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菟絲子丸

【來源】《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菟絲子 蓯蓉各60克 黑附子 五味子 鹿茸 雞腿脛 桑螵蛸各30克 【用法】上藥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時用鹽湯送下。

基本內容

【來源】《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菟絲子 蓯蓉各60克 黑附子五味子 鹿茸 雞腿脛 桑螵蛸各30克

【用法】上藥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時用鹽湯送下。

【主治】內虛里寒,自汗不止,小便不禁。

按:本方原名"大菟絲子散",今據其用法,改為大菟絲子丸。若耳鳴者加菟絲子10g、川斷10g;若腰痛者,加杜仲10g、川斷10g、桑寄生20g;

典故

從前,江南有個養兔成癖的財主,雇了一名長工為他養兔子,並規定,如果死一隻兔子,要扣掉他四分之一的工錢。一天,長工不慎將一隻兔子的脊骨打傷。他怕財主知道,便偷偷地把傷兔藏進了豆地。事後,他卻意外地發現傷兔並沒有死,並且傷也好了。為探個究竟,長工又故意將一隻兔子打傷放入豆地,並細心觀察,他看見傷兔經常啃一種纏在豆秸上的野生黃絲藤。長工大悟,原來是黃絲藤治好了兔子的傷。於是,他便用這種黃絲藤煎湯給有腰傷的爹喝,爹的腰傷也好了。又通過幾個病人的試用,斷定黃絲藤可冶腰傷病。不久,這位長工辭去了養兔的活計,當上了專治腰傷的醫生。後來,他把這藥乾脆就叫“兔絲子”。由於它是草藥,後人又在兔字頭上面冠以草字頭,便叫成“菟絲子”。“菟絲子”,又名吐絲子、菟絲實、無娘藤、無根藤、菟藤、菟縷、野狐絲、豆寄生、黃藤子、蘿絲子等,為鏇花科植物菟絲子的種子。有“續絕傷、補不足、益健人”之功。《名醫別錄》謂其有“養肌強陰、堅筋骨”的作用。祖國醫學認為,菟絲子味辛甘,性平,入肝、腎二經。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安胎的功效。可用於腰膝酸痛、陽痿、早泄、遺精、遺尿、尿頻餘瀝、耳鳴、頭眩眼花、視力減退、先兆流產、帶下等症。

選方

1、治腰痛:菟絲子(酒浸)、杜仲(炒)等量,共研細末,以山藥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酒或鹽湯送下。

2、治消渴水止:菟絲子取汁,任意飲之。

3、治乳糜尿:菟絲子(酒浸或蒸或搗或焙)、桑螵蛸(炙)各15克,澤瀉0.3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時用溫酒送下30丸。

4、勞傷肝氣、目暗:菟絲子60克,酒浸3日,曝乾,搗為末,雞子白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溫酒送下30丸。

5、治小便赤濁、心腎不足、精少血燥、口乾煩熱、頭暈怔忡:菟絲子、麥冬各等分為末,以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鹽湯送下70丸。

中藥方劑之大字類二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大蒜浸液
大蒜酒
大神效活絡丹
大補陰膏
大解散
大解毒湯
大訶黎勒丸
大調經丸
大豆卷散
大豆散
大豆方
調胃散
大蛇皮塗方
大蜈蚣散
大衍丸
大補元丸
大補元湯
大補養命湯
大補內黃耆湯
大補天丸
大補延齡膏
大補快斑湯
大補湯
大補益散
大補益母丸
大蓮心散
大莽草散
大菖蒲散
大菟絲子散
大萆薢丸
大葛根湯
大蒜丸
大蒜新汲水方
大蒜湯
大補調經湯
大蒜煎
大蒜糊劑
大蒜膏
大補陰丸
大薊飲
大蟲魄五味散
大腹散
大腹木香湯
大腹湯

大腹皮丸
大腹飲
大艾煎丸
大芎丸
大蒼散
大茯苓丸
大茱萸丸
大茴香湯
大荊芥散
大蓽茇丸
大藥紫金丹
大竹瀝湯
大紫雙丸
大紫菀丸
大紅末子
大紅花丸
大羌活丸
大肥兒丸
大勝金丸
大胡麻散
大腹子湯
大腹子膏
大生丸
大畜方
大瘧丹
大白再生丸
大白朮湯
大白膏
大百風頂
大益母丸
大省風湯
大真珠丸
大硼砂散
大祛風丹
大神丸
大補陰湯
大秦艽散
大竹葉湯

大溫中飲
大溫白丹
大草烏頭丸
大蓽澄茄丸
大豆烏蛇酒
大補心丹
大行諧散
大米冬筍粥
大補枳術丸
大紫蘇飲
大補氣方
大紫豆湯
大紫金皮散
大補陰陽湯
大紅硃砂膏
大補益當歸丸
大續命散
大續命湯
大續筋接骨丹
大羊腎湯
大蒜雞子方
大薊根散
大補益摩膏
大補中當歸湯
大胡黃連丸
大髒丹
大腹丸
大腹子散
大補二天膏
大補保命湯
大甘遂丸
大補黃庭丸
大調經散
大腹皮散
大瘋丸
大疳丸
大腹皮湯
大白散
大白朮散
大腹皮飲
大菟絲丸
大百勞散
大調經湯
大皂丸

大益智散
大菟絲餅
大芎湯
大芎犀丸
大石斛丸
大蕪荑湯
大豆丸
大補化毒湯
大茯苓湯
大神術湯
大神驗木通散
大葶藶丸
大秦艽湯
大蛾散
大蒜平胃散
大溫丸
大溫驚丸
大溫白丸
大荊芥方
大溫經丸
大溫經湯
大調中湯
大紅丸
大蘆薈丸
大薯蕷丸
大紅膏
大藿香散
大補黃耆湯
大補地黃丸
大茱連丸
大茴香丸
大菟絲子丸
大羌活湯
大茵陳湯
大虻蟲丸
大胡連丸
大補中當歸酒
大蒜粥
大膠艾湯
大補元煎
大蘿皂丸
大營煎
大膏升麻湯
大補心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