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

霜霉病廣泛分布世界各大豆產區。1921年首先發現於中國的東北地區,以東北和華北發生較普遍,大豆生育期氣候涼爽的地區發病較重。但多數為害性不大,嚴重時引起早期落葉、葉片凋枯、種粒霉爛,減產達30%~50%。幼苗、成株葉片、莢及豆粒均可被害。帶菌種子長出的幼苗,可系統發病。

分布為害

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

由霜黴菌侵染大豆地上部引起的真菌病害。

病苗子葉無症,第一對真葉從基部開始出現褪綠斑塊,沿主脈及支脈蔓延,直至全葉褪綠。以後全株各葉片均出現症狀。花期前後氣候潮濕時,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層,最後病葉變黃轉褐而枯死。葉片受再侵染時,形成褪綠小斑點,以後變成褐色小點,背面產生霉層。受害重的葉片乾枯,早期脫落。豆莢被害,外部無明顯症狀,但莢內有很厚的黃色霉層,為病菌的卵孢子。被害籽粒色白而無光澤,表面附有一層黃白色粉末狀卵孢子。

病因

病原物為霜黴菌( Peronospora man-schurica (Naum.) Syd.)屬卵菌,霜霉目, 卵孢子球狀、黃褐色、厚壁,表面光滑或有突起物。孢囊梗二叉狀分枝、末端尖銳,頂生一個孢子囊、無色, 橢圓形或卵形。病菌除為害大豆外,還為害野大豆。病菌有生理分化現象, 美國鑑定出32個生理小種, 中國已鑑定出3個小種。最適發病溫度為20~22℃,10℃以下或30℃以上不能形成孢子囊,15~20℃為卵孢子形成的最適溫度。濕度也是重要的發病條件,7月至8月多雨高濕易引發病害,乾旱、低濕、少露則不利病害發生。

病害循環

孢子囊萌芽形成芽管,從寄主氣孔或細胞間侵入,並在細胞間蔓延,伸出吸器吸收寄主養分。孢子囊壽命短促如及時借風、雨和水滴傳播,可引起再侵染。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殘體上或種子上越冬,種子上附著的卵孢子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病殘體上的卵孢子侵染機會較少。卵孢子可隨大豆萌芽而萌發,形成孢子囊和遊動孢子,侵入寄主胚軸,進入生長點,蔓延全株成為系統侵染的病苗。病苗又成為再次侵染的菌源。低溫適於發病、帶病種子發病率15℃時最高,達16%,20℃為1%,25℃為0,因此東北、華北春大豆發病重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夏大豆。

病害控制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選育抗病品種: 根據各地病菌的優勢小種選育和推廣抗病良種,如吉林的早豐5號和白花銼等。②種子處理:用瑞毒霉拌種, 或以克霉靈、福美雙及敵克松為拌種劑, 效果很好。③清除病苗: 病苗症狀明顯、易於識別, 鏟地時可結合除去病苗,消減初侵染源。④噴灑藥劑: 病害流行條件出現時, 及早用百菌清、多菌靈、退菌特等噴施防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