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潮音寺

塘沽潮音寺

潮音寺,原名南海大寺,又名雙山寺。作為海河下游最為著名的寺廟——潮音寺,始建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和天津建衛同年,也有六百年歷史,它軸向大沽海口,是全國少有座西朝東道廟宇,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沽街道境內,是大沽街道對外開放的文物古蹟。潮音寺是由當地居民集資興建的廟宇,明嘉靖皇重修,御筆更名題匾“潮音寺”;民國初年,大沽籍船員捐資修葺山門、正殿和後殿;l992年2月統計,潮音寺占地5l24平方米,由三層大殿、四座配殿、一座柳仙亭和南北跨院園林組成,保持了明清建築原有風格,古樸典雅。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潮音寺始建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原名南海大寺,又名雙山寺。它軸向大沽海口,是全國少有座西朝東道廟宇,也是塘沽區旅遊南線中唯一對外開放的文物古蹟。
潮音寺由三層大殿南北四配殿和南北兩跨院組成,內設柳仙亭,供奉觀音菩薩等十四尊佛,是經批准的宗教活動場所。她以海和船為特點,以觀音菩薩的由來及魯班巧修潮音寺等傳說而賦之幾百年的傳奇色彩。並以明清風格的古建築群和雅俗共賞的匾聯,供您觀賞。
每逢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菩薩的聖誕日)舉辦廟會活動。十年來,共接待香客遊人一百多萬人次。您可在旅遊之即,到潮音寺來觀光,寺內為您備有專用香,旅遊紀念品和佛事用品。您敬上一柱香,祝家人平安。
潮音寺是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集僧、道、俗為一體,融諸文化合一家的綜合性宗教場所,也是塘沽區旅遊南線中唯一的文物古蹟。

歷史變遷

潮音寺位於海河西岸的西沽境內。南依海濱浴場,北望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臨大沽炮台,西沿津沽公路,交通方便。開發環境極佳,歡迎有志之士來潮音寺地區開發建設。潮音寺是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集僧、道、俗為一體,融諸文化合一家的綜合性宗教場所,也是塘沽區旅遊南線中唯一的文物古蹟。為了更好地古為今用,適應旅遊業的發展,真誠的歡迎各旅行社,各大賓館攜廣大遊客到此觀光遊覽,服務周到。
潮音寺是由當地居民集資興建的廟宇,名[南海大寺],明嘉靖皇帝下令重修,御筆更名題匾[潮音寺]。它軸向大沽海口,是全國少有座西朝東道廟宇,也是塘沽區旅遊南線中唯一對外開放的文物古蹟。潮音寺由三層大殿南北四配殿和南北兩跨院組成,內設柳仙亭,供奉觀音菩薩等十四尊佛,是經批准的宗教活動場所。現存建築為清雍正五年(1727年)重建,坐西朝東,面向海河。原有前後兩進院落,現存山門、大雄寶殿和四座配殿,以及一座柳山亭和南北跨院。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後廊,青瓦硬山頂,磚木結構。殿內曾供奉南海觀世音,俗稱“菩薩奶奶”像。為大沽口僅存的祭祀海神的廟宇。她以海和船為特點,以觀音菩薩的由來及魯班巧修潮音寺等傳說而賦之幾百年的傳奇色彩。並以明清風格的古建築群和雅俗共賞的匾聯。
潮音寺圖冊潮音寺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曾是塘沽經濟、貿易、文化和民俗活動的中心,許多出海打漁的人都來此燒香禮佛,以求得神靈庇佑。現在每逢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菩薩的聖誕日)舉辦廟會活動,寺內都舉行祈福法會,寺外還有秧歌表演。舊時曾是塘沽經濟、貿易、文化和民俗活動的中心。潮音寺地近河、海,當地盛產魚蝦。二月即頭魚,三月見皮蝦,四月賣魚,六月有黃花,七月,八月海螃蟹,九月、十月大對蝦。來這裡旅遊的觀光者可大飽口福。每年四季都有時令鮮品上市,到這裡來玩,品嘗海鮮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旅遊項目。[2]
它位於海河入海口,是船隻入海時見到的第一座寺院,因此人們稱潮音寺為“沽口第一寺”。潮音寺曾歷經明、清兩朝及中華民國的六次修葺,又在1990年經塘沽區政府復修,現為國家2A級旅遊景區,是塘沽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宗教活動場所。潮音寺占地面積5214平方米,由三大殿、四配殿、南北西跨院、一座柳仙亭等主要建築組
潮音寺圖冊成,是全國少有的坐西朝東的廟宇。潮音寺不僅蘊育了眾多古老神奇的民間傳說,更蘊涵著豐富的海河歷史文化、民俗特色。具有600年悠久歷史的北塘鎮,因地處塘沽之北而得名。北塘歷史上稱北塘口,戰略險要地位與大沽口同為京津地區要塞門戶。北塘古蹟原有北塘大營、關帝廟戲樓、三尺銅佛鐵氏廟、黎公墓、北塘雙壘封,現有彩虹大橋、三河島景觀。
“出海當漁民”之所以稱之為“特色旅遊”,是因為它有別於一般的觀光遊覽。它將“客”變為“主”,將“觀”變為“行”。遊客登上船頭,披上救生衣,就不再是一位遊客,而是出海作業的漁民了,也不再是袖手旁觀,而是要身體力行,參與到行船下網、捕撈、收穫的全過程中去。角色的轉換會使遊客體現到“漁家樂、樂陶陶,我駕漁船海上飄”的那種自由閒適與天高海闊。所捕魚蝦蟹全歸遊客所有,或帶回與家人共享勞動成果,或在船上親自下廚,現做現吃,面對汪洋大海品嘗漁獵海鮮,心曠神怡在此時得到最完美的詮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