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蚜

大豆蚜

大豆蚜,蚜科昆蟲的1種。俗名膩蟲。分布於中國主要大豆產區,朝鮮、日本、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和菲律賓也有分布。寄主為老鴰眼等鼠李屬植物、大豆、黑豆和野生大豆等。是大豆的大害蟲,受害植株常幼葉捲縮,生長停滯,結果枝和結莢數減少,產量降低。此蚜還能傳帶麻花葉病和甜菜花葉病等植物病毒。

基本信息

大豆蚜

正文

大豆蚜大豆蚜

無翅孤雌蚜體長1.6毫米。黃綠色。腹管淡色,端半部黑色,表皮有模糊橫網紋。第8腹節有毛2根。觸角為體長的 0.7倍,第3~6節長度比例為100:72:60:39+120。喙超過中足基節,長為後跗節第2節的1.4倍。跗節第1節毛序為3,3,2。腹管長為觸角第 3節的1.3倍。尾片有毛7~10根。有翅孤雌蚜腹部淡色,腹管後斑方形,第2~4節各有小緣斑,第4~7節有小橫斑或帶。觸角第3節一般有5或6個小環狀次生感覺圈排成一行。
大豆蚜以受精卵在老鴰眼等鼠李屬植物上越冬。春季在鼠李屬植物上孤雌胎生3代,發生有翅型。夏季遷飛到大豆上孤雌胎生10餘代。盛夏發生有翅蚜,在大豆地里為害。秋末發生有翅性母和有翅雄蚜,從大豆向鼠李屬植物遷飛。有翅性母可孤雌胎生無翅的雌性蚜。雌、雄交配產卵越冬。

生活史

大豆蚜在東北年生10多代,山東年生20多代,以受精卵在老鴰眼等鼠李屬植物的枝條上芽側或縫隙中上越冬。春季,鼠李屬植物的芽鱗轉綠到芽開綻時,均溫高於10℃,越冬卵孵化,在鼠李屬植物上孤雌胎生3代,發生有翅型。夏季,有翅孤雌蚜開始遷飛至大豆田,孤雌胎生10餘代。6月下旬~7月中旬進入為害盛期,7月下旬出現淡黃色小型大豆蚜,蚜量開始減少,進入8月下旬~9月上旬氣溫下降,大豆蚜進入後期繁殖階段,秋末發生有翅性母和有翅雄蚜,從大豆向鼠李屬植物遷飛。有翅性母可孤雌胎生無翅的雌性蚜。雌、雄交配產卵越冬。6月下旬至7月上旬,旬均溫22~25℃,相對濕度低於78%有利其大發生。

危害

大豆蚜的寄主為老鴰眼等鼠李屬植物、大豆、黑豆和野生大豆等。吸食大豆嫩枝葉的汁液,受害植株常幼葉捲縮,根系發育不良,生長停滯,結果枝和結莢數減少,產量降低。此蚜還能傳帶麻花葉病和甜菜花葉病等植物病毒。

防治方法

①農業防治:及時剷除田邊、溝邊、塘邊雜草,減少蟲源。
②利用銀灰色膜避蚜,利用蚜蟲對黃色的趨性,採用黃板誘殺。
③生物防治:利用瓢蟲、草蛉、食蚜蠅、小花蝽、煙蚜繭蜂、菜蚜繭蜂、蚜小蜂、蚜黴菌等控制蚜蟲。
④藥物防治:蚜蟲發生量大時,農業防治和天敵不能控制時,要在苗期或蚜蟲盛發前防治,當有蚜株率達10%或平均每株有蟲3~5頭,即應防治。提倡選用1%苦參鹼2號可溶性液劑1200倍液或5%天然除蟲菊素乳油1000倍液、2.5%魚藤酮乳油500~6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1%阿維菌素乳油1500倍液、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10000倍液、5%增效抗蚜威液劑2000倍液、2.5%聯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抗蚜威有利於保護天敵,但由於蚜蟲易產生抗藥性,應注意輪換使用。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