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地處武陵山脈東段,境內以山地為主,最高峰斗蓬山海拔1890.4米,是湖南湘、資、沅、澧四大水系的發源地。為我國大鯢的集中分布區之一。

基本信息

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置

位於湖南省張家界武陵源區,面積14285公頃,1995年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6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大鯢及其生態環境。

描述

本區地處武陵山脈東段,境內以山地為主,最高峰斗蓬山海拔1890.4米,是湖南湘、資、沅、澧四大水系的發源地。由於太平洋東南季風受到武陵山脈的阻擋,形成當地的季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適宜的氣候條件和傳送的水係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鯢的棲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因而使保護區成為我國大鯢的集中分布區之一。除大鯢外,本區的其它野生動物資源也非常豐富,已知高等植物達3000餘種,其中珙桐、水杉、鵝掌楸等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野生動物中,列入國家一、二級保護的還有雲豹、大靈貓、紅腹角雉、穿山甲、水獺等,均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

自然環境

本區地處武陵山脈東段,境內以山地為主,最高峰斗蓬山大鯢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海拔1890.4米,是湖南湘、資、沅、澧四大水系的發源地。由於太平洋東南季風受到武陵山脈的阻擋,形成當地的季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適宜的氣候條件和傳送的水係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鯢的棲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因而使保護區成為我國大鯢的集中分布區之一。除大鯢外,本區的其它野生動物資源也非常豐富,已知高等植物達3000餘種,其中珙桐、水杉、鵝掌楸等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野生動物中,列入國家一、二級保護的還有雲豹、大靈貓、紅腹角雉、穿山甲、水獺等,均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

基本介紹

基本資料

湖南張家界大鯢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95%左右,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保護區屬武陵山系,經侵蝕、風化形成奇特的地貌,有形態奇異的石峰2000多座,是著名風景勝地。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形成了這裡成片的原始、次生森林,保存了不少珍稀動植物,其中有木本植物500多種,特產、珍貴樹種有銀杏、長苞鐵杉、南方紅豆杉、香榧、鵝掌楸、珙桐、連香樹、香果樹等。有獸類27種,鳥類41種,麝、獼猴、岩羊、靈貓、大鯢、長尾雉等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地理資料

 大鯢

張家界市地處湘西,位於武陵山脈腹地。1988年建市,是湖南省最年輕的地級市。當時叫大庸市,1994年更名為張家界市,以核心景區內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內的張家界村村名得名,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面積9516平方公里,人口160萬。這裡民俗淳樸,民風濃郁。以土家族為主的33個少數民族占全市人口的77%。哭嫁、對山歌、過趕年、打苗兒鼓、划龍舟、跳擺手舞、吃臘肉酸菜、穿挑花織錦、住吊腳樓、做土家蠟染等民俗傳承至今。這裡是紅色土地,賀龍元帥的故鄉,紅二方面軍長征的出發地。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蕭克、王震、廖漢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浴血奮戰,先後有10萬人參加紅軍,2萬多烈士為革命獻身,蘇維埃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政府曾設在市城區,武陵源核心景區的天子山、賀龍公園、金鞭溪都是紅軍當年戰鬥過的地方。“南北大俠”杜心吾、“兩彈一星”元勛陳能寬都誕生在這裡。這裡是綠色家園,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7%。生長有野生動物400多種、木本植物850多種,有一級保護動物豹、雲豹、黃腹角雉3種,二級保護動物大鯢、獼猴、穿山甲等25種。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伯樂樹、南方紅豆杉等5種,二級保護植物白豆杉、杜仲、厚朴等16種。已建成6個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十分之一。

核心景區

湖南張家界大鯢自然保護區就在張家界市的核心景區-武陵源區境內。武陵源,史書上稱為“禹甸之靈境”、“赤縣之奧區”,因其山奇水異,谷深道險,洞幽林密,鳥語花香,自古神秘莫測,故唐代詩人王維留下了“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的詩句。1984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視察此地時將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大景區命名為“武陵源”。因此,又稱張家界核心景區為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它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索溪峪自然保護區楊家界自然保護區組成,核心景區217.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174平方公里,發展區6.38平方公里。總人口4.9萬人,其中以土家族、白族、苗族、朝鮮族為主的16個少數民族人口占93.5%,總面積397.58平方公里。

詳細介紹

概述

湖南張家界大鯢自然保護區內,集山、水、林、洞於一地,融萬象之美於一體,獨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奇妙的溶洞、幽靜的峽谷、茂密的森林、多姿的溪澗、變幻的雲海和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田園風光,構成了一幅雄、奇、幽、野、秀的天然畫卷,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自然博物館”和“地球紀念物”,是一個能讓詩人驚嘆不語、讓畫家無從下筆的絕妙自然生態世界。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先生實地考察後即興賦詩盛讚“張家界頂有神仙”。中外遊客觀賞之後無不感慨萬千,說:奇得不可思議,“莫明其妙”;美得“豈有此理”,羨慕至極。

奇峰三千

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武陵源獨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國內外均屬罕見,素有“奇峰三千”之稱。在217.2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區中,有石英砂岩山峰3103座,峰體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幾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獸、若物,變化萬千,這些突兀的岩壁峰石,連綿萬頃。每當雨過天晴或陰雨連綿天氣,山谷中生出的雲霧繚繞在層巒疊嶂之間,雲海時濃時淡,石峰若隱若現,景象變幻萬千。

秀水八百

武陵源水繞山轉,素有“秀水八百”之稱。眾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條十餘公里長的溪流,從張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兩岸峰林對峙,倒映溪間,別具風味。武陵源的溶洞數量多、規模大,極富特色。現已探明的大小溶洞40餘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黃龍洞,全長7.5公里,洞內分為四層,景觀奇異,是東南亞岩溶景觀的縮影。

地質遺蹟景觀

武陵源有珍奇的地質遺蹟景觀。包容了砂岩峰林、方山台原、天橋石門、岩溶峽谷、岩溶洞穴、沉積構造、地層剖面、古生物化石等豐富多彩的地質遺蹟。其千姿百態,變幻莫測的地貌景觀,包存幾乎沒被擾動的原始自然狀態的生態環境與生態系統。因此從科學的角度和美學的角度評價,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與石林地貌、丹霞地貌以及美國的丹佛地貌相比,其景觀、特色更勝一籌,是世界上極其特殊的、珍貴的地質遺蹟景觀。

植物資源

武陵源有十分豐富植物資源。境內森林覆蓋率已達74.75%,並保存著兩處原始次森林,為我國重要的古老孑遺生物的生長地區。境內有高等植物3000餘種,首批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種子植物有珙桐等35種。在眾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形態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萬八千松”之美譽。

野生珍稀動物

武陵源有寶貴的野生珍稀動物。經調查,境內陸生脊椎動物共有50科116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單》中的一級保護動物3種,二級保護動物10種。武陵源動物世界中,較多的是獼猴,據初步觀察統計為300隻以上。當地人叫做“娃娃魚”的大鯢,則遍布於溪溝、泉眼和深潭之中。

氣象景觀

武陵源有多姿多彩的氣象景觀。武陵源的春、夏、秋、冬,陰、晴、朝、暮,氣象萬千。雲霧是武陵源最多見的氣象奇觀,有雲霧、雲海、雲濤、雲瀑和雲彩五種形態。雨後初霽,先是膘朧大霧,繼而化為白雲,縹緲沉浮,群峰在無邊無際的雲海中時隱時現,如蓬萊仙島、玉宇瓊樓,置身其間,飄飄欲仙,有時雲海漲過峰頂,然後以鋪天蓋地之勢,飛滾直瀉,化為雲瀑,蔚為壯觀。

現狀及未來發展

良好的條件

發展豐富的旅遊資源為張家界武陵源旅遊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黨中央、國務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對張家界武陵源旅遊經濟發展都寄予厚望。江澤民同志1995年3月視察張家界時親筆題詞:“把張家界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為張家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湖南省委、省政府把張家界作為湖南旅遊龍頭培育扶持,以此加快培育壯大全省旅遊支柱產業。省委書記張春賢著眼國際國內旅遊發展大局,提出了要“建設面向國際的旅遊城市”、“把張家界打造成世界旅遊精品”,這些都為張家界武陵源的旅遊發展提供了大好機遇。

配套完善

在上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心、關注和支持下,咱們致力於旅遊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致力於旅遊產業的提質升級,致力於景區資源的嚴格保護,致力於旅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現擁有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中國第一批世界自然遺產、中國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中國第一批優秀旅遊城市、中國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區等多頂桂冠,張家界·武陵源已經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旅遊的一張名片。尤其是通過去年開展的全國5A級旅遊景區創建活動,使得咱們景區旅遊交通更加通暢,焦柳線上的張家界火車站連線全國東西南北,張家界機場已開通香港、澳門、北京、大連、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廈門、青島、福州、成都、重慶、武漢、西安、南京等20多個城市和地區的航線,省會長沙至張家界高速公路已開通,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基本形成。

數字武陵源

景區內開通了尾氣排放達歐Ⅱ標準的環保汽車,建成了國內一流的天子山、黃石寨兩條索道和創世界吉尼斯紀錄的水繞四門觀光電梯。遊覽體系更加完善,建成了集服務、宣傳、資訊、導覽於一體的吳家峪遊客中心,規範完善了景區標識標牌,增設了部分遊客公共休息設施,全面完成了“數字武陵源”一期工程建設,電子商務、電子政務、多媒體觸控螢幕、語音導遊等多個子系統進入試運行。生態保護更加嚴格,加大了森林防火管理力度,組建了核心景區消防大隊,核心景區連續43年未發生火情火警。旅遊服務更加規範,引進了國際酒店管理連鎖機構,建成星級賓館30多家,旅遊接待床位達5萬多張。5A創建極大地促進了咱們景區品位的提高,也有力地促進了整體旅遊品牌的提升,2006年,全區共接待中外遊客1150萬人次,同比增長15%,其中以韓國遊客為主的境外遊客達9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4億元,同比增長16%;完成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2億元,同比增長21.74%;全區生產總值達到了13.8億元,同比增長13%。在旅遊產業全面提質增效的同時,咱們還特別注重旅遊城市建設,廣泛開展了生態區、衛生城市、森林城市、園林城市等創建活動,城市面貌日益改觀,城區與景區的反差正逐步縮小。同時,我們按照旅遊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要求,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現在在咱們武陵源農村最漂亮的建築物就是咱們的學校、醫院和敬老院,可以講,旅遊帶動了整個經濟社會事業長足發展,為“十一五”規劃的順利實施贏得了良好的開局。

自然遺產地

大鯢

張家界砂岩峰林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張家界與索溪峪、天子山共同構成了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著名的世界自然遺產地,其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為砂岩峰林、岩溶地質地貌。2001年3月湖南張家界地質景觀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國家地質公園稱號。地質公園內地層出露泥盆紀(距今3.5~4億年)厚層紅色石英砂岩,由於岩層產狀平緩,垂直節理髮育,受後期地殼抬升運動、重力崩塌及雨水沖刷等地質動力、外力作用的影響,形成了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園內有3000多座奇峰,形態各異,姿態萬千,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砂岩峰林地貌,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另外,張家界漫山遍野,處處入眼的還是茂密的山林,森林覆蓋率高達97.9%。森林中有被稱為活化石的水杉、銀杏、珙桐、龍蝦花等古稀植物和雉雞、穿山甲、猴面鷹、紅嘴相思鳥、獼猴、飛虎、大鯢等珍禽異獸,是研究生物演化的實物例證。湖南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湖南張家界市,占地總面積360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為砂岩峰林地貌、岩溶洞穴。

意義介紹

地質公園分布區內出露泥盆紀(距今3.5億~4億年)厚層石英砂岩,由於岩層產狀平緩,垂直節理髮育,受後期地殼運動抬升,重力崩塌及雨水沖刷等內外地質動力作用的影響,形成了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在園區內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其中高度超過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岩竟高達350米,石峰形態各異,優美壯觀,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砂岩峰林地貌,有重大科學價值。其它尚有方山、岩牆、天生橋、峽谷等造型地貌以及發育在三疊紀石灰岩中的溶洞景觀。園內森林茂密,並有銀杏、珙桐、紅豆杉、鵝掌楸等珍稀植物,為研究生物演化提供了實物例證。1992年12月,張家界地質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中國首家世界自然遺產;2001年3月,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國家地質公園稱號;2004年2月1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