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鄉

大戰鄉

大戰鄉,中國行政區劃名,隸屬浙江省仙居縣大戰鄉,行政區域面積63平方公里,位於縣政府駐地東南8公里。以駐地大戰得名,明初農民起義軍方國珍率軍大戰於此,因名,解放初稱車頭鄉。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浙江省仙居縣大戰鄉地理位置浙江省仙居縣大戰鄉地理位置
大戰鄉距仙居縣城關約13公里,東臨下各鎮、雙廟鄉,南與朱溪鎮接壤,西連步路鄉,北接城關鎮。永安溪主支流朱溪港穿境而過,地理位置較為優越,交通條件較為便捷。2006年底完工的台金高速公路建成後,大戰鄉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凸現。

名稱來歷

據光緒《仙居縣誌》記載:浙江省仙居縣大戰村原名顧家莊,宋時,農民起義軍領袖呂師囊與宋將姚平仲曾戰於此,呂大敗,故改名為大辟(“大辟”即敗而逐之的意思)。明初,農民起義軍領袖方國瑛與明將朱亮祖曾大戰於此,故而得名大戰村,鄉政府駐大戰村,就稱大戰鄉。
仙居縣大戰鄉政府仙居縣大戰鄉政府

其本概況:

行政區域面積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627畝,園地面積2667畝,共轄30個行政村,151個村小組,總人口1.54萬,2006年農民人均收入4793元,全鄉共有34個黨支部,現有黨員591人。大戰是生態效益農業大鄉,境內山青水秀、空氣清新、氣候溫和、土質肥沃、土壤潔淨。全鄉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共有森林面積56635多畝。近年來,大戰鄉持續加大“生態效益農業強鄉”建設力度,堅決制止生態破壞,杜絕化工等工業性污染,生態環境優美,生產生活條件優越。

有利條件

一是環境優勢。生態環境優越,土質良好,適宜種植楊梅、柑橘等水果作物,氣候宜人,適宜發展高山蔬菜。
二是品牌優勢。大戰鄉以“打響一個點,發展一大片”為效益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加大創牌力度,推進產品品牌化、品牌名牌化的進程。重點是抓好車頭冬粉的專業化管理,該產品註冊的“天野”牌,已順利通過了國家農業部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該產品已銷往上海、杭州、寧波等大中城市,並且深受大家的歡迎。新扶持的車頭山頂農業合作社主銷水果、蔬菜、雞和雞蛋,其註冊的“頂農”牌商品已打入杭州超市,並在杭州建立了自己的連鎖店,產品已經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

三是人力優勢。大戰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經幾年來的農村勞動力培訓,使農民掌握了科學種養殖技術,具備發展生態農業的一技之長。

特產

對山板栗

該村板栗澀皮易剝離,含糖量高,肉質細密,品質優良,現已建有高山板栗基地500畝,年產板栗近60000公斤,收入60多萬元

大戰油泡

皮薄,外表發亮,顏色黃而均勻,肉質脆而有韌性,口感極佳。目前大戰有13戶在生產銷售油泡,全年創收近30萬元
車頭番蒔面:該村的番蒔面綠色無公害,無任何添加劑,入水不糊,色澤晶瑩,口味甜美,百食不厭。目前該村有近一半人口參與番蒔面加工生產,全村年產番蒔面800多噸,實現利潤160多萬元。該村的“天野牌”番蒔面一路走俏,供不應求,產品已打入杭州、寧波、上海等大中型超市。

大戰索甜柿

該村甜柿果個大,果皮光亮,肉質細密,核少,品質上等。該品種成熟後便可直接食用,鮮吃甜美無比,也可制柿餅,柿片等,目前該村建有甜柿基地400畝,年創收30多萬元。

下方垟密桔

該村的密桔皮薄,多汁,風味濃甜,香氣醇厚。其果汁含檸檬酸、多種維生素、糖份、胺基酸和磷、鐵、鈣等元素,深受歡迎,目前該村已發展蜜桔基地500多畝,年產蜜桔達1500噸,實現利潤達300多萬元。

區域經濟

大戰鄉2005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達1.42億元,比2001年年均增10.5%;鄉財政收入803萬元,比2001年增41.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564元,比2001年增38.6%。2006年農民人均收入達4793元,全年全鄉累計完成稅收入庫672萬元,同比增長63.1%,實現工業總產值14629萬元,同比增長33.15%,實現工業銷售產值14432萬元,同比增長37.15%,全鄉實現工業性投入1552萬元,同比增長36.02%。

特色農業

到目前為止,大戰鄉已扶持發展了12大農產品生產基地,即230畝的桐員生薑基地、200畝的白岩早芋基地、700畝的對山片高山蔬菜基地、200畝的大戰、馬大仁大棚蔬菜基地、

大戰鄉山羊大戰鄉山羊
大戰鄉包菜.大戰鄉包菜.

200畝的大戰索和地村花卉苗木基地、200畝夾嶺坑村石龍楊梅基地、2500畝對山片綠色生態蕃蒔基地、5000畝對山板栗基地、400畝大戰索甜柿基地和楊梅基地、130畝下方垟密桔基地及以火坦、夾嶺坑、馬大仁、下應等為主的1500畝楊梅基地和以高田村為主的130畝玉竹基地、以板蒼、外村、丈岩頭為中心的200畝竹筍兩用林基地;9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是對山板栗專業合作社、下方垟蜜桔專業合作社、下葉油桃專業合作社、大戰柵高山蔬菜專業合作社、車頭蕃薯面專業合作社、桐員生薑專業合作社、山農楊梅專業合作社,火坦南山楊梅合作社,車頭山頂農業專業合作社。逐步實現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的基地化生產格局,效益農業發展已初具規模。

工業經濟

我鄉工業總量穩步增加,工業技改投入平均每年遞增近30%,為實現工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堅持扶優扶強,抓好重點骨幹企業技術改造與提升。解決了浙江車頭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資擴建中的一系列問題,大力支持企業上新項目和擴大生產規模。企業順利通過ISO900質量管理體系、OHSI8001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和ISO14001等系列認證,原產品荼普生鈉和阿昔洛韋分別通過FDA和CoS認證,產品銷路順暢,新產品“泛昔洛韋”獲台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並且該廠有一項目被列入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獲得項目支持基金15萬元,該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技術水平和質量均達到國際先進,該項目也被列入2005年國家火炬計畫。車頭製藥有限公司也被認定為省級企業技術服務中心、省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2006年該公司又被列入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截止2006年底,該公司有省級高新技術產品5個,市級高新技術產品2個,國家火炬計畫項目產品1個,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產品1個,發明專利一項。今年被列入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意味著企業已經進入中國高科技的光榮行列,將極大的促進企業的發展和壯大。

社會事業

生產、生活環境建設

五年來,大戰鄉共投資2000多萬元(自籌和向上爭取相結合)對27個山塘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對18處水毀工程進行了修復。按照新農村建設要求,對對山、高田、丈婆山、白岩、馬加田等11個村的自來水進行了改造,並啟動了電話村村通工程,使全鄉30個行政村都開通了電話。全面實施了“百村整治、十村示範”工程,本著示範一批,帶動一批,整治一片,推動一片的工作思路,著力做好“戶富、村美、班子強”的示範村創建工作,切實加強農村村莊綠化、道路及其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改善人民生活環境。以改路、改水、改廁、改線和垃圾處理為主要內容,加快推進了面上的村莊整治工作,切實解決農村環境髒亂差的問題,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全面已完成了下方洋和馬大仁兩村的整治,下應、下葉兩個村的村莊整治。從2005年開始,著手於村級辦公場所建設,2005年完成了11個村的辦公場所修建,2006年完成了9個村的辦公場所建設。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從2001年以來,大戰鄉共完成投資3000多萬元用於村級基礎設施建設,鄉村面貌有了極為明顯的改觀,人居生活環境和經濟發展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最佳化。順利完成了“二橋三路四田”工程。“二橋”即投資180萬元,完成了對下滿、下新兩座大橋的立項修建。“三路”即完成大戰至對山線路面硬化工程建設、康莊工程建設和高速公路建設。2003年開始實施的總長9.7公里,總投資額達230萬元左右的大戰至對山線水泥路面硬化工程於2004年順利完成,惠及了11個行政村和13個自然村,徹底改善了交通和生活條件。全鄉17個村共68公里,爭取達800多萬元的康莊工程建設,現已全部按計畫順利予以實施。我鄉的高速公路建設進度較快,台金高速公路在我鄉總投資額達1億多元,總長3.8公里,儘管政策處理工作難度較大,由於全鄉上下思想上高度重視,措施上紮實有力,實現了工程無障礙施工,受到上級領導的一致好評;“四田”主要是完成投資額達420萬元面積達1250畝標準農田建設,涉及17個村43個點共100畝農居點整理工程,對山村200多畝茶園改造工程和1800多畝的土地整理工程,通過土地整理淨增耕地面積280畝。2007年,5個村28公里長的康莊工程全線動工,進展順利。大戰岙溪小流域治理工程涉及面積2800多畝,工程概算520多萬元,5月份完成了招投標,6月份順利動工,到10月份已完成了工程量的55%,政策處理工作的75%

新農村建設

一抓宣傳發動。在召開動員大會、掛橫幅、出標語、發資料的基礎上,鄉婦聯、團委、老年協會給全鄉婦女、團員、老人發出了新農村建設倡議書。並開展了以“四清”為主要內容的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共清理垃圾240噸,拆除違章搭建37處,疏通河道6條,清理露天糞坑520口,農村環境衛生有了顯著改善;二抓規劃編制。鄉新農村建設完成了大戰集鎮總體規劃的編制,完成了下葉和樟下等4個行政村的新農村建設規劃;三抓制度建設。建立了一支衛生清掃隊,建立一個垃圾集中處理場,制定一套衛生保潔制度。制定了領導幹部聯繫制、定期督查制、目標責任考核制和相應的獎懲制度;四抓責任落實。建立健全了鄉村兩級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逐項進行任務化解,具體責任到人;五抓典型帶動。積極發揮下方洋、馬大仁和下應等三村整治村的示範帶頭作用,組織各村村兩委主要幹部到三個村進行參觀學習。

社會事業

教育投入不斷加大,投資120萬元的大戰國中新教學樓於2007年3月份投入使用。教育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教育質量穩步攀升,大戰國中初升高成績連續幾年名列全縣鄉鎮中學第一,位仙居二中和安州中學之後居全縣第三,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科技工作不斷推進,科技投入持續增長,科技管理得到了有效增強;衛生工作進一步得到重視,建立和完善了應對突發性衛生事件預案,重大傳染病預防和控制體系初步形成,在抗擊“非典”、“禽流感”、“口蹄疫”、“生豬無名高熱”等防治工作中,積極採取措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好評。同時,積極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工作,醫療保險的覆蓋面和受益面不斷擴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成效顯著,依法行政工作有序推進,以“平安大戰”創建為目標,加大了糾份矛盾排查和調處力度,各類糾紛進一步減少,民眾生活安定,社會穩定;計生服務水平全面提升。實施計生管理辦事處負責制和一票否決制,大大提高幹部工作的積極性。2005年以來,還重點加大了依法徵收社會撫養費的工作力度,使全鄉計畫生育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人民武裝、統戰、民政、老齡、共青團、婦女和森林防火、村帳管理等工作都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投資15萬元建成了功能齊全、設施完備建築面積達800平方米的避災中心,在抗台救災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民間藝術

1、民間傳說

縣城南十六里有大戰、車頭和後馬三個村莊。
傳說元末明初,方國珍戰事失利,兵退南鄉,與追兵湯和部大戰於顧家村。後來顧家村就改名為大戰。當時,顧家村附近的一個村莊是方國珍栓馬的地方,後來就叫它為後馬。另一個村莊是方國珍存放輜車的地方,撤兵時丟下一輛輜車的頭,後來就把該村改名為車頭。

2、民間藝術資源

★泥塑藝術
材質:黏土、木頭、稻草
起源:起源於晉興於唐
歷史沿革:泥塑起源於晉朝,因過去科學落後,百姓為祈求佛祖保佑太平盛世,信佛者眾多,加上大戰泥質粘性好,適合泥塑,因此泥塑的佛造型在當地盛行,該手工藝術也廣為流行。
相關文獻記載:《佛教史》有記載,大戰鄉下葉村岩下安有一泥塑石佛,雕於佛歷6年。
製作工藝流程:擇地-選材-分類-塑坯(造型)-定型-乾燥-繪畫-貼金-冶光-開光
民間藝人:應明方(大戰鄉大戰村人,1943年1月出生,聯繫電話87640737)。其作品有塑像:玉皇大帝、皇后娘娘、十八羅漢、觀音菩薩、土地公土地婆、三世尊大佛、彌勒佛、關公神像、如來佛祖等等。
★剪紙藝術
材質:紙張
起源:春秋時期
歷史沿革:剪紙一直是古代考核婦女手工功底的一個重要方面,由於大戰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們紅白喜事都需要手工剪紙,因此促使了手工剪紙藝術在大戰鄉的發展,並逐漸套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逐漸成為了一種社會產業。
民間藝人:馮愛鳳(大戰鄉峽嶺坑人,1932年1月出生,聯繫電話87641625)。其作品有剪紙:梅花、桃花、荷花、蝴蝶花、龍、轎車、電視機、手機、菜蘭花、牡丹花、指角花、壽字衣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