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和尚戲柳翠

大頭和尚戲柳翠

此舞的創造者為棗陽“萬子戲班”的漢調藝人。清光緒五年(1879年)春節,傅田昌、蔡茂生將萬子戲《月明和尚戲柳翠》改編成高蹺舞上街表演,很受歡迎。從那時起,此舞就在當地代代相傳。

起源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深山裡有座古寺,寺廟內長著一棵鬱鬱蔥蔥的大柳樹。這柳樹經一千多年的修煉,變成了一個俊俏的大姑娘,取名柳翠。她偷偷地愛上了廟裡的一個大頭小和尚。一天,廟裡只有小和尚一人看家,柳翠便裝作前來進香,便挑逗小和尚,使他忘了佛門戒律,與柳翠盡情地玩耍,戲鬧起來。這裡,有個樵夫打柴正好路過此地,所見廟內有女子笑聲,感到奇怪。扒在牆頭上一看,原來小和尚竟和大姑娘在一起打情罵俏,忍不住大笑,雙手一松,掉下牆頭。他回家之後,當作笑話講給眾人聽。有個社火頭兒聽了此事,覺得有趣,過春節時,編成社火演了起來。男女老少都愛看。 從此,“大頭和尚戲柳翠”就流傳開了。

歷史記載

《舊唐書·音樂志》中記載:“上元佳節,百戲之雅馴者,莫如南十番,其餘裝演大頭和尚。”宋代《東京夢華錄》和《古今小說》、明代《西湖遊覽志》和《帝京景物略》等書中都有跳大頭和尚的記載。清代《百戲竹枝詞》中記:“大頭和尚即明月僧度柳翠事,人帶(戴)大面具扮演之。”可見此舞歷史頗為悠久。

表演形式

該舞由兩人表演。男角戴“大頭和尚”面具,著青布長衫,手持木魚,頸後衣領內插一把摺扇;女角(傳統習慣為男扮女裝)雲頭壓鬢,斜插鮮花,身著彩旦服,手持手帕。二人均腳踩高蹺。表演內容取材於棗陽城鄉流傳的民間故事《和尚戲柳》。舞蹈表現了月明與柳翠從初識到相好這一段情節,幽默風趣,浪漫色彩濃厚,加上扭、搖、追、逗等技巧動作,別具風韻。

基本步法

《大頭和尚戲柳翠》的基本步法為“高蹺步”,因踩著蹺舞蹈,為防止滑跌,舉手投足都比實際生活動作誇張一些。該舞為啞劇舞蹈,由民間打擊樂伴奏,節奏頓挫分明。建國以後,高蹺《大頭和尚戲柳翠》經常參加民間節慶活動演出,表演內容不斷得到改進和創新。

藝術特點

大頭和尚戲柳翠是一個熱烈、幽默、風趣、戲鬧的情節舞。大頭和尚表演詼諧、富有情趣、滑稽幽默。柳翠瀟灑風流、潑辣大方、鬧而不亂、俏而不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