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縣漾江鎮

漾江鎮在民國時期屬金脈鎮,是原脈地鎮、雙澗鄉於2005年12月15日撤併後成立的新建制鎮,地處縣城北部蒼山之西,素有“漾濞北大門”之稱,是全省40個革命老區之一。

鄉鎮概況

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20公里,境內最低海拔為1560米,最高海拔為3900米,民眾居住的最高海拔為2700米。全鎮國土面積415.03平方公里,轄紫陽、桑不老、上邑等共12個村委會,105個自然村,居住著彝、漢、白、傈僳、納西、傣、苗、回等12個民族,2006年末共有4087戶15021人。鎮黨委下設12個村黨支部,3個機關、事業黨支部,鎮政府設直屬站所8個,有幹部職工108人,垂直部門12個,有幹部職工216人。全鎮總耕地面積19316畝,年平均氣溫16.2℃,年降雨量1050毫米。鎮內主產水稻、玉米、白芸豆等。水資源總量名列漾濞縣第一位,小型電站建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豐富的大理石等多種礦藏。蒼山西坡屬蒼山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蒼山洱海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蒼山脈地大花園的萬畝杜鵑花海、老鷹岩等旅遊景點。森林覆蓋率達86%,被譽為“綠色寶地”,是發展畜牧業和人工飼養野生動物的適宜地;植被資源豐富,有天麻、重樓、貝母等大量野生的名貴中藥材和核桃、蜂蜜、松茸、木耳、山雞等名特產品。省道平旬線穿境而過,是北進洱源、劍川、上蘭,南出漾濞至大保高速路和320國道的必經之路,並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鎮內有省級重點保護單位“羅武族古墓群”、清代大茶花樹等;有傳統“火把節”、有熱情奔放豪邁的“羅武族打歌”、“傈僳族打歌”,還有美麗的民族服飾,獨特的婚喪習俗,濃郁的民族風情。

全鎮經濟發展實力明顯增強,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實現了思路創新、水電推動式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六大突破,呈現出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良好局面。

人文地理

民族文化

傈僳族打歌 漾江鎮傈僳族有花栗粟、黑栗粟兩種,花栗粟聚居於金盞村三廠局,黑栗粟聚居於江橋村麻地場、灣坡村等地,三廠局的傈僳族於明末清初,從永勝地區先後遷入。傈僳族男子擅長狩獵,婦女老少會紡麻、織麻布。住房多以木片代瓦,垛木成牆。如今,垛木散片房已很少,多數蓋起了新瓦房。傈僳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音樂、舞蹈也很豐富,尤其擅長打歌。傳統的打歌調和步法有十四種。如《西調》、《趕集》、《紡麻線》、《四門調》、《四門合腳》等調最流行。傈僳族逢婚喜喪事和節日喜歡通宵達旦的打歌(栗粟語稱“刮克克”)、飲酒、唱小調。傈僳族婦女上山放牧時,幾乎隨身攜帶製作小巧玲瓏的蔑口弦,或在放牧處用蒼山竹製成直簫似的三眼笛(傈僳語稱“發啦哩嚕”)用它吹(彈)出優美動聽的傈僳族小調。

傈僳族打歌必須有葫蘆笙、竹笛伴奏,伴奏者既是領舞,又是指揮。打歌時有山歌伴唱。山歌分兩大類:一類是“木瓜莆”(傈僳語),是告誡性的古歌;另一類是“盲義義” (傈僳語),既男女對唱的抒情調。這兩類調子在打歌場上由一男一女蹲在場邊,手托下巴伴唱。伴唱這唱完一段或一句,眾人即用“喲嗬嗬”之類襯詞打嗬聲。

在婚喪事上舞蹈動作沒有嚴格區分,但隊行則有所區別,逢喜事或節日拉成一字形長排舞,遇喪事拉成圓圈跳。

傈僳族打歌,腳步動作變化繁多而手部動作較少,無論跳什麼舞蹈,幾乎全是手拉手,這與傈僳族歷史以來相互之間的親密團結、互助友愛有一定關係。傈僳族打歌動作為上身前俯稍有停頓,動力點多在背部、腿部。曲子音調較為低沉,這與他們在解放前生活艱苦,長期受壓迫,受奴役有一定的關係。

如今,三廠局傈僳族打歌隊、民間藝術團以走出大山,走向城市,曾多次到縣城、州城演出。在參加首屆雲南民族藝術節演出中獲州文化局的獎勵。

爬刀桿 傈僳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而“爬刀桿”(也叫上刀山)作為他們民族的一門獨特技藝,本是刀耕火種時期一種“開山刀”祭祀舞,祈求五穀豐登的儀式。聽傈僳族老人講,在很早很早以前,他們的祖先在很長的遷徙途中,是靠“爬刀桿”等技藝維持生計,長途跋涉來到這兒的,先後到過永勝、賓川等地,直到現在的金盞村三廠局定居下來,而今,他們在這點蒼山的西坡安居樂業,祖先傳下來的“爬刀桿”絕技也在這裡得到了傳承與發展。海天長之子海潤朝,男,1970年生,14歲即跟隨父親學藝,現也全部掌握了“爬刀桿”的技藝。

刀桿呈木梯型,長2丈2尺,以前刀桿是木桿,現在在表演時也可用鋼管代替,刀桿上共綁三十六把鋼刀,剪刀架3層(即兩把刀交叉呈剪刀樣),斜刀3層(即刀兩端一端高一端低,呈傾斜狀),其餘為平刀,全部刀口向上,然後將刀桿栽入地下(過去的刀桿是直立在高八仙桌上),四個方向用繩子固定牢。

在爬刀桿之前,要做法事,即“封刀儀式”,據說只有進行了儀式,乞求平安,才能在爬刀桿及萬民百姓用刀時刀不會傷到人。(儀式在刀桿旁搭建的小房子裡進行,外人不能觀看)。用3丈6尺蓋刀紅布,還有公雞、白酒、香火紙錢等,先點燃香火紙錢,後跪拜,口中念念有詞(大概意思是請天宮的王母娘娘、封刀娘娘、玉符娘娘、刀神保佑)。“封刀儀式”結束後,爬刀桿者還要接受主事長者的祈禱,這祈禱即是對勇士虔誠的祝福。

爬刀桿的內容主要有“白馬馱犁”:即口含燒紅的犁頭赤足直登桿頂。“白馬馱犁”反映了傈僳族祖先傳下來的農耕文化。傈僳族祖先傳下了刀耕火種,因此,傈僳人家年年都要請“白馬馱犁”運上高山。

“黑虎獻肉”爬刀桿者口含一塊肉,繞刀桿赤足鏇轉而上,直至桿頂。“黑虎獻肉”反映了傈僳族人遠古的狩獵文化以及對黑虎圖騰的崇拜。傳說誰揀到黑虎丟下的那塊肉燒吃了,誰就有一年到頭吃不完的肉,就會的到黑虎永恆的保佑。

“青龍上天”:即先赤足順刀桿而上,至桿頂後,做(“白魚曬肚”等高難度驚險動作。)“青龍上天”表達了傈僳人祈盼青龍快快呼風喚雨,盼望它為人間帶來五穀豐登。

在爬刀桿進行的同時,一旁還有傈僳族男女各6名,身著本民族盛裝,載歌載舞以示借眾人的力量助爬刀桿者順利爬上刀桿頂。爬刀桿充分顯示了這開山造田,砍木建房的砍刀,對一個山地民族的重要性以及傈僳族人民祈盼五穀豐登、吉祥幸福的美好願望和大智大勇的精神。

古墓銘

彭公墓銘(脈地白王城遺址) 聯聞彭公曾祖彭士能原籍南京直隸鎮江府牟圖縣人於洪武初來徵調金齒司永午前前所樣備羊市坪屯住營軍士能生祖彭昂生父彭祥自幼習演事初姻張氏生彭文成續娶太和縣河矣城段椽女段氏生男彭文才彭文友三子供各訊教經書肄業穭呂且耕且守是祥曰文瑞原命丁卯相七月二十四日巳時生於正德十二年十二月初五卒享年七十一歲命終葬於祖塋蒲蠻寨印山正穴青龍巍之白虎齊齊松墓猗猗鶴鳥淒淒山以秀虧水有帚溪此乃正穴也似子代代典隆羨孫世世茂盛文瑞身世身心乃足矣大明正德戊寅季冬良日太和儒士楊府撰文 石匠楊森刊

施清墓銘[(自序碑記)坪尾古墓群] 當讀易有曰仰觀於天文府察於地理讀詩至卜雲其吉終為先臧然則青囊赤雹之說王尺金斗之書皆形勝家所請求者也是故陶雙牛眠郭千龍耳湖燈啟呵護之祥竹策著業生之共其有福地者皆從心地來也清施姓自箭里柏邑場分支明萬曆間始祖兆文忠公移居於上宅彼時坪尾一帶密林篁箐未經開闢因有耕牛宿此高祖月才遂卜遠為爰考其地從老君山發脈以至十二關蜿蜒而來至阿獅頭屈曲活動至河谷起貪狼蜂過峽重疊及磨盤坡腰結一穴祖父墳塋在焉一貫至沙密母先開大帳直到穴前作獲砂高曾祖考俱於此仟焉內謹留一穴清屢請堪輿先生點看僉曰此貞亥龍也蓋災原屬天皇紫微地星之位又屬壇方自生水氣並有青龍白虎朱雀元武山山拱秀將將朝迎文筆峰高萬馬奔赴可作千年之吉地為萬代之佳城於是鳩工選材值今御極六載年逢賜杖老大無成桑榆景暮不勝彷徨懇請茨湖劉先生再為斟酌亦曰果屬亥龍結穴水口出工方宜立墳已向始為合局則生賢毓貴積穀禮財大旺發福竊自思世德須微徒然作此奢想耳第經營一邱白為鄙室只求一抔土少妥魂安敢妄希衍度延綿發祥浚裔哉而二子效力功已告峻提攜斗滔效司空圖醉求其中不諳貽笑於彼都人士否佳城何日寄行蹤耳順年登魂不聰無遇甘為遺叟相逢莫問荷蓑翁自知德業難堪敘只愛姓名石上通已見彩雲飛洞口漫勞高士駐山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