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子屬

大風子屬

大風子屬,所屬植物界,屬大風子科,約40種,分布於印度、馬來西亞,我國有2-3種,喬木類。多生於低山丘陵地區。

基本信息

大風子屬

大葉龍角大葉龍角

屬中文名:大風子屬
屬拼音名:dafengzishu
屬拉丁名:Hydnocarpus
中國植物志:52(1):7

描 述

海南大風子海南大風子

Hydnocarpus Gaertn . 大風子屬大風子科,約40種,分布於印度馬來西亞,我國有 2-3種,其中 H.hainanensis(Merr. )Sleum. 和H. merrillianus Li 2種,產海南和廣西。喬木;葉互生,全緣或有鋸齒;托葉脫落;花單性異株,單生或為腋生、不規則的花束;萼片4-5,很少3或7-11,分離或基部多少合生,覆瓦狀排列;花瓣4-5,很少達14片,有時基部多少連合,有一對生的鱗片;雄花有雄蕊5至多數,花葯腎形;雌花有退化雄蕊;子房1室,有胚珠多顆,生於3-6個側膜胎座上;柱頭3-6;漿果球形,果皮堅硬,內有種子數顆;種子表面有條紋;胚乳油質。

生長地區

多生於低山丘陵地區。分布區的年平均溫一般21-25℃,極端最低溫2℃,年降水量1400-1800毫米,乾濕季明顯至不太明顯,相對濕度為80-85%。土壤多為褐色棕紅壤或山地紅壤,在石灰岩地區也能正常生長。一般喜生於溝谷和岩石裸露的河岸階地,居於林冠的第二層林層,天然結實率弱,更新不良,林下幼苗、幼樹稀少。上層樹種主要有降香黃檀DalbergiaodoriferaT.Chen、海南蒲桃Syzygiumcumini(L.)Skeels、大果水翁CleistocalyxconspersipunctattumMerr.etPerry.、嶺南山竹子GarciniaoblongifoliaChamp.等。花期4-5月,果期8-10月。

藥用價值

【藥名】:大風子
【拼音】:DAFENGZI
【英文名】:ChaulmoogratreeSeed
【來源】:為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的成熟種子。
【功效】:祛風燥濕、攻毒殺蟲。
【主治】:治麻風、疥癬、楊梅瘡。
【性味歸經】:辛,熱,有毒。①《綱目》:“辛,熱,有毒。”②《本草原始》:“味甘,熱。”③《玉楸藥解》:“味苦,微熱。”
入肝、脾、腎經。①《玉楸藥解》:“入足厥陰肝經。”②《本草求真》:“入肝、脾。”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腎三經。”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或煅存性研末調敷,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劑。
【用藥忌宜】:內服宜慎。陰虛血熱者忌服。
【別名】:大楓子(《品匯精要》)
【處方名】:大楓,大風子,風子炭,大風子油,大楓子,大楓子仁
【商品名】:大風子、大楓子、泰國大風子。以顆粒飽滿、油性大、乾燥無雜質者為佳。
【藥用部位】:本植物種仁的脂肪油(大風子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越南、高棉、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及東南亞其他地區。我國分布雲南地區,台灣、廣西有栽培。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4-6月採摘成熟果實,除去果皮,取出種子,曬乾。
【炮製方法】:大風子:揀淨雜質,篩去灰土,用時搗碎,或除去種皮,取淨仁。大風子霜:取大風子淨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紙多層包裹,壓榨,去盡油,研細過篩。
【考證】:出自《本草衍義補遺》;①《本草求原》:“大楓子,須用紋銀煎三日夜,去其浮油,以殺其毒,否則燥痰而傷血,多服必致失明。”②《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大楓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症狀:噁心、嘔吐、胸腹痛,嚴重的可出現溶血、腎炎、肝脂肪變性等。解救方法:洗胃、導瀉、服活性炭。對症治療:胸腹痛可用鎮痛劑;如有溶血,可口服硫酸亞鐵及注射複方卡古捷運,必要時輸血。”

藥材鑑定

乾燥的成熟種子,呈不規則的卵圓形,或多面形,稍有鈍棱,長約1-2.5厘米,直徑約1-2厘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細紋,較小的一端有明顯的溝紋。種皮厚而堅硬,厚約1.5-2毫米,內表面光滑,淺黃色或黃棕色,種仁與皮分離,種仁兩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層紅棕色或暗紫色薄膜;氣微,味淡。以個大、種仁飽滿、色白、油性足者為佳。主產于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地,也產中國雲南、台灣、廣西等地區。
種子略呈四面體,一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長1-2厘米,寬0、5-1厘米,表面灰黃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數隆起的縱脈紋,種臍位於種子的一端,種皮硬而脆,厚0、5毫米,易碎。種仁不規則長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細皺紋,胚乳黑棕色,子葉心臟形稍尖,色較淺。顯微鑑定種皮橫切面:表皮細胞脫落,其下數到數十列薄壁細胞多切向延長,壁皺縮,有的含棕色物;有維管束和石細胞群散在。石細胞層為2-3列石細胞,多角形、長圓形或方形,壁較厚者紋孔和孔溝明顯,少數含草酸鈣方晶;壁極厚者孔溝細長,有分枝。柵狀纖維層為多列纖維,纖維細長或梭形,壁厚,胞腔多不明顯,紋孔較明顯或不明顯。
纖維狀石細胞層外側數至十數列石細胞作軸向排列,橫切面觀類圓形、類長圓形或多角形,胞腔明顯,孔溝稀疏,內側數列作切向排列,最內為5列棕紅色薄壁細胞層,細胞小,略扁平。粉末灰棕色。①石細胞棕黃色或淡黃色,類長方形、纖維狀、多角形、類圓形或短棒狀,長25-102(-160)μm,直徑19-46μm,壁厚6-20μm,孔溝多明顯,有的分枝狀。②纖維多成片,棕黃色或淡黃色,長梭狀,先端鈍,有的一端較尖,直徑11-28μm,壁厚5-13μm,胞腔多明顯,紋孔和孔溝不明顯或隱約可見。本品以個大、飽滿、色白潤、含油足者為佳。

大風子油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DàFēnɡZǐYóu
【英文名】Chaulmoograseedoil
【別名】大楓油、大楓油。
【來源】為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HydnocarpusanthelminticaPierre或海南大風子Hydnocarpushainanensis(Merr.)Sleum種仁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HydnocarpusanthelminticaPierre2.Hydnocarpushainanensis(Merr.)Sleum[TaraktogenoshainanensisMerr.]
採收和儲藏:將種子洗淨,乾燥後,打碎,取出種仁,用冷壓法壓油。
【性狀】性狀鑑別為黃色或黃棕色脂肪油,在20℃以下即凝結成類白色的軟塊,相對密度為0.940-0.960(25℃),氣微,味微辛烈。
【性味】辛;熱;有毒
【歸經】肺;脾經
【功能主治】祛風燥濕;玫毒;殺蟲。主麻風;疥癬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塗擦。內服:入丸劑。
【注意】本品有毒,內服傷血損目,且易引起嘔吐,不可輕用。
【各家論述】1.朱震亨:粗工治大風病,佐以大風油,殊不知此物性熱,有燥痰之功而傷血,致有病將愈而先失明者。2.《綱目》:大風油治瘡,有殺蟲劫毒之功,蓋不可多服,用之外塗,其功不可沒也。3.《本草備要》:治瘡癬疥癩,殺蟲劫毒。4.《現代實用中藥》:治梅毒。5.《藥材學》:可治風濕痛,牛皮癬及其他皮膚炎症。
【摘錄】《中華本草》

化學成分

種仁占全種子的30%,約含脂肪油50%。大風子油於20-30℃間凝固,故在寒冷氣候即變成油膏狀。油的性質:n1.4715-1.4753,[α]+42.5-51.50(氯仿),酸價1-20,皂化價187-226.5(平常200-210),碘價94-113(平常93-104)。油的折射率較高,有旋光性,能溶於90%熱乙醇,是其特點。油的脂肪酸有大風子油酸(Chaulmoogricacid)、次大風子油酸(Hydnocarpicacid),及少量飽和脂肪酸(如硬脂酸、棕櫚酸等)、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等)。大風子油酸及次大風子油酸在油中大部分是成甘油酯,如一大風子油酸、二次大風子油酸甘油酯、一次大風子油酸、二大風子油酸甘油酯。
此二結構特殊(都有一個環戊烯)的脂肪酸甘油酯,是藥的有效成分,約占總油量的90%。就抗麻風的藥效而論,次大風子油酸強於大風於油酸,而二者並用時又強於獨用。種子含多量脂肪油(大風子油,hydnocarpusoil),油中主要含次大風子酸(hydnocarpicacid)、晁模酸(chaulmoogricacid)以及二者的甘油酯,另含油酸、棕櫚酸及大風子烯酸(gorlieacid)等。此外尚含環戊烯甘氨酸cyelopentinylglycine)等。

主要物種

泰國大風子泰國大風子

大葉龍角海南大風子泰國大風子 印度大風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