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旅遊網

秦漢時期,大連地區屬遼東郡轄區。 唐朝初期,大連地區屬安東都護府積利州的轄區。 2005年,大連港口完成吞吐量1.7億噸,貨櫃吞吐量268.6萬標箱。

基本信息

大連市位於遼東半島南端,東瀕黃海,西臨渤海,南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

大連市地處歐亞大陸東岸,中國東北遼東半島最南端,位於東經120度58分至123度31、北緯38度43分至40度10分之間,東瀕黃海,西臨渤海,南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北倚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廣闊腹地。大連又處於東北亞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區域,與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相鄰,是東北、華北、華東以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門戶,是重要的港口、貿易、工業、旅遊城市。全市總面積12574平方公

里,其中老市區面積2415平方公里。區內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整個地形為北高南低,北寬南窄;地勢由中央軸部向東南和西北兩側的黃、渤海傾斜,面向黃海一側長而緩。長白山系千山山脈余脈縱貫本區,絕大部分為山地及久經剝蝕而成的低緩丘陵,平原低地僅零星分布在河流入海處及一些山間谷地;岩溶地形所處可見,喀斯特地貌和海蝕地貌比較發育。大連地區主要有黃海流域和渤海流域兩大水系。注入黃海的較大河流有碧流河、英那河、莊河、贊子河、大沙河、登沙河、清水河、馬欄河等;注入渤海的主要河流有復州河、李官村河、三十里堡河等。其中,最大的河流為碧流河,是市區跨流域引水的水源河流。另外,還有200多條小河。大連地區淡水資源總量為每年37.8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34.2為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8.84億立方米,兩者重複水資源量5.8億立方米。

大連市位於北半球的暖溫帶地區,具有海洋性特點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0.5攝氏度,年降水量550--950毫米,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500--2800小時。

歷史沿革

早在6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發了大連地區。秦漢時期,大連地區屬遼東郡轄區。唐朝初期,大連地區屬安東都護府積利州的轄區。遼代時大連地區屬東京通遼陽府的轄區。大連地區在魏晉時稱三山,唐朝時稱三山浦,明清時稱三山海口、青泥窪口。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清朝於今大連灣北岸建海港棧橋、築炮台、設水雷營,

一時成為小鎮。沙俄侵占後,曾用青泥窪。1899年9月大連港開工興建,大連正式建市。第一、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對大連地區進行了侵擾。作為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主要戰場,大連在近代史上曾遭受兩次大的戰爭劫,淪為俄、日殖民地近半個世紀,其中日本的殖民統治達40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大連從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獲得解放,結束了殖民統治。同年9月,大連市職工總會籌委會組成。10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派韓光同志到大連任市委書記,組成了中共大連市委員會,並成立了大連市政府。1946年7月,改為旅大地委。1949年至1956年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至1966年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966年至1976年經歷了“文化大革命”;1976年之後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1984年,國務院批准大連為沿海開放城市;1985年,大連市被國務院確定為計畫單列市,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

交通運輸

2005年,交通運輸業平穩較快發展。運輸企業完成客貨運輸換算周轉量1977.5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8%。實現貨物周轉量1923.3億噸公里,增長18.6%。實現旅客周轉量110.3億人公里,增長2.1%(見表四)。

沿海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71億噸,比上年增長17.7%,其中外貿吞吐量6377萬噸,增長29.6%;貨櫃吞吐量268.8萬標箱,增長21.6%;旅客吞吐量615.4萬人次,與上年基本持平。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540.7萬人次,增長17.2%;貨郵吞吐量12.91萬噸,增長9.9%。

大連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國際航運樞紐和國際物流中心。大連港與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

個港口有著貿易往來,承擔了東北地區70%以上的海上貨物和90%以上的貨櫃運輸。2005年,大連港口完成吞吐量1.7億噸,貨櫃吞吐量268.6萬標箱。2006年,大連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635萬人次,同比增長17.5%;貨郵吞吐量14.5萬噸(其中純貨郵10.9萬噸),同比增長11.4%;飛機起降5.6萬架次,同比增長12%。從2004年以來,大連機場旅客吞吐量連年攀升,先後突破400萬人次(2004年)、500萬人次(2005年)和600萬人次(2006年)大關,運輸生產實現歷史性跨越。1200萬噸吞吐能力的北良碼頭、100萬噸國家糧食儲備庫及大連商品交易所和北方國際物流中心,形成了集儲藏、物流、期貨現貨交易為一體的亞洲最大的糧食集散地。正在建設的煙大火車輪渡將使東北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經貿往來更加便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