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黑粉病

大蔥黑粉病

黑粉病可侵害葉身、葉鞘、鱗莖、花梗。發病初,表皮下面有褐色稍隆起的條斑,後膨脹成皰狀,內充滿黑褐色至黑色粉末。最後病瘡破裂散出黑色粉狀物(厚垣孢子)。幼苗感病,葉片微黃,稍萎縮,局部膨脹而扭曲。嚴重時病株顯著矮化,約在發芽後3~5周枯死。早期發病者幾乎不能形成鱗莖。鱗莖發病,外皮先出現黑色隆起的條紋狀病斑,以後漸向內部擴展。

信息

中文學名:大蔥黑粉病

..

分布區域:主要分布在各大蔥產區
病原中文名:洋蔥條黑粉菌
病原拉丁學名:UrocystiscepulaeFrost.
病原分類地位:擔子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為害部位:主要危害大蔥的葉片、葉鞘、莖

為害症狀

大蔥黑粉病危害症狀
大蔥黑粉病主要發生在2~3葉期的小苗上,染病蔥苗長到17厘米高時,葉初微黃,1~2葉萎縮扭曲,葉和鱗莖上產生稍隆起的銀灰色條斑,嚴重的條斑變為泡狀、腫瘤狀,表皮開裂後散出黑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孢子團。病株生長緩慢,發病早的多全部枯死。

病原形態特徵

UrocystiscepulaeFrost.稱洋蔥條黑粉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寄生在蔥葉、葉鞘、莖等各部位的冬孢子堆,深褐色至黑色粉狀孢子團,由1至數個孢子緊密結合形成。孢子團球形或近球形,暗紅褐色,直徑16~27微米,內含厚垣孢子1個,也有2個的,厚垣孢子球形,紅褐色,直徑11~16微米,周圍具一層淺黃色或黃褐色球形至扁球形的無性細胞(不孕細胞)直徑4~8微米,寄生於洋蔥和蔥上。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附著在病殘體上或散落。在土壤中的厚垣孢子越冬,成為該病的初侵染源,種子發芽後20天內,病菌從子葉基部等處的幼嫩組織侵入,經一段時間潛育即顯症,以後病部產生的厚垣孢子借風雨或灌溉水傳播蔓延。播種後氣溫10~25℃可發病,最適發病溫度18~20℃,高於29℃則不發病。播種過深,發芽出土遲,與病菌接觸時間長或土壤濕度大發病重。由於該病是系統侵染,田間健株仍保持無病,當葉長到10~20厘米後,一般不再發病。

防治方法

(1)選擇沒有栽植過蔥類的地塊育苗,以防蔥苗帶菌。

(2)蔥苗長到15厘米,病菌停止侵染,選無病苗栽植。

(3)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

(4)重病區或重病地應與非蔥類作物進行2~3年輪作。

(5)對帶菌種子可用種子重量0.2%的50%福美雙或拌種雙粉劑拌種,也可用40%福馬林50倍液浸種10分鐘後,沖洗乾淨再催芽播種。

(6)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燒毀,並注意把手洗淨,工具應消毒,以防人為傳播,病穴撤1:2石灰硫磺混合粉消毒,667m2用量10kg,也可把50%福美雙或拌種靈lkg,對細乾土80~100kg,充分拌勻後撒施消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