天祿琳琅,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藏書精華,也是仍存世的清代皇室藏書。清乾隆九年(1744)開始在乾清宮昭仁殿收藏內府藏書,題室名為“天祿琳琅”。

基本信息

簡介

“天祿琳琅”是乾隆皇帝藏書精華,也是至今仍存的清代皇室藏書,作為清代皇室典藏珍籍的代稱,這600多本珍籍卻因為歷史原因散落在世界各地,藏量最大的分別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分別有330多本及270部,民間藏量極少,所以藏書界視“天祿琳琅”善本如珍寶。

歷史

天祿琳琅天祿琳琅
清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命內臣檢閱宮廷秘藏,選擇善本進呈御覽,列於昭仁殿,賜名“天祿琳琅”,並親書匾額及對聯,“天祿”一詞取漢朝天祿閣藏書,“琳琅”為美玉之稱,意謂內府藏書琳琅滿目。此後,昭仁殿成為清代皇室收藏善本珍籍的專門書庫。

乾隆四十年(1775),編成《天祿琳琅書目》,即《書目前編》,嘉慶二年(1797),昭仁殿藏書更加豐富,乾隆皇帝命人編成《天祿琳琅書目續編》。

嘉慶二年,紫禁城昭仁殿所藏429部典籍因失火全部焚毀,當時身為太上皇的乾隆詔令重建昭仁殿,“天祿琳琅”重匯善本664部。

但到1925年清宮善後委員會查點故宮物品時,原本664部的“天祿琳琅”藏書只剩下311部,後來這批書幾經輾轉主要流向“台灣故宮博物院”。

另外不知去向的353部有177部被溥儀通過賞賜溥傑的方式而流出皇宮。1945年,溥儀逃離長春時,這177部藏書又開始散出,近半數先後歸入遼寧省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尚有近半數流散在社會上。

文學地位

“天祿琳琅”藏書可謂二百年前中國國家藏書之精華,其收集,典藏、利用、散佚的過程,與國家命運相始終,在歷代官府藏書中最具典型性。

兩岸合璧展出

天祿琳琅天祿琳琅
2013年1月23日,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與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等人一同在北京召開相關的研討會,在會後宣布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台北故宮博物院將完成“天祿琳琅”書目、書志、圖錄等的編制,分散在兩岸的“天祿琳琅”有望合璧並於2013年10月的台北故宮“乾隆皇帝的藝術品味”大展上與公眾見面。

2011年,兩岸《富春山居圖》合璧造成轟動,馮明珠表示,此次的“天祿琳琅”涉及到兩岸再造古籍的計畫,意義非凡,“‘天祿琳琅’其中的《春秋經傳集解》、《孔氏六貼》分藏兩地,此次古籍再造意味著它們的合璧。”

截至2013年1月,全國查明52家單位一共藏有600多部“天祿琳琅”,這次聯合目錄的推出也是希望查明到底在世上還有多少“天祿琳琅”,哪些有合璧的可能性,“包括民間私人收藏了多少。”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表示,這次若合璧成功,與《富春山居圖》合璧有相同的意義,“而且書的意義更大,藝術價值更大,現在各方都在積極促成這件事,希望比較圓滿。”

啟動大修

2013年10月,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國手們正迎來級別最高的一次考驗—“天祿琳琅”首次大修。此為中華古籍保護計畫實施以來最大的一次針對珍貴古籍的專項修復。本次要修復的“天祿琳琅”主要以線裝書為主。這些典籍初到國圖時有些無編目,部分還遭過水浸,保存狀況不太好。目前有10%即300多冊破損嚴重,達到一級破損程度,也是本次修復的重點。

“天祿琳琅”修復項目的前期準備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工程完工預計4到5年。

“天祿琳琅”修復中強調“保真”,如有殘缺部分,修復師也不會給它加字、補欄,而以往,劃欄補字是前人修復時的“常態”。

“天祿琳琅”修復過程中會建立詳盡的古籍修復檔案,每一書葉修復前後狀態均有影像設備記錄,這也是修復中最為“高科技”的部分。

兩岸合展

2013年1月23日,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與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等人一同在北京召開相關的研討會,在會後宣布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台北故宮博物院將完成“天祿琳琅”書目、書志、圖錄等的編制,分散在兩岸的“天祿琳琅”有望合璧並於2013年10月的台北故宮“乾隆皇帝的藝術品味”大展上與公眾見面。
2011年,兩岸《富春山居圖》合璧造成轟動,馮明珠表示,此次的“天祿琳琅”涉及到兩岸再造古籍的計畫,意義非凡,“‘天祿琳琅’其中的《春秋經傳集解》《孔氏六貼》分藏兩地,此次古籍再造意味著它們的合璧。”
截至2013年1月,全國查明52家單位一共藏有600多部“天祿琳琅”,這次聯合目錄的推出也是希望查明到底在世上還有多少“天祿琳琅”,哪些有合璧的可能性,“包括民間私人收藏了多少。”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表示,這次若合璧成功,與《富春山居圖》合璧有相同的意義,“而且書的意義更大,藝術價值更大,現在各方都在積極促成這件事,希望比較圓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