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錐

大沙錐

大沙錐(拉丁名:Gallinago megala)為鷸科,沙錐屬的鳥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天津。虹膜暗褐色。嘴較長,褐色,或基部為灰綠色,尖端暗褐色。腳也較長,綠色或黃綠色。粗啞喘息的大叫聲,似扇尾沙錐但音較高而不清晰。通常只叫一聲。 棲於沼澤濕地、河湖岸邊和水田等地。以蠕蟲、昆蟲、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為食。在中國主要為旅鳥。部分冬候鳥。春季於3~5月,秋季於8~10月遷經中國,部分留在中國越冬。常單獨或成鬆散的小群遷徙。在種群方面數量不普遍,也十分稀少,同時也列入中國國家重要動物物種保護名錄。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大沙錐面貌特徵 大沙錐面貌特徵

大沙錐上體黑褐色,雜以棕黃色縱紋和紅棕色橫斑與斑紋。頭頂中尖具蒼白色縱紋,從嘴基直達枕部,枕後轉為淡紅棕色。白色中央冠紋兩側為絨黑色,具細小的淡紅棕色斑點。眉紋蒼白色,眼先污白色,具兩條黑褐色縱紋,一條從嘴基直到眼,另一條在眼下方。眼後綴有紅棕色。後頸雜有淡黃棕色和白色。肩、背、三級飛羽、翅上大覆羽和中覆羽具黃棕白色羽緣和紅棕色橫斑與斜紋。在背形成四道縱形帶斑。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和初級覆羽暗灰褐色。初級覆羽和次級飛羽端部微白色。尾羽18至26枚,多為20枚。中央尾羽基部黑褐色,末端栗紅色,端緣淡黃白色。其間有一灰褐色橫斑,將寬的栗紅色近端斑和窄的淡黃白色羽端分隔開。外側尾羽暗灰褐色,綴白色斑點,內側具白色斑緣。外側6對尾羽窄而硬,也較中央尾羽短,其寬度僅2~4毫米。下體近白色。喉、胸和兩脅綴土黃白色,喉和上胸綴灰棕色和黑褐色斑,兩脅白色,綴黑褐色橫斑;頦和腹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也為白色,具黑褐色橫斑。幼鳥和成鳥相似,但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具皮黃白色羽緣。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136~164克,雌性112~124克;體長雄性263~290毫米;雌性260~288毫米;嘴峰雄性60~69毫米,雌性62~72毫米;翅雄性130~144毫米,雌性133~141毫米;尾雄性50~65毫米,雌性51~61毫米;跗跖雄性31~34毫米,雌性31~34毫米。

生活習性

大沙錐圖冊圖片 大沙錐圖冊圖片

大沙錐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活動主要在晚上、黎明和黃昏,白天多匿藏在草叢和蘆葦叢中,直到危險臨近時才突然衝出和飛起。飛行快而敏捷,通常呈直線飛行,很少在飛行中疾速轉彎。

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環節動物、蚯蚓、甲殼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常在黃昏和晚上覓食。覓食時常將細長而易彎曲的長嘴插入泥地中搜覓食物。有時也直接在地面啄食。

〔附註∶大沙錐圖冊圖片來源 〕

大沙錐繁殖季節主要棲息於針葉林或落葉闊葉林中的河谷、草地和沼澤地帶。非繁殖期則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湖泊、河流、水塘、蘆葦沼澤和水稻田地帶。

繁殖狀況

大沙錐的繁殖期為5~7月。繁殖期間雄鳥要進行空中求偶飛行表演。此時雄鳥飛得很高,在高空來回盤鏇飛翔,然後突然將兩翅一收,尾呈扇形展開,從高空突然急劇垂直衝下,使尾羽和空氣摩擦發出一種特有的聲音。營巢於開闊森林中的草地、河谷、蘆葦沼澤和林間空地上,也常在林緣草地、沼澤和開闊平原上的水域附近營巢。通常置巢於草叢、灌木或蘆葦叢下乾燥地上和土堆上。巢甚簡陋,主要為一淺坑,內墊以枯草和落葉。每窩產卵4卵。偶爾少至2枚和多至5枚。卵為鈍卵圓形,顏色為乳黃色、污白色或淡綠色。被有褐色或赤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卵的大小為40~43×28.5~32毫米。

保護等級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地理分布

大沙錐分布圖 大沙錐分布圖

澳大利亞,汶萊達魯薩蘭國,中國,關島,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哈薩克斯坦,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共和國,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蒙古,緬甸,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俄羅斯聯邦,俄羅斯聯邦,新加坡,斯里蘭卡,台灣,泰國,東帝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