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府盞

大府盞

大府盞(dà fǔ zhǎn),戰國時期大府所用盛食器,1933年由安徽壽縣朱家集出土,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基本信息

文物規格

通高14.4cm,口徑23.3cm,重3.24kg。

外形特徵

 大府盞 大府盞

盞作半圓形,三獸足,雙圈耳,足作虺形,虺首著地。

銘文內容

器口上有銘文5字:大府之饋盞。
銘文記此器是大府所用。此盞造型及體積均與青銅敦近似,當為盛食器。

關鍵字

虺:小蛇。《國語》:“申胥諫曰:‘及吾猶可以戰也,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

府:官署名,主管財政徵收與分配。《周禮·天官·冢宰》:“大府掌九貢、九賦、九功之貳,以受其貨賄之入,頒其貨於受藏之府,頒其賄於受用之府。”

敦:盛食器,將鼎、簋的形制相結合發展而成。產生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晚期。《爾雅·釋丘》疏引《孝經緯》:“敦與簠、簋容受雖同,上下內外皆圓為異。”

盞:本意為小杯。《方言》五:“盞,桮也。……自關而東趙魏之間曰椷,或曰盞。”註:“最小桮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