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廣西北部山脈]

天平山[廣西北部山脈]

天平山在江蘇吳縣市靈岩山北。海拔221米。

基本信息

天平山天平山
天平山在江蘇吳縣市靈岩山北。海拔221米。天平山風景名勝區位於蘇州古城西南,太湖之濱,是太湖國家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有“吳中第一山”、“江南勝境”之美譽。天平山以為著,並稱“三絕”。

簡介

(圖)天平山天平山雪景
天平山海拔201米,山勢峭峻奇險,古稱白雲山,又名賜山,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歸葬之地。景區占地近百公頃,向以“紅楓、奇石、清泉”三絕著稱,有萬笏朝天、高義疊翠、萬丈紅霞、玉泉輕吟等十八勝景。景區集古典園林與自然風光於一身,融人文古蹟與山林野趣於一體。唐·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僧永安在天平南麓建有“白雲庵”(現為“白雲古剎”),此後建築不斷增加,有“忠烈廟、天平山莊、樂天樓御碑亭、雲泉精舍”諸勝。山麓古楓成林,時值仲秋,歷經四百餘年的古楓林,燦若紅霞,蔚為壯觀,有“天平紅楓甲天下”之盛況;山腰泉水淙淙,絲連縈絡,常年不涸,清澈透明、醇厚甘洌,有“吳中第一山“之說。
天平山也是觀太湖的好地方。山麓有成片楓林,大者年逾四百,秋日經霜,層林盡染,稱“萬丈紅區”。半山有白雲泉,譽為“吳中第一水”。其西有兩崖,對立如門,俗稱龍門,又稱一線天。山多奇峰怪石,山腰筆架峰後,岩石環回,挺秀奇偉,人稱“萬勿朝天”。東塢有范仲淹祖墳,俗稱“范墳”。山頂有望湖台,上有一圓石,面向太湖,稱照湖鏡。遠觀太湖,水天相接,景色麗人。

天平三勝

(圖)天平山天平山紅楓
天平山是一座名山。一是自然景觀奇特,二是人文景觀獨步。奇特的自然景觀和獨步的人文景觀,二者水乳交融,造就了名聞遐邇的天平勝景。
天平勝景,一勝在奇石。山上奇石嶙峋,危聳峭峻,宛如封建時代大臣朝見皇帝時所用笏板一樣,層層疊疊,林立其上,其狀“若臥、若立、若搏、蟠拿撐柱、不可名狀”,故人們俗稱為“萬笏朝天”。著名的奇石景觀有一線天飛來石卓筆照湖鏡鸚鵡石印石等。
天平勝景,二勝在清泉。其中尤以白雲泉著稱。該泉為山石裂隙中之水匯聚成泉,泉水常年不涸,水味甘洌,為飲用佳品,是天平山鎮山之寶。此外,由山泉匯聚而成的十景塘、桃花澗水面,亦成為天平的名山勝水。
天平勝景,三勝在紅楓。由范仲淹十七世孫范允臨福建引種的三百八十餘株楓香樹,大都老而彌健,成為天平山的一大景觀。其中不乏高約十層樓房、需三人合抱的古楓。每當仲秋,紅燦燦的一片,尤勝二月之花。這兒已成為中國著名的賞楓勝地。
天平勝景,四勝在聖跡。自唐代以來,天平山就是旅遊勝地。這裡,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高啟、沈周、唐寅、文徵明、康熙、清高宗(乾隆)等歷史名人的遺蹟。以“天平山莊”為代表的建築群,涵蓋了高義園、范參議公祠、白雲古剎咒缽庵來燕榭等。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不僅建築手法高超,且各有一段不同的傳奇故事。此外“先憂後樂”牌坊、“高義園”牌坊、“范公祠”、“三太師祠”、“乾隆御道”、“童梓”,“桃花澗”等景點,也是吸引遊客的勝景。

自然景觀

(圖)天平山天平山紅楓
天平山有奇石、清泉、紅楓三絕。奇峰怪石有卓筆峰、奇峰、護山奇石、一線天(又名龍門)、飛來石、五丈石、臥龍石、回音谷、印石、鸚鵡石、頭陀崖等。卓筆峰在上白雲,高數丈,下粗上尖,形如筆桿,為天平山最奇特的大岩石之一。天然洞穴有蓮花洞、白雲洞(即大石屋,可容數十人)、小石屋、山神洞等。摩崖石刻原有40餘處。山半有名泉“白雲”,歷代題詠不絕。
天平山為中國三大觀楓點之一。明代古楓香林今尚存176棵,葉呈三角狀,樹幹高大,與江南紅楓不同;范公祠內一株,樹幹高約27米,3人合抱。在三大師墳前有大楓九株,名九枝紅,入秋楓葉由青次第變為黃、橙、紅、紫,稱五彩楓,亦有呈淺絳、金黃、桔黃、橙紅等色。深秋登中白雲望楓台,縱目眺望,似珊瑚灼海,紅霞萬丈。現全山林木有87種,10.6萬餘株。南麓天平山莊,依山臨水,憑藉周圍廣闊自然景貌,富於天趣。自東向西由咒缽庵、來燕榭、范參議祠、高義園諸區組合而成,各部分以曲廊貫通,建築面積5300平方米。咒缽庵東為桃花澗,即范允臨時“桃源”,舊時澗邊桃樹成林,桃花片片,隨水漂流。澗原可通翻經台前大池,已被腐草雜樹阻塞。
山莊前瀕什景塘,又分為二:大為荷花池,廣約5畝;小為玩花池。中以大堤相隔,池上架橋,紅欄曲折。池南為接駕亭與高義園石坊(乾隆帝題額);園西側白雲寺,現改設遊客餐廳,寺西磚牆有門,門額“登天平路”,為上山主道。御碑亭獨立楓林之中,重檐八角,亭中置四方硯石御碑,刻有乾隆游天平山詩4首。西側忠烈廟存儀門碑亭與正殿兩進,院中小池石橋,古樹參天,莊嚴古樸。

建築經歷

(圖)天平山天平山美景
唐寶曆二年,僧永安在山南麓建白雲庵,亦名天平寺。山半有白雲泉,泉水清澈甘冽,陸羽品為“吳中第一水”。白曙易為賦《白雲泉》詩,天平山名由此更著。
北宋天聖六年(1028),僧擇梧就寶曆遺址再建庵院。慶曆四年(1044),參知政事范仲淹因祖墳在天平山東麓,於例得置功德寺,於是奏請以白雲庵改功德香火院,仁宗賜寺額及山,天平山因而又名賜山,俗稱范墳山。范仲淹曾、祖、父三世都被追贈國公,故范墳又呼三太師墳。宋紹興年間,因原祀范仲淹的忠烈廟所在地慶州為西夏所占,改建廟於白雲寺西側。
萬曆年間,范仲淹第十七世孫、福建布政使司右參議范允臨棄官歸蘇,將從泉州帶回的楓香樹苗380棵植於天平山。四十三年,因天平兩遭戰火,遂成荒丘。後在山南麓建別業天平山莊,引泉為沼,架以石樑,館閣亭榭隨山勢層疊面上,鱗次櫛比,遠望如畫圖中仙山樓閣。有寤言堂,魚樂園、咒缽庵、聽鶯閣、芝房、什景塘、宛轉橋諸勝。堂有聯云:“門前綠水飛奔下,屋裡青山跳出來”。崇禎十二年歸莊來游,稱其因山為園,池館亭台之勝“甲於吳中,每三春時冶郎游女畫舫鱗集於河乾,籃輿魚貫於陌上”;28年後來游,則“園林有蔓草荒陋之感”。
康熙初,范氏後裔必英等在山莊舊址建范參議詞。乾隆八年重修山莊竣工,改名賜山舊廬,堂閣亭榭,盡還舊觀。繼康熙來游之後,乾隆6次南巡,4次來天平,題詩賜匾。乾隆年間,天平山有御碑亭、高義坊、接駕亭、更衣亭等建築。鹹豐戰事中,高義園、范參議祠等俱遭戰火。同治中重修高義園、白雲古剎。
民國時,天平山范氏界內自宋以來嚴禁樵採的成規漸墮。該處又一度盜匪出沒。民國6年,天平山警察派駐所被幫匪縱火,劫械傷警。經范氏後裔厚甫等人維護籌劃,8年重修白雲寺,建大殿三楹及山門兩廡。10年,重建范參議祠落成。其他堂閣勝處以力絀未能續修。民國17、18年,江蘇省民政廳及縣、市機關先後布告云:“其屬范家山一帶前後左右、群山環繞之禁界以內並出有禁字為標誌者一律禁采”。但30年代宕戶採石事仍有發生,山林景觀受損。1929年,偽吳縣縣政府調查勝跡時稱:忠烈廟、白雲寺、天平山莊均屋宇完好。其後因多年失修而漸破敗。
1954年園林管理處接管天平山,同年5月整修御碑亭、高義園,疏浚什景塘,8月開放遊覽。1955年高義園正殿因受白蟻危害而重建。1965年天平山莊一度開辦旅館。“文化大革命”期間,高義園關閉,摩崖石刻全被鑿去,碑石被毀,建築失修。白蟻為害嚴重,不僅蛀蝕古建築,且使不少古楓香枯死。1970年忠烈廟後部的三太師殿被拆除,全廟一度改為養鹿場。開山採石在六七十年代加厲,損害天平山環境和景觀。開山炮聲隆隆,兼以松林毀於蟲害和砍伐,棲息多年的鷹群銷聲匿跡。至1975年,百年老樹死去不少。
1976年後,高義園稍加整修,重又開放。陸續整理恢復摩崖石刻,加強古楓香養護管理,修理登山道路,進行大規模植樹栽竹,防治白蟻。1980年起連續5年,駐蘇部隊參加天平山植樹義務勞動,種植國外松種數萬株,補植楓香等樹。立“軍民共建友誼林”石碑。1980年,天平山列為國家太湖風景名勝區天靈景區主要景點,開始景區規劃建設。1981年蘇州市政府撥款65萬元,整修高義園古建築群。落地翻建樂天樓,改用鋼筋混疑土梁架。重建恩綸亭、接駕亭。整治山前池塘水系,對開山採石重申禁令。1983年10月1日,高義園售票恢復遊覽。同年繼續修復忠烈廟儀門及碑亭。1985年彩塑范仲淹座像,恢復園、祠匾額對聯和陳設布置。山南沿公路挖通排水溝,砌築駁岸,東側小山坡建萬笏朝天石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