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蓼

大馬蓼

別名為蓼草、旱苗蓼、白辣蓼。蓼科蓼屬植物酸模葉蓼。以全草入藥。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基本信息

簡介

大馬蓼大馬蓼

中文名稱:大馬蓼

拉丁名:PolygonumlapathifoliumL

科別:蓼科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酸模葉蓼PolygonumlapathifoliumL.的乾燥全草。

別名:蓼草、旱苗蓼、白辣蓼

性味歸經:辛、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用於腸炎痢疾;外用治濕疹頸淋巴結結核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詳細信息

原植物

酸模葉蓼
莖直立,有分枝,帶紅色,節膨大。葉互生,葉柄有短刺毛,葉披針形或長圓狀橢圓形,大小變化大,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上面綠色,常有黑褐色新月形斑點,無毛,下面沿主脈有貼生的粗硬毛,邊緣生粗硬毛,全緣;托葉鞘筒狀,膜質,淡褐色,無毛。花序為數個花穗構成的圓錐狀花序;苞片膜質,邊緣生稀疏短睫毛;花淡紅色或白色,花被通常4深裂,裂片橢圓形;雄蕊6;花柱2,向外彎曲。瘦果卵形、扁平、兩面微凹,黑褐色,光亮,全部包於宿存花被內。

採收加工

夏、秋採收,曬乾。

藥材性狀

全草長20~100cm。莖圓柱形,有分枝,節處有淡褐色的膜質托葉鞘。葉互生,皺縮,展平後為披針形至長圓狀橢圓形,表面常有新月形斑點,綠色或綠褐色,背面具腺點或被白色綿毛,主脈及葉緣具粗硬刺毛。穗狀花序聚成圓錐狀,小花淡粉色。果卵圓形,扁平,長2.5~3mm,黑褐色,有光澤。氣微,葉辛、辣。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達1M以上,莖直立或斜上,圓柱形,通常帶粉紅色,節部膨大,無毛或有疏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5~10mm,有伏刺毛;托葉鞘筒狀,長1.5~2cm,先端平,緣毛疏短或無,外部有多數脈紋,無毛或稍有柔毛。

葉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長5~15cm,寬1.5~4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有緣毛,上面常有暗色斑,下面有腺點,側脈明顯,主脈及邊緣均有斜生緊貼粗刺毛。總狀花序呈穗狀,頂生和腋生,花序長2~6cm,緊密,呈圓柱狀,稍下垂,花序梗被稀疏短刺毛;苞片漏斗狀,長約2mm,綠色或粉紅色,有疏短緣毛,外部有多數脈紋,無毛;每苞片密生數朵白色、粉紅色或紫紅色小花,花梗長約2mm,無毛;萼片4~5,卵形,長約2mm,有脈紋;雄蕊6;花柱2,基部分離,向外彎曲。瘦果卵圓形,長1~2mm,扁平,黑褐色,有光澤,包在宿存的萼片內。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900m以下的溝邊、田邊、路邊濕地

分布地

生於路旁濕地和溝渠水邊,分布於東北華北陝西甘肅寧夏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湖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省區。朝鮮蒙古日本印度菲律賓俄羅斯亦有分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