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粉紅聚端孢病

大米粉紅聚端孢病,受害大米粒初生白色霉點,後變粉紅色至桃紅色,肉眼觀察菌落呈絨狀。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時,傳播到貯藏糧食上,由傷口侵入。

病原症狀

受害大米粒初生白色霉點,後變粉紅色至桃紅色,肉眼觀察菌落呈絨狀。Trichothecium oseum (Bull.)Link.稱粉糾聚端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落由白色變為粉紅色分生孢子梗宜立、細長,無隔膜或具l一2個隔膜;分子孢子卵圓形,孢基具1偏乳頭狀突起,大小18—20×8—10(μm),向基性,不斷形成孢子鏈,初無色,後淡粉紅色。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時,傳播到貯藏糧食上,由傷口侵入。該菌發育適溫8—30℃,相對濕度85%左右。該菌為中溫性好氧真茵,貯藏室溫度適宜,大米水分超過15%自48小時潛育即可發病。

病原防治方法

玉米等禾穀類作物入庫前,一定把水分降到13%以下。北方玉米種子含水量高的地區和短時間難於晾乾的地區可採用站稈剝皮法,即把玉米果穗苞葉從頂部剝成兩瓣;剝皮適宜時間,一定要掌握在玉米乳熟末期,大多數玉米定漿後進行,經15天散水即可收穫。剝皮時間不可過早、過遲,成熟不一致的可分2到3次進行;系棒搭架法,含水量不太高的玉米種子可採取收穫後系棒搭架法進行降水;方法是先剝掉棒子外部苞葉,留下3—4片葉兩個棒系在一起搭在木架上或樹上晾乾,貯藏庫要求通風;有條件的採用低溫貯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