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黑點病

大豆黑點病

大豆黑點病是普遍發生的一種病害。該病危害豆莢和莖稈,造成莖稈枯死,豆莢不結實,嚴重時植株成片死亡。多數染病的種子是在黃莢期受侵染引起的。病莢內豆粒瘦小,影響產量和品質,病豆粒商品價值和出油率降低。為害的真菌大豆擬莖點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菜豆間座殼大豆變種,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該病可以通過種子消毒或者田間整理進行防治。

基本信息

大豆黑點病大豆黑點病

中文病名:大豆黑點病

英文病名:SoybeanPodandstemblight

病原類別: 真菌

危害對象: 大豆

危害部位:主要為害、莢和葉柄

生化特徵

病菌的發育適溫為28℃左右,在pH2.2-8.6均可發育,最適pH4.1-6.1。

分類地位

無性態PhomopsissojaeLehma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大豆擬莖點霉,有性態Diaporthephaseolorumvar.sojae(Lehman)Wehm.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菜豆間座殼大豆變種。 

分布

國外分布於美國巴西加拿大印度日本朝鮮俄羅斯等國,國內分布於東北華北江蘇湖北四川雲南等地。

形態特徵

Phomopsissojae稱大豆擬莖點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Diaporthephaseolorumvar.soiae稱萊豆間座殼大豆變種,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形成在單腔的子座里,分生孢子梗瓶狀,較簡單,無色。分生孢子有兩種:α型分生孢子無色梭形,β型分生孢子無色絲狀,發生較普遍。子囊殼球狀,底略平,具長而末端尖細的喙。子囊長棒狀,子囊孢子釋放前子囊溶化成粘液。子囊孢子梭形,雙細胞,無色。子囊殼在越冬後的病莖上形成。

侵染循環

大豆黑點病為害豆莢後期症狀大豆黑點病為害豆莢後期症狀
病菌以休眠絲體在大豆或其他寄主殘體內越冬,翌年在越冬殘體或當年脫落的葉柄上產生分生孢子器,初夏在越冬的莖上產生子囊殼。病菌侵入寄主後,只在侵染點處直徑2cm範圍內生長,待寄主衰老時才逐漸擴展。α型分生孢子、子囊孢子都可侵染。多數染病的種子是在黃莢期受侵染引起的。

發病條件

結莢至成熟期氣溫高於20℃持續時間長利其傳播,造成種子染病,感染病毒或缺鉀可加速種子腐爛。成熟期濕度大延遲收穫也使病情加重。多雨年份發病重。

危害症狀

主要為害莖、莢和葉柄。莖部染病,生褐色或灰白色病斑,後期病部生縱行排列的小黑點。豆莢染病,初生近圓形褐色斑,後變灰白色乾枯而死,其上也生小黑點,剝開病莢,裡層生白色菌絲,豆粒表面密生灰白色菌絲,豆粒呈蒼白色萎縮,失去發芽能力。

物理防治

①精選種子,汰除病粒;用種子量0.3%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

②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大豆收穫後清除田間病殘體,減少病菌來源。

化學防治

在發病的年份噴藥防治,藥劑有65%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苯來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10天后再噴1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