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鱗毛蕨

大鱗毛蕨

植株高約100cm。根莖粗而斜升,連同葉柄基部密被淺褐色、闊披針形鱗片。分布於東北、華北、台灣等地。

基本信息

簡介

中 文 名:大鱗毛蕨
別 名:闊葉鱗毛蕨(台灣)
拉 丁 名:Dryopteris austriaca(Jacq.)Woyn
科 別:鱗毛蕨科

形態特徵

植株高約100cm。根莖粗而斜升,連同葉柄基部密被淺褐色、闊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禾稈色,有光澤;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漸尖,無毛,羽軸被狹的鱗片,紙質,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三回羽狀分裂;一回羽片較短而寬,裂片較大,長圓狀卵形,先端漸尖,下部為斜三角形;二回羽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漸尖;末回羽片長圓形,鈍頭,基部下延具銳牙齒,牙齒頂端銳尖針刺狀。孢子囊群圓形;囊群蓋圓腎形或馬蹄形,一側彎缺。

生長習性

生於山坡針、闊葉林下。生於次生林、針闊混交林中陰濕處。分布於東北、華北、台灣等地。

產地分布

分布於東北、華北及台灣等地。

藥用價值

驅蟲作用:感染闊節裂頭絛蟲的人口服本品提取物3g,可驅除絛蟲91%;人口服其綿馬素鎂鹽0.75-1.0g,可驅除絛蟲100%。
栽培管理:
藥材名稱:大鱗毛蕨
別 名:
來 源:本品為鱗毛蕨科(Buxaceae)植物大鱗毛蕨Dryopteris austriaca(Jacq.)Wayn.ex Schinz et Thell.的根狀莖。
類 別:
采 制:全年均可採挖,挖出後除去葉及泥砂,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
功 效:驅蟲。
主 治:主絛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2g。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