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苣蕒菜

大葉苣蕒菜

大葉苣蕒菜,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續斷菊Sonchus asper (L.) Hill.的全草或根。分布於全國各地。具有清熱解毒,止血之功效。常用於瘡瘍腫毒,小兒咳喘,肺癆咳血。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全草或根。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

清熱解毒,止血。

主治

用於瘡瘍腫毒,小兒咳喘,肺癆咳血。

相關配伍

1、治疔瘡腫毒:(大葉苣蕒菜)全草搗爛,敷患處。

2、治小兒氣喘,乏力,頸軟不堅:大葉苣蕒菜根9g,天冬6g,海藻3g,鱔魚肉30g,黃精6g,黨參6g,大棗3-5粒。水煎服。

3、治肺病咯血:大葉苣蕒菜根90g,小薊根90g。水煎服。(1-3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採集加工

春、夏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70cm。根紡錘狀或圓錐狀。莖分枝或不分枝,無毛或上部有頭狀腺毛。葉互生;下部葉葉柄有翅,中上部葉無柄,基部有擴大的圓耳;葉片長橢圓形或倒圓形,長6-15cm,寬1.5-8cm,不分裂或缺刻狀半裂或羽狀全裂,邊緣有不等的刺狀尖齒。頭狀花序,5-10個,在莖頂密集成傘房狀;梗無毛或有腺毛;總苞鍾狀,長10-12mm,寬10-15mm;總苞片2-3層,暗綠色;舌狀花黃色,兩性,結實。瘦果,長橢圓狀倒卵形,壓扁,褐色或肉色,兩面各有3條縱肋,肋間無細皺紋;冠毛白色,毛狀。

生長環境

生於路邊、田野。分布於全國各地。

相關論述

《湖南藥物志》:“消腫止痛,去瘀解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