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潮音寺

天津市潮音寺

前殿三間為“金剛殿”,飛檐拱壁,金碧輝煌,進殿山門,緊含其下。 然而,名噪一時的潮音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不幸遭炮擊,廟宇大部被毀。

簡介

外景外景

潮音寺位於塘沽區海河西岸的西大沽境內,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是由當地居民集資興建的廟宇,名南海大寺,明嘉靖皇帝下令重修,御筆更名題匾潮音寺。

歷史

潮音寺歷史悠久,舊時曾是塘沽經濟、貿易、文化和民俗活動的中心。潮音寺地近河、海,當地盛產魚蝦。二月即頭魚,三月見皮蝦,四月賣魚,六月有黃花,七月,八月海螃蟹,九月、十月大對蝦。來這裡旅遊的觀光者可大飽口福。

原貌

起初潮音寺全院建有佛殿三層。前殿三間為“金剛殿”,飛檐拱壁,金碧輝煌,進殿山門,緊含其下。山門楹柱兩邊為分扇木質結構雕花窗欞,做工考究,雕刻精細,內襯毛地窗紙,古色古香,美奐絕倫。門檐下,橫懸“大海潮音”四字匾額,取觀音菩薩說法之意。山門兩旁楹柱書有京東第一才子史夢蘭(字香崖)三子史履晉所題長幅楹聯,其文為:“佛法本無邊,努目低眉,度娑婆眾生,苦惱胥成極樂界;菩提應不住,白蓮青石,看海天萬頃,莊嚴滿布祗坨園。”殿內兩廂分塑增長、廣目、多文、持國四大金剛彩繪塑像,造型偉岸,神態逼真。
雕像雕像
第二層“天王殿”三間居中,設計獨特,全殿呈亭子狀,又名“轉角寺”。殿內天王正位,旁列十八羅漢造型各異,彩繪精細,栩栩如生。該殿因地鋪青石,寺內回音轟鳴響亮,又有“回音寺”之俗稱。門前楹柱的楹聯為:“涌座太平洋,澤普五洲功德水;現身共和國,光垂萬劫吉祥雲。”第三層為後殿五楹,殿門居中。廊楹門柱分為前後兩層,上鐫楹聯四副,題者不詳。其文分別為:“孤嶼千年,到此西方開樂國;一燈萬里,從今東
潮音寺潮音寺
法接寰瀛”、“海島孤懸,長老安禪制蛇蝮;河舟四集,菩提說法到魚龍”、“背指灤河,羅漢千身印空月;前臨溟海,達摩一葉渡慈波”、“地是舊蓮塘,放出如來花十丈;天臨孤竹國,化成般若翠千尋”。進殿後,堂內塗繪,雕樑畫棟,流光溢彩,圍牆雕有千身羅漢,千姿百態,各具風韻。後殿兩旁,各建有僧房八間,東西配殿六間,經堂、客舍、廚房、浴室無所不備。殿院坐落整齊,墀基圍牆既堅且備。東西跨院自成體系,東院為僱工、勞僧雜作之所,廚房、碾磨、倉儲、香油坊、豆腐坊等無所不有,牛羊雞犬各有去處。西院為插樹為籬的花卉、園圃之區,占地達10畝以上。潮音寺的北面,斜徑通幽,建有精舍(即招待所)三間,窗明几淨,布置幽雅,專供客人居住

潮音寺的規模及影響

茸茸綠蔭簇擁下的潮音寺,其規模在當時沿海一帶首屈一指。清末民初年間一些文人墨客也以游此島為幸事,贊稱該島別有洞天,頓生“誤入桃源”之感,並詠詩賦句,留連往返

潮音寺的古與今

潮音寺鼎盛時期,僧眾曾達百人之多,遠近僧侶、信徒弟子、善男信女慕名來此朝拜者絡繹不絕,使荒涼孤島生意盎然,成了佛事聖地。然而,名噪一時的潮音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不幸遭炮擊,廟宇大部被毀。
朝拜的人群朝拜的人群
盛極一時的石臼坨島,伴隨著潮音寺的毀壞而銷聲沉默。“文化大革命”期間,潮音寺又遭浩劫,前、中大殿均被拆除,只有後殿得以倖存,但殿內四壁石刻的五百羅漢的頭部被鑿毀,幾尊幸存者也面貌皆非。現在,“潮音寺”景點處即為僅存並修復後的後殿,東西配殿也準備按原樣進行修復。

潮音寺留給後人的印記

面對潮音寺的遺址,面對後殿已被摧殘的精緻石雕,遊人心中湧起的只是更多的惋惜、遺憾和遐想。寧靜中,似乎可以隱隱地聽到潮音寺那滄桑的腳步。儘管摧毀潮音寺的抗日炮火早已隨著歷史飄散,往日的顯赫也化為了這片遺址的幽靜閒適,但是尋著潮音寺倖存的後殿痕跡,我們還能體味出這裡曾經有過的過去,在眾多的楹聯中感受當年島上鼎盛的佛教文化,或者在清晨薄薄的島靄蜃氣中,想像當年潮音寺的縷縷佛門青煙……其實,來到這裡就是對歷史和自然的一種追索,以一種平靜流水般的心態默望著這座一百多年前建造的寺宇,嘗試著從歷史和自然中尋找動力和靈感,人、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