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泉五百

大泉五百,中國古代錢幣之一。三國時期東吳大帝孫權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鑄造,面文“大泉五百”,旋讀,面背均有內外闊。大泉五百在東吳貨幣中較為常見,目前市場價格在500元左右。有合背錢,且形制大小不一,面文書體有別於新莽大泉,泉字中豎不斷,一般直徑為2.9厘米,大者重為12克,越後鑄造分量越輕。孫權稱帝後,吳國於公元236年春鑄造了"大泉五百",重十二銖,與當時的五百個五銖錢等值,該錢幣比王莽的"大泉五十"又大幅度減重。

基本內容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三國時期東吳大帝孫權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鑄造,面文"大泉五百",旋讀,面背均有內外闊。有合背錢,且形制大小不一,面文書體有別於新莽大泉,泉字中豎不斷,一般直徑為2.9厘米,大者重為12克,越後鑄造分量越輕。另鑄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孫權稱帝後,吳國於公元236年春鑄造了"大泉五百",重十二銖,與當時的五百個五銖錢等值,該錢幣比王莽的"大泉五十"又大幅度減重。隨後吳國又相繼鑄造了"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錢幣面額越鑄越大,物價則越貴,人民深受其害,紛紛起來反對和抵制使用大錢。孫吳不得不於赤烏九年(公元246年)回收大錢。實際上,這種"大泉五百"錢只流通了10年,就"香消玉殞"了。

大泉五百在東吳貨幣中較為常見,目前市場價格在500元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