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雕鴞

大雕鴞

大雕鴞Great Horned Owl (Bubo virginianus) 見於美國,南美洲和北極地帶。生活於林間,農田和郊區。該鴞的一大特點是其角狀耳羽和較大的橙黃色眼睛。大雕鴞上身為淺灰色,前胸有條狀羽毛。其足部羽毛一直覆至趾部。體長可達18-25厘米,翼展寬度可達1-1.5米。

基本信息

簡介

大雕鴞大雕鴞

大雕鴞(學名:Bubovirginianus)是美洲一種大型的貓頭鷹。它們的適應力強,是美洲分布得最廣的鴟鴞科。
南美洲南部的小雕鴞經常被認為是大雕鴞的亞種

特徵

大雕鴞長46-68厘米,翼展長101-153厘米。雌鳥比雄鳥大,平均長55厘米,翼展長124厘米,重1.4公斤。較大的個體分布在近極地,較小的個體則接近赤道,符合伯格曼定律(Bergmann'sRule)。

大雕鴞大雕鴞

大雕鴞的耳邊絨毛很大,面部呈紅色、褐色或灰色,喉嚨有一片白色。虹膜黃色,其下B.V.nacurutu的虹膜則是琥珀色。其“角”並非耳朵或是真正的角,而只是絨毛或羽毛。下身淺色帶有褐色斑紋。腳上至爪前都長有羽毛。個別及地區性的顏色都有分別:靠近極地的個體呈較淺色,而在中美洲的則呈深朱古力褐色。
大雕鴞的叫聲是低音但大部的咕咕聲,一連四或五個音節。雌鳥的叫聲較高音,尾音上升。幼鳥只會發出嘶嘶聲,很易與倉鴞的叫聲混淆。
大雕鴞很易與小雕鴞及其他雕鴞屬混淆。不過它們一般都是異域的。

分布

大雕鴞分布在北美洲的亞北區經中美洲及南美洲南至火地群島。在瓜地馬拉南部、薩爾瓦多及尼加拉瓜至巴哈馬、亞馬遜森林及南美洲南部、與及西印度群島及大部份海島上都不會見到大雕鴞。
大雕鴞會棲息在樹上,包括落葉林、針葉林、混交林、熱帶雨林、潘帕平原、大草原、山區、沙漠、亞北區的凍土層、石灘、紅樹林及一些市區。它們較少出沒在極端氣候的地區,並不會到濕地環境[7]及高海拔的凍土層。所有已交配的大雕鴞都是留鳥,未交配的或幼鳥就會在較少食物供應的冬天離開,到處尋找伴侶及地盤。
大雕鴞的鳥蛋及雛鳥是狐狸、郊狼或野貓的獵物。成鳥並沒有天敵,但與鷹、雪鴞及其他大雕鴞對抗時可能會被殺死。它們並非受到威脅的生物。

捕食

大雕鴞有雙目視覺,可以準確尋找獵物及在低光度下仍能看見。它們的眼睛大如人類的,但卻不能在眼窩內轉動。所以大雕鴞會轉動頭部。其頸部在身體保持不動時可以轉動達270°。

大雕鴞大雕鴞

大雕鴞的聽覺也很好。它們感覺深度的能力比人類更強。這是由於它們的耳朵並非在頭的兩側,而是在頭較高的位置。只要傾斜或轉動頭部,它們就可以準確測量聲音的橫向及直向位置。
大雕鴞是在夜間獵食,會站在高處等待獵物,再俯衝擒獲獵物。它們主要狩獵細小至中等的哺乳動物,如野兔、兔、浣熊、大家鼠、松鼠、小鼠屬、鼴科、田鼠、旱獺、鼩鼱科、蝙蝠、犰狳科、鼬屬及沙鼠。它們更是豪豬及鼬鼠的天敵。它們也會獵食其他鳥類,由細小的戴菊鳥至大如大藍鷺不等。涉禽(尤其是蹼雞屬及鴨),甚至乎猛禽的雪鴞都會被獵食。它們有時會吃農場的雞及狗。它們卻只會有時吃爬行類、兩棲類、魚類、甲殼類及昆蟲。也有紀錄它們會同類相食。
大雕鴞爪的壓力可以達到每平方吋500磅,遠遠超過人手的60磅的握力。在北部若有較大的獵物,它們會將吃剩的獵物冰凍起來,到有需要時再用體溫來解凍。它們傾向在同一地方反芻食物

繁殖

大雕鴞是北美洲最早繁殖的鳥類。它們於1月下旬或2月初繁殖,在10月的冬天就開始互相呼叫。它們會在12月前交配。位於熱帶氣候的群落,其繁殖季節很不明確。它們會接管其他大至鳥類的鳥巢,有時更會加些羽毛。烏鴉及渡鴉、紅尾鵟或大型松鼠的巢都是它們的對象。它們有時也會利用樹洞、崖壁、空置大廈及人工平台等作為鳥巢。
大雕鴞大雕鴞
大雕鴞每次平均會生2隻蛋,介乎1-5隻蛋。鳥蛋平均闊4.65厘米,長5.52厘米,重51克。孵化期介乎30-37日,平均33日。雙親會不斷哺育雛鳥至兩星期大,隨後開始減少。6星期大的幼鳥會移到附近的樹枝,1星期後開始學飛。雛鳥在10月下旬仍會要求哺育及未離開雙親,直至12月雙親開始繁殖第二胎。幼鳥會有1-2年時間的交配空白期,這段時間它們會流浪,直至它們交配及建立自己的地盤

象徵

大雕鴞是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省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