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豐簋

大豐簋

“天亡簋”也稱“大豐簋”,是西周武王時期器物,相傳清道光年間於陝西岐山出土,是傳世最早的典型西周銅器。

簡介

大豐簋 中國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因銘文中有“王又大豐”句而得名。又稱天亡簋,是武王臣屬天亡所作祭器。傳說於清代道光帝年間於陝西岐山出土。高24.2厘米,口徑21厘米。圓形,侈口,腹微鼓,四獸耳垂珥,圈足下附方座,造型端莊穩重。腹及方座飾卷體夔紋,奇詭神秘。腹內底部鑄有銘文 8 行、76字,記述武王舉行大禮,命助祭的天亡祭祀文王及上帝;並談及周武王受文王佑護嗣續周文王商朝;天亡為稱頌武王功德並記述自己所受恩寵而鑄此器。今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傳說

據傳於清朝道光帝年間(1821~1850)在陝西岐山出土。曾歸清末著名金石家陳介祺收藏,現為中國歷史博物館重要藏品之一。此器製作樸厚,紋飾精美,銘在器內底部,銘文記武王克商,西歸宗周,於辟雍祭天,頌揚先王功烈,及作器人天亡輔助武王舉行祭祀,受到賞賜等內容。它為研究周初立國情況提供了重要史料。

文字

銘文字形參差錯雜,變動不居,在拙樸散亂中顯示運動與和詣之美,有輕有重的筆畫在某種程度上有自然書寫帶來的筆墨痕跡。其銘文用韻協調 ,開創了千古詞賦先河,也是我國韻文的最早表現形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