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海東鎮

大理市海東鎮

海東鎮位於大理市東部,洱海東岸,東與賓川縣交界,南與本市鳳儀鎮接壤,西臨洱海與大理鎮隔海相望,北和挖色鎮山水相連。 海東鎮概況 鎮境東西橫距17.5 公里,南北相距17.3 公里,總面積128 平方公里。鎮黨政機關設向陽街,南距大理州、市府駐地下關陸路18 公里,水路12 公里。 海東地處橫斷山脈南端,哀牢山北綠,屬雲貴高原西側洱海東岸山地峽谷洪積區。境內主要為喀斯特地貌,以及與之相間的谷地壩區和海岸地貌。地形特點是東高西低,三山夾一谷,呈“凹”字形分布,山多平壩少。高原斷陷淡水湖洱海派生出海東三個斷裂,出現向陽、南村、下和三個淺水灣形成自東向西微傾的三個小平壩,每個平壩有一條主河道注入洱海,沿湖海岸線共達22 公里。土壤,山頭和山麓一帶主要是石灰土、紅壤土、白砂土、棕壤土、黃棕壤土;峽谷和海灣平壩地區,則分布著淹育型、豬育型、潛育型等水稻土。

境內最高峰大黑山,海拔2626 米。平壩地區海拔為1975 米至2000 米。年平均氣溫15.4 °c ,年降水量565 毫米,無霜期305 天,屬亞熱帶半乾旱氣候,具有山地高原溫涼氣候特點,東無嚴寒,夏無酷暑。 海東歷史悠久,4000 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1986 年3 月,大理州文管所在金梭島中部西海灣考古試掘,發現古窯址煙道、灰燼等遺址,出土雙面刃石斧,山字格青銅短劍、山水鳥銅杖頭飾等文物10 余件,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唐代的古文化遺址。2003 年冬至翌年春,雲南考古隊在銀梭島出土貝殼、螺殼、石網墜、石紡輪、石劍、青銅魚鉤、青銅殘片、陶片,一隻陶製小船模型和一塊銅礦石等。遺址中還發現房屋柱子的柱洞,人類行走的踩踏面及燒灰遺蹟。專家們考證,早在4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海東的台地、島嶼有人類居住,並已進入定居生活,能夠從事農耕、捕魚、狩獵、紡織等勞作,開創了洱海東岸文明的先河。西漢元封二年(公元109 年),漢武帝開發西南邊疆,在滇王故土置益州郡,下轄24 縣,洱海區域為葉榆縣。南詔、大理國時期,海東隸太和城。元至明初,海東屬太和縣。明弘治七年(1494 年)置賓川州,海東從太和縣劃歸賓川。清雍正五年(1727 年),分置海東里、曩村里。清光緒十八年(1892 年),分置海東耆、海南耆。民國二十九年(1940 年),,設賓川縣文龍鄉。人民政權建立初期,分設向陽、文武、南村、上和4 個小鄉。1954 年至1955 年4 個小鄉先後劃歸鳳儀縣轄區,1965 年成立鳳儀縣海東鄉。1958 年建立海東人民公社,後併入鳳儀大公社設管理區,體制幾經調整變更之後,1964 年成立大理縣海東人民公社。1984 年4 月成立大理市海東區,1987 年10 月改為海東鄉。2001 年10 月撤鄉建鎮,下轄向陽、文武、名莊、文筆、金梭島、南村、上登、上和共8 個村民委員會,31 個自然村,59 個村民小組。全鎮5760 戶,22844 人,其中女性12832 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79 人。境內有白、漢、彝、回、藏、哈尼等民族,白族人口占總人口98.7% 以上。 人文地理 海東白族人民具有勤勞勇敢、好學上進的精神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歷史的長河中湧現了一批推動社會前進的傑出人物和英雄模範。公元8 世紀向陽村龜山漁民之子董伽羅尤,從小刻苦攻書,聰慧過人,長到15 歲時便滿腹詩書,文韜武略,南詔王閣羅鳳獲悉後立即召進宮中,拜為國師。董伽羅尤輔佐南詔以文治國,廣納賢良,將王室貴族子孫送往四川成都讀書,並推行了一系列發展生產,減輕賦稅等良策,促使南詔迅猛崛起。在天寶戰爭中董伽羅尤神機妙算,出奇制勝,全殲李宓20 萬水陸大軍,保衛了南詔江山。明萬曆癸酉科(1573 年)進士李嘉言,字忠齋,名莊村白族人,任本省建昌府新城縣尹。名莊村白族人李根長,字懷瑾,號仙柯,獲清乾隆癸卯科(1783 年)武舉,已酉科(1789 年)進士殿試第十七名,飲點“御前侍衛”。李根長任御前侍衛期間多次奉檄征戰,屢立戰功,後於徵討湖北教匪中血灑沙場,乾隆辛亥年(1791 年)故居建了“御前侍衛府”旌表牌坊門(今尚存)。為了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李培武等一批熱血青年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反動派的軍警憲特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迎來了洱海的黎明。在抗美援朝戰鬥中,海東有17 名青年參加志願軍赴朝參戰,班長趙朝標和楊國祥二人在前線英勇獻身。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廠大幹部民眾流血流汗,艱苦奮鬥,努力拚搏,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使海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向陽村人李映德,勤奮好學,工作積極苦幹,1993 年至2001 年任中共大理州委副書記、州長期間,為大理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2001 年7 月,李映德調任雲南省發展計畫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正廳級),2003 年1 月調任雲南省水利廳廳長、黨組書記,又為雲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作出了顯著成績。 金梭島是洱海第一大島,也是典型的漁村;此島四面臨海,風光旖旎,歷史上是南詔國國王的避暑行宮;島上的玉龍宮溶洞景致千奇百怪;漁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飛檐斗拱、翅角凌空的天鏡閣氣勢雄偉,矗立於三面臨海的羅荃半島,隔海與崇聖寺三塔遙相呼應;周圍有傳說《望夫雲》中的“羅荃寺”和“石騾子”;碼頭的絕壁上刻有歷代文人的詩文;曾被評為國家AA 級景區。

海東鎮概況

鎮境東西橫距17.5 公里,南北相距17.3 公里,總面積128 平方公里。鎮黨政機關設向陽街,南距大理州、市府駐地下關陸路18 公里,水路12 公里。

海東地處橫斷山脈南端,哀牢山北綠,屬雲貴高原西側洱海東岸山地峽谷洪積區。境內主要為喀斯特地貌,以及與之相間的谷地壩區和海岸地貌。地形特點是東高西低,三山夾一谷,呈“凹”字形分布,山多平壩少。高原斷陷淡水湖洱海派生出海東三個斷裂,出現向陽、南村、下和三個淺水灣形成自東向西微傾的三個小平壩,每個平壩有一條主河道注入洱海,沿湖海岸線共達22 公里。土壤,山頭和山麓一帶主要是石灰土、紅壤土、白砂土、棕壤土、黃棕壤土;峽谷和海灣平壩地區,則分布著淹育型、豬育型、潛育型等水稻土。境內最高峰大黑山,海拔2626 米。平壩地區海拔為1975 米至2000 米。年平均氣溫15.4 °c ,年降水量565 毫米,無霜期305 天,屬亞熱帶半乾旱氣候,具有山地高原溫涼氣候特點,東無嚴寒,夏無酷暑。

海東歷史悠久,4000 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1986 年3 月,大理州文管所在金梭島中部西海灣考古試掘,發現古窯址煙道、灰燼等遺址,出土雙面刃石斧,山字格青銅短劍、山水鳥銅杖頭飾等文物10 余件,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唐代的古文化遺址。2003 年冬至翌年春,雲南考古隊在銀梭島出土貝殼、螺殼、石網墜、石紡輪、石劍、青銅魚鉤、青銅殘片、陶片,一隻陶製小船模型和一塊銅礦石等。遺址中還發現房屋柱子的柱洞,人類行走的踩踏面及燒灰遺蹟。專家們考證,早在4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海東的台地、島嶼有人類居住,並已進入定居生活,能夠從事農耕、捕魚、狩獵、紡織等勞作,開創了洱海東岸文明的先河。西漢元封二年(公元109 年),漢武帝開發西南邊疆,在滇王故土置益州郡,下轄24 縣,洱海區域為葉榆縣。南詔、大理國時期,海東隸太和城。元至明初,海東屬太和縣。明弘治七年(1494 年)置賓川州,海東從太和縣劃歸賓川。清雍正五年(1727 年),分置海東里、曩村里。清光緒十八年(1892 年),分置海東耆、海南耆。民國二十九年(1940 年),,設賓川縣文龍鄉。人民政權建立初期,分設向陽、文武、南村、上和4 個小鄉。1954 年至1955 年4 個小鄉先後劃歸鳳儀縣轄區,1965 年成立鳳儀縣海東鄉。1958 年建立海東人民公社,後併入鳳儀大公社設管理區,體制幾經調整變更之後,1964 年成立大理縣海東人民公社。1984 年4 月成立大理市海東區,1987 年10 月改為海東鄉。2001 年10 月撤鄉建鎮,下轄向陽、文武、名莊、文筆、金梭島、南村、上登、上和共8 個村民委員會,31 個自然村,59 個村民小組。全鎮5760 戶,22844 人,其中女性12832 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79 人。境內有白、漢、彝、回、藏、哈尼等民族,白族人口占總人口98.7% 以上。

人文地理

海東白族人民具有勤勞勇敢、好學上進的精神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歷史的長河中湧現了一批推動社會前進的傑出人物和英雄模範。公元8 世紀向陽村龜山漁民之子董伽羅尤,從小刻苦攻書,聰慧過人,長到15 歲時便滿腹詩書,文韜武略,南詔王閣羅鳳獲悉後立即召進宮中,拜為國師。董伽羅尤輔佐南詔以文治國,廣納賢良,將王室貴族子孫送往四川成都讀書,並推行了一系列發展生產,減輕賦稅等良策,促使南詔迅猛崛起。在天寶戰爭中董伽羅尤神機妙算,出奇制勝,全殲李宓20 萬水陸大軍,保衛了南詔江山。明萬曆癸酉科(1573 年)進士李嘉言,字忠齋,名莊村白族人,任本省建昌府新城縣尹。名莊村白族人李根長,字懷瑾,號仙柯,獲清乾隆癸卯科(1783 年)武舉,已酉科(1789 年)進士殿試第十七名,飲點“御前侍衛”。李根長任御前侍衛期間多次奉檄征戰,屢立戰功,後於徵討湖北教匪中血灑沙場,乾隆辛亥年(1791 年)故居建了“御前侍衛府”旌表牌坊門(今尚存)。為了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李培武等一批熱血青年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反動派的軍警憲特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迎來了洱海的黎明。在抗美援朝戰鬥中,海東有17 名青年參加志願軍赴朝參戰,班長趙朝標和楊國祥二人在前線英勇獻身。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廠大幹部民眾流血流汗,艱苦奮鬥,努力拚搏,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使海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向陽村人李映德,勤奮好學,工作積極苦幹,1993 年至2001 年任中共大理州委副書記、州長期間,為大理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2001 年7 月,李映德調任雲南省發展計畫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正廳級),2003 年1 月調任雲南省水利廳廳長、黨組書記,又為雲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作出了顯著成績。

金梭島是洱海第一大島,也是典型的漁村;此島四面臨海,風光旖旎,歷史上是南詔國國王的避暑行宮;島上的玉龍宮溶洞景致千奇百怪;漁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飛檐斗拱、翅角凌空的天鏡閣氣勢雄偉,矗立於三面臨海的羅荃半島,隔海與崇聖寺三塔遙相呼應;周圍有傳說《望夫雲》中的“羅荃寺”和“石騾子”;碼頭的絕壁上刻有歷代文人的詩文;曾被評為國家AA 級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