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

大年

大年,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般認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說法。節日期間主要的漢族民俗活動有祭祖,貼鬥神,放爆竹,給壓歲錢,吃年夜飯,送財神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大年大年

一、(1)指農曆春節,有時包括除夕和節後數日。元乃賢《新鄉媼》詩:“數來三日當大年,阿婆墳上無紙錢。”
(2)四川貴州等部分地區指農曆十四(即元宵前一天)為大年。
(3)有些地區只指臘月三十為大年。
二、指年壽長。
《莊子·逍遙遊》:“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明吳承恩《壽熙台潘公八袠序》:“天且益厚之,使舒緩以觀餘慶,則大年遐福可契而取也。”林紓《林迪臣先生壽序》:“若先生用心仁愛,當可以臻大年而竟循吏之用矣。”
三、指豐年,有時也指某種農作物在這一年豐收(特別是果樹的大小年突出)。
四、[alunaryearinwhichthelastmonthhas30days]∶農曆12月有30天的年份。
五、[greatyear]∶春分點運動一整圈所需的約25800年的周期,在此期間天極環繞黃極描出一個完整的圓。
六、指高校錄取平均分數線:每所高校每年即使在同一個省,錄取平均分數線也會高低不同,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大小年”,也就是說,錄取分數可能一年高一年低。從報考心理來講,當報考學校過去錄取分數線較高時,很多考生會選擇放棄報考該校,而報考另一所投檔線較低的學校。由於實際招生數量有限,不可能確保每一位考生都能被錄取,往往是報考的考生越多,該學校的錄取分數線就會越高;反之,報考的考生越少,則該院校的錄取分數線就會越低。

習俗

守歲熬年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們此時也一定要趕回家團聚。

守歲又稱“熬年
人家在大年三十到來之前,別的門飾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貼上一副紅彤彤、喜洋洋的對聯
中國人的傳統里有各種形形色色的飯局,但天字一號重要的當屬大年三十晚上的這頓年夜飯。按照北京的風俗,年三十夜是不便在別人家裡久留的,我便告辭出來。這時候,胡同里劈劈啪啪的爆竹響得更歡了。

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隻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此外,東北人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年夜飯後吃凍梨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了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北方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裡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年三十點長壽燈

東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家每戶都要掛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大年三十這一天,是台灣年俗中最重要的一個日子,習俗也相當多。先辭年,布置“廳頭”,即在奉祀“觀音媽”和諸神像的大廳上,換新版畫和聯軸。到了下午舉行“辭年”儀式。在供桌上盛設五牲及各種年 供奉諸神,然後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禮,以表示感謝這一年來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並祈求新年更多的賜福。神桌前還要供“春飯”,即盛有飯的小碗,飯上插上用紅紙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飯春花”,這個飯叫“過年飯”。(在閩南語中,“春”與“剩”諧音,意思即怎么吃也吃不完,還有剩餘)。桌前還擺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紅棗。紅棗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來,有句俗話“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後,還要燒金紙、放爆竹,才算結束辭年儀式。

但最能反映台灣新年風俗的就是與閩南地區幾乎相同的新年歌。這首新年歌中反映了台灣民間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是一幅生動的民俗圖。

閩南:初一榮,初二停,初三無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藍相生,十一請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瞑。

台灣: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隔開,初六擔肥;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子婿;十二查某子請來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瞑。台灣大年三十夜也叫除夕,“守歲”、“壓歲錢”都與大陸的習俗一樣。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邊聚餐,叫做“圍爐”。圍爐時桌上的每個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圓、肉圓。魚圓是取意“三元”,象徵闔家團圓;蘿蔔在台灣叫“菜頭”,就是“好彩頭”,吉祥的意思;全雞的“雞”,台灣方言諧音為“家”,有“食雞起家”之意;經過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運興旺”。參加圍爐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樣菜都要吃一點。另外還都要喝上一點酒,以討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洗淨後連根煮熟,吃時從頭到尾,慢慢進肚,以祝父母長壽。

圍爐之後,在台灣農村還保留著“觀火盆”的習俗。門前點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從火盆上跳過,取“興旺如火”的吉意。邊跳邊口中念念有詞地說些吉利話。火熄後,將灰燼送進廚房灶腳,祈求神明保佑發財。在台灣一些鄉村中,至今還保留著一種有趣的習俗: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一些寺廟裡就演戲,那些在年前無法還債的人,為了躲避債主的催逼,就跑到廟裡去看戲避債。因為要是債主追到廟裡來逼債,就會引起公憤,會群起而攻之。這台戲從除夕一直演到初一早晨,欠債的人看完戲後就可以安安穩穩地回家團聚了。這種習俗叫“避債戲”,是社會的產物,卻很有人情味。不過債主也有辦法對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舊衣服,提著燈籠上門討債,佯稱自己是從年三十晚上追到現在尚未歸家,燈籠都還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討債”,這種燈便叫“討債燈”。除非積怨很深,債主一般不會使用“討債燈”。

活動

大年大年

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嶽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廟會一向是老北京的年俗,一條街上熱鬧非凡,有舞獅花會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以及民間工藝、京劇、武術、雜技等專場。春節期間到北京逛廟會,一定會有與眾不同的感受。
深受中原文化影響的海南春節習俗與內地大同小異,但在歷史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中受到南洋“海”文化的薰陶,海南人過春節的習俗逐漸形成特色。正如珠江三角洲人民愛好花卉而每年舉行一次“花市”活動一樣,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人們,酷愛冰雪藝術,他們每年新春前後也要舉行隆重的“冰燈遊園會”。

猜燈謎 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游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我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龍,其形有九:身似蛇,臉似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在古人的心目中,龍具有呼風喚雨、消災除疫的功能,而我國自古即以農業立國,風調雨順對於生產生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古人極力希冀得到龍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時舞龍和在元宵節舞龍燈的習俗。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元宵之夜,"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舞龍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樣式,主要有龍燈、布龍等。龍燈也稱"火龍",這是流行最為廣泛的一種龍舞。這種龍由篾竹紮成龍首、龍身、龍尾,上面糊紙,再畫上色彩。龍身有許多節、節數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單數。每節中點燃蠟燭;有的地方不點蠟燭,而是用桐油、棉紗或燈草做成的"油捻"。這種油捻燃燒力很持久,龍燈舞動時五光十色,始終不會熄滅。下面裝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龍前還有一人手舉紅色綢珠指揮龍舞。如廣東陽江的《鯉魚化龍》,靈活奇巧,善於變幻,舞龍手身著可開可合的鯉魚皮,觀眾起先看到的是一條條戲水之魚,可隨著明快的樂曲突然一變,魚兒成龍,然後一條口中噴火的鯉魚躍過龍身,象徵“鯉魚跳龍門”之意。布龍也稱“彩龍”,主要在白天表演,節中不燃蠟燭,所以表演時騰飛歡躍,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氣勢非凡雄偉,別有一功。舞龍時循勢連貫表現巨龍盤鏇歡騰,動作非常複雜。有的地方鬧元宵,各路龍燈匯集竟達百餘條,隊伍長達二三華里。每條龍燈還伴有十番鑼鼓,聲聞十里,甚為壯觀。在海外,至今仍有許多華人社團保留著耍龍燈的古老傳統,常為當地節日賽會演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