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集郵

天津集郵

創刊於1983年6月的《天津集郵》雜誌,停刊於2008年年底。是天津市集郵協會會刊。由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集郵協會名譽會長路達題寫刊名。當年發行兩期,1984年發行三期,屬內部刊物。自1985年第一期始改為公開發行。此刊1985年至1999年為季刊,2000年後為雙月刊。1878年3月,天津創辦了郵政,同年7月在天津首先發行使用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天津作為中國郵政的發源地和管理中心在歷史上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檔案史料而載入中國郵政史冊。

簡介

2006年12月20日,《天津集郵》悄然宣布停刊。2008年2月5日,停刊1年多的《天津集郵》復刊,期號108期。2008年年底,《天津集郵》再次宣布停刊,終刊號期號113期。自此,《天津集郵》雜誌不再復刊。

基本信息

《天津集郵》(2008年第1期 復刊號) 《天津集郵》(2008年第1期 復刊號)

雜誌社地址:天津市和平區新華路152號郵政編碼:300040

郵發代號:6-98

頁數:48

刊期:雙月刊

特色欄目:新郵資料、津門郵訊、集郵論壇、組集與參展、極限集郵、集郵百科、環球郵訊、郵壇聚焦、郵壇春秋、幣卡收藏

雜誌主編:臧憲盈

發展

受西方文化影響,天津的集郵風氣也日益高漲。湧現出李東園、雷潤生、范如蘭、陸逵九、林菘、黎震寰、楊耀增等一大批集郵人士。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天津的集郵事業發展很快。老一輩集郵家們以他們豐富的郵識著書立說,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也進入了集郵領域,為天津的集郵事業增添了新的活力。

正如《天津集郵》在創刊號的“編後話”中所寫的“普及與提高並重,在普及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並通過提高來指導普及,力求把它辦成一個知識性、趣味性、學術性、資料性並具有地方特色的郵學刊物”。《天津集郵》已經歷了二十餘個年頭,已發行了113期。翻閱這期期雜誌,都不難看出此刊正是遵循這一辦刊方向,在中國集郵史上又寫下了新的一頁。

介紹地方郵史方面:有楊耀增"《天津集郵史話》〈初稿〉、《天津的大清郵政津局概貌》》、《天津的郵商與郵票社》〈初稿〉、《郵壇見聞錄》”.張家祿"《1878-1978天津國內平信郵資的變遷》、《建國初期天津郵區郵戳志》》〈初稿〉、《清代郵驛重要材料--介紹〈津門首驛〉》”.張芝繇"《天津郵區所屬唐山專區各縣市使用郵戳情況表》”張俊恆"《簡述 客郵 在天津的產生和撤消》”。賈敏"《津藏我國第一組木刻郵票》”.張文瀾"《三十年代俄國人偽造郵票破案記》及《海關大龍郵票專號》”等。

郵學研究方面:有楊耀增"《三談大龍郵票的發行日期》”。陳印白"《常見外國郵票縮寫地名表》”。楊耀增"《探討華北郵總幾組郵票的發行日期》”.賴茂功"《我國最佳郵票圖案來源的分析》”。劉國才"《司法實踐中被盜郵品鑑定評估許可權和價值的確定》”。周繼光"《中國人民解放軍題材郵資票品述評》”。李明"《冀察熱遼軍郵總局冀東分局及其下屬發行郵票的研究》”等等。

《天津集郵》在著重學術研究的同時,開闢了旨在指導青少年走健康和正確集郵的欄目。張包子俊、郭潤康等著名集郵家都曾為其撰文,充分體現了老一輩集郵家們對青少年的關心和扶持。

《天津集郵》內容不但更加豐富,而且又開闢了新的欄目,如"郵壇聚焦”、"郵壇春秋”、"幣卡收藏”等。

《天津集郵》由最初的發行量兩千五百份發展到兩萬餘份,這是很不容易的。它凝聚著幾任主編、編輯的辛勤勞作和廣大郵人的支持。它的聲望已隨著集郵事業的發展而聲名日盛。

2006年停刊

天津,中國國家郵政創辦之地,自然也是源於郵政的集郵活動重鎮!創辦於1983年的《天津集郵》,相當程度是上述重要地位的文化標誌。《天津集郵》的離去,可謂既是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外。正處又一個歷史轉折關頭的中國郵政,整合下屬資源無可厚非;只不過,突然失去一份相伴23年的集郵文化“正餐”,集郵者心理上無法接受也是情有可原。身陷這一兩難境地,《天津集郵》編輯部巧妙地站好了最後一班崗。特意在最後一期(2006年第6期、總第107期)辟出“告別心情”專欄,由編輯部成員執筆向讀者傾訴心聲,沒有太多的抱怨、哀傷,只有戀戀不捨的回憶、情真意切的感謝,更主要的是充滿美好憧憬的展望,用主編臧憲盈的話說,就是“鳳凰涅盤逢其時”!為此,最後一期《天津集郵》一改以往郵刊“門面”通常都要用郵品妝點的老規矩,封面選登了一幅貌似毫無“郵”味的鳳凰涅盤浴火重生的圖畫;編輯部全體成員亦以“全家福”的形式向讀者微笑揮手告別。從圖文透露的信息,我們不難讀出集郵由郵政創收主業回歸為一般次要服務業務、由社會公眾主流收藏演化為多元收藏一條極普通分支的大趨勢。

2008年停刊

2008年年底,復刊不滿1年的《天津集郵》雜誌再次停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