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祖祠

莆田忠門港里村,古稱:賢良港,亦名“黃螺港”,是海峽女神-----媽祖的誕生地,媽祖羽化後,鄉人建祠紀念。 祖祠始建於宋代,祀媽祖木室像,據《敕封天后志》載:“世傳祠內室像,系異人妝塑,各處供奉之偈,皆不能及”。因祠內前殿供大會供奉媽祖室像。額稱“天后祠”,後殿供奉聖父母及其先代牌位,額稱“林氏祖祠”,故尊為“天后祖祠”。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祠壞,朝廷內官司奉旨赴港整修致祭,稱“天妃祖祠”。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順治十八年(1661年)以對抗明鄭宮事行動,沿海截界清野,村人及媽祖室像內遷涵江。康熙二十年(1681年)復界,祠已盡毀,裔侄孫麟火昌發起重建,向涵江人迎回媽祖室像,涵人拒之,雙方因請王交卜,得九十九聖王交,涵江人逐具船禮送室像還港。康熙二十三年,敕封天后。時祖祠受風吹蟻蝕、瓦漏牆傾,由台灣鳳山縣教職林霈發起募捐,相地於祠址後山重建,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九月建成。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奉聖春秋兩祭,載入禮典。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中,祠夷為平地,室像賴村嫗搶救,得於倖存,1984年村民集資按原式重建,到1988年2月2日(農曆丁卯年十二月十五日)舉行告竣大典。今祠內保存宋代媽祖室像,清乾隆石刻碑記及附近的“媽祖故居”、“受符井”、“八封井”、“連礎面柱”等宋代文物。1989年闢為“莆田縣賢良港天后祖祠游區”,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台灣等各地媽祖信徒來“螺港尋源、竭祖朝聖”的進香團、考察團絡繹不絕,並解囊資建“三門碑坊”、“鐘鼓樓”、“通賓閣”,使祠宇日臻完善、壯觀。

歷史

位於湄洲島一水之隔的大陸岸賢良港(今忠門鎮港里村),一名紅螺港。這裡是媽祖出生地,宋代媽祖受朝廷敕封為祖姑,林默升天之後,在賢良港林氏祖祠祀祖姑木雕神像。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祖祠圮壞,欽命太監至賢良港整修致祭;嘉靖年間(1522~1566年),沿海遭倭寇騷擾,村里民居盡被焚毀,獨此祖祠倭寇不敢侵犯。
清初截界,祠廢。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復界後重修。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奉旨:“天后本籍宗祠令地方官春秋二祭,載入祀典”;嘉慶元年(1796年)贈封先代;嘉慶八年(1803年)奉旨敕封三代考妣為積慶公、積慶公夫人。莆田地方官以賢良港距城80華里,交通不便,自乾隆年間即就城內文峰宮舉行春秋祭祀,港里林姓子侄領辦具祭。時祖祠受風雨蟻蛀,瓦漏牆傾,遂擇於原址的後山高地重建。邵州裔孫惠安縣教諭林清標(雍正朝太僕寺卿林源之子),寫信給其長子(時任台灣府鳳山縣教職)林霈,就台灣募捐修建,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九月建成。今祠中還存有林清標寫的《重建天后祠記》石刻。
1958年,祠宇殿祖姑像被一老婦取藏。1984年於舊址按原式重建。祠附近還有傳說的媽祖父母求子的接水亭和媽祖幼年窺井得符的“受符井”,以及媽祖故宅遺址。

現狀

1987年後,台灣媽祖信徒來湄洲朝拜媽祖的必到賢良港天后祖祠進香。大甲鎮瀾宮于山亭路口建起1座“媽祖誕生地”石碑坊;1989年農曆九月初九日,組織千人進香團迎請聖父母寶像首次渡台,安奉於鎮瀾宮,飛機抵台時,在機場迎接的媽祖信仰者達3萬多人。台灣新港奉天宮捐建1座2層的迎賓閣於祠左供來港進香的台胞住宿。1990年台灣信徒劉榮周捐建1座3樓3門的石碑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