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褐斑病

大豆褐斑病

大豆褐斑病是一個真菌病害, 病原真菌Septoria glycines。 葉片染病始於底部,逐漸向上擴展。子葉病斑不規則形,暗褐色,上生很細小的黑點。真葉病斑棕褐色,輪紋上散生小黑點,病斑受葉脈限制呈多有形,直徑1-5mm,嚴重時病斑癒合成大斑塊,致葉片變黃脫落。莖和葉柄染病生暗褐色短條狀邊緣不清晰的病斑。病莢染病上生不規則棕褐色斑點。

基本信息

病原形態特徵

大豆褐斑病大豆褐斑病

SeptoriaglycinesHemmi稱大豆殼針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於葉組織里,散生或聚生,球形,器壁褐色,膜質,直徑64~112μm。分生孢子無色,針形,直或彎曲,具橫隔膜1~3個,大小26~48×1~2μm。病菌發育溫限5~36℃,24~28℃最適。分生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4~30℃,高於30℃則不萌發。

發病條件

以器孢子或菌絲體在病組織或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種子帶菌引致幼苗子葉發病,在病殘體上越冬的病菌釋放出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先侵染底部葉片,後進行重複侵染向上蔓延。侵染葉片的溫度範圍為16~32℃,28℃最適,潛育期10~12天。溫暖多雨,夜間多霧,結露持續時間長發病重。

大豆褐斑病大豆褐斑病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2)實行3年以上輪作。

(3)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77%可殺得微粒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30%綠得保懸浮劑300倍液,隔10天左右防治1次,防治1次或2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