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蓮山

大蓮山

大蓮山居銅鼓縣三都中心之北端。大蓮山勢,似蓮花捧拱,佛域禪境也。斯山,雖只海拔430米,然臨近境,嵯峨聳拔,一壁迎面,險峻雄偉,石骨嶙剛,陡峭擎霄,高不可攀也,奇詭也。沿著蜿蜓逶迤的山中小徑慢慢而行,可登臨側峰至福壽禪寺。站在以料石鋪設而成的山頂平台,倚著花崗岩欄桿,俯視近處的三都中心區,有天上人間之感,更會有“會為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興。天高氣爽之際,大蓮花山馬祖崖是為放飛心境的理想佛境,是為體語馬祖“我心即佛、我心我佛”機語的佛地。

簡介

大蓮山大蓮山

大蓮山位於三都鎮西北邊陲,毗鄰小山村,驅車沿三都街塘下官倉村道而行三華里,即見兩邊石壁陡峭,紅麻石條鋪成的山路,曲折圓環,拾級而上,大有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感,約行二華里到達山頂,崇山峻岭羅列,層峰疊嶂環繞,山不高而險峻,地不寬而雄偉,周圍大小山頭如片片蓮葉襯托,將山頂層層圍繞於群山之中,酷似一支蓮花出水,故名大蓮山。山頂呈園頂形,四周懸崖峭壁,幽谷深淵,峰巒嵯峨,林木茂盛,山巔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極目眺望,遠近群山盡收眼底,更有右楓奇洞點綴左右,蒼松翠竹搖曳相聞,山間萬丈龍潭水庫碧波蕩漾,山下潺潺流水,山間滾滾林濤。遊人至此,頓覺心曠神怡。

歷史發展

大蓮山大蓮山

由於大蓮山雄偉秀麗,早在四百年前,(清康熙年間)就已成為佛教聖地。福壽寺初建於唐朝大曆年間,再建於清乾隆九年,續建於民國28年,占地300餘平方米,分上、下二棟計26間,供有如來、觀音、古佛神象(傳說古佛神象屬香藤結成),還有符庵,道一神位。主持和尚系佛教臨濟正宗分支。全盛時期曾宿僧侶20餘人,香火道場以及遊人香客遠及修水、宜豐、萬載、瀏陽等縣。解放後,由於各種原因,殿宇房屋被全部拆除。1986年以後又由附近民眾自發募捐儲款修建,歷時7年,建有上、下廳、左鍾右鼓,僧房、茶房、禪間、客間、廚房、餐廳等,供遊人遊覽觀賞,供奉敬祀。至今右側還保留有福壽寺開門祖衍周芳禪師墓塔和十七世祖馬祖道一禪師衣冠冢(建於嘉慶十四年)坐東向西,並排三座,十四柱十三碑,上豎園形石塔尖,有“阿彌陀佛”石象三尊,全系白色花崗岩石柱和青石墓碑,造型精細別致,結構美觀,墓葬岩石上刻有《幽岩石室》四個繁體大字剛勁有力,整個禪師墓葬群猶如三隻蛤蟆朝著落日眺望。所以,古人稱“三蟆戀日”之景,與寺毗望的有建在峻峭的石壁上,寬4米,深9米,高1.72米的的“藏經樓”,60年代大蓮山福壽寺的珍貴文物曾藏於此間,才倖免遭劫。

距寺158米處還有一棵400年的古楓。在古楓樹下原建有一廟,名為楓神廟。在未拆除之前常年香火不斷,古楓樹高約60米,樹圍6.7米,亭亭如華蓋。樹影婆娑,夏日蔥翠如黛,深秋丹紅似火,緊緊圍繞樹幹攀延而上的一株巨藤,猶如一條騰飛的巨,四季常綠,葉片呈三角形,三月開花,花形似啄木鳥,果實似佛珠。巨藤根部已伸延至峰下深淵400多米以外,如有人不小心撞傷根部,表皮會流出呈血紅色液狀汁,令人難以相信。在逶迤的另一條山間中,離寺半里許,有一天然岩洞,名為馬祖岩,洞前有石屏掩映,入口稍小低矮,出口較大,洞崖呈傾斜長方形,光線充足,洞高十米,寬約五十米,足可容納800餘人,傳說曾在此辦過蒙館學堂

馬祖道一是中國禪宗8代祖師,俗姓馬,法號道一(1709-1788)乃漢洲什祁人氏,於本邑羅漢寺出家,幼依資州唐和尚落髮,受戒於渝洲圓律師。此人生得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二輪紋。曾在佛跡嶺(在今福建建陽),龔公山(在今江西南康)等處傳授禪法,主張“自心是佛”“凡所見色,自是見心”的道理,從學者甚眾,後形成學派,稱“洪州宗”,後於公元1769年唐大曆四年來到大蓮山,閉關坐禪馬祖岩,公元1773年離開大蓮山,唐貞元四年(公元1788年)圓寂於南昌開元寺(今南昌佑民寺)入浴跏趺入滅。馬祖道一圓寂後,其徒子徒孫為紀念這位在大蓮山坐禪四年的禪宗8代祖師,福壽寺十七代恩師為其立塔(義寧洲志)。

大蓮山自恢復以來,香客來往不絕,香菸鼎盛,特別是在2003年5月1日,全國政協常委,江西省政協主席,宗教會長一純大師,親授弟子純沅法師第一次親臨視察,並有望開發成旅遊勝地,與靈石庵、天柱峰相輝並映。

主要景點

大蓮山大蓮山

福壽寺位於江西省銅鼓縣三都鎮西北,四面環山,三道通行,距銅修三級公路二千二百五十公尺。

該寺初建於唐代天寶年間,再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重建於民國,續建於“文革”以後。現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內奉佛、法、僧三寶,如來佛祖、觀世音菩薩、定光古佛神像,晨鐘暮鼓,香菸不息,·一朵聖潔的出水巨蓮從奇峰中拱托起來。 .

唐貞觀十九年乙巳(公元645年)唐玄奘從西天取經回到長安,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迎,頒詔號令:“廠興土木,崇佛建寺,供奉三寶,普濟眾生。”

瞬間百年,屈指九帝。唐開元廿九年壬午年(公元氣742年),李隆基為籌辦唐僧回歸一百周年《乙酉國醮大典》僧中有衍周芳老禪師來到古豫章定水河畔的上武鄉三都(今銅鼓縣三都鎮境內),擇風水寶地初始建寺奉佛。據地貌山形命名為“大蓮山”,值此大典之期落成迎佛,萬民祈福祈壽,故名“福壽寺” 。

唐大曆四年已酉(公元769年)禪宗八世祖馬祖道一(唐景龍二年生於四川什邡,唐貞元四年圓寂於南昌佑民寺)雲遊到此,或在龍潭岩中跏跌面壁,或於福壽寺里講經說法。其弟子創臨濟宗後,追封周芳為臨濟宗機慧禪師,馬祖道—為福壽寺第十七世恩師。從此奠定了臨濟宗在大蓮山福壽寺的—脈。寺廟香菸鼎盛,僧徒甚多,占地面積頗大。馬祖道—在這裡四年後,離開大蓮山開始“踏殺天下”之行,不知何因何年寺址無存,蒼海桑田,茫茫喬木,聲聲虎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