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士閣[廣西]

大士閣[廣西]

大士閣,又名四排樓,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城東南85公里的山口鎮永安村內。大士閣因過去在閣樓上曾供奉觀音大士而得名。該閣始建於明初,清道光年間曾重修一次,為中國距海最近的古建築之一。整個建築布局合理、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體,該閣為中國距海最近的古建築之一,是合浦縣歷史悠久,建築藝術精湛,並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的文物旅遊景點。1988年大士閣作為明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大士閣大士閣
該閣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清道光年間曾重修一次,為中國距海最近的古建築之一,是合浦縣保存最長久的一座古建築物。 相傳唐開元年間新羅國王子金喬覺千里上九華悟道修煉,終成地藏菩薩,曾途徑神椅山落腳休息,大士閣即為九華僧人追慕而建,此後十方僧俗朝禮九華必經此地,香火十分興旺。清光緒二十六年修《九華山志》所繪“九華山東南第一天台勝景全圖”中,大士閣被列為九華一景,至此大士閣成為聖地迎接江浙滬及東南亞信徒的重要驛站,又被稱為“九華山頭天門”。明代至清代合浦地區曾遭多次風暴襲擊和地震搖撼,附近幾里內廬舍倒塌,唯獨大士閣巋然屹立。該閣在建築學上有很大的科學藝術研究價值。抗日戰爭和1954年特大洪水及“文革”的人為破壞,大士閣及其他寺宇均遭嚴重毀損,大都已不復存在。1988年大士閣作為明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大士閣列為中國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又名四牌樓,大士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城東80公里的山口鄉永安古城遺址中,大士閣因過去在閣樓上曾供奉觀音大士而得名。

建築結構

大士閣大士閣
現底層建築面積為167.5平方米,二層建築面積為81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248.5平方米,建築保存基本完好。據史料記載,明初倭寇常侵擾我國東南沿海,朝廷為防禦倭寇,在永安城建“千戶守御所”,並在城中央建造大士閣以便於防守瞭望。全閣坐北向南,分前後兩閣,上下兩層,兩閣相連,渾然一體。穿斗式與台梁式結合的木樑架,全用堅硬的格木製成,以榫卯相連。兩閣均以四柱廳為中心,上層以木板圍護,下層敞開無圍護。主要承重結構為36根木圓柱,圍成長方形。柱腳不入土,支承在寶蓮花石墊上。石墊只入土10到15厘米,下面無基礎。各柱間有72根木樑(牽木)連繫著,屋檐有三級挑梁,每級均有木墊子承托,亭內各梁間也有木墊子作支承。全閣樑柱均為榫卯連線,無一釘一鐵。所有屋脊、飛檐和封檐板等處,均雕塑或繪有栩栩如生的神話人物、麟龍鶴鳳、飛禽走獸和奇花異草,極為壯觀艷麗。整個建築布局合理、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體,在建築手法上保留了宋、元時期的遺風,是研究南方古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據志書記載,自明代至清代合浦地區曾遭多次風暴襲擊和地震搖撼,附近幾里內廬舍倒塌,唯獨大士閣巋然屹立。

文物價值

大士閣雖然建造於明代,但多採用早期的建築手法,如:柱頭有的分成梭形柱,柱礎雕刻古樸的寶相蓮花,角柱的側腳升起,梁架上保留有兩瓣駝峰,有托腳及攀間等,其建造特點與手法均有宋元建築的遺風,是研究中國南方古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

亭閣藝術

大士閣大士閣
大士閣由兩座敞開式的亭閣相連,以后座的四柱廳為中心,面闊三間,進深六間,無廊、無天井相隔。閣的立面為上、下兩層,上層作閣樓式,用木板圍護,設有門窗,地面鋪設木板;下層是無圍護的敞開式,整個的構架用 榫卯連線,柱頭斜向上作出三跳華拱,承托著閣的外檐。閣重檐歇山式頂,每頂九脊,脊上施有精緻的花紋裝飾,有鳳凰、二龍戲珠、鳥、樹、奇花異草等浮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清道光年間曾重修一次,為中國距海最近的古建築之一,是合浦縣保存最長久的一座古建築物。全閣占地面積397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闊3間,進深6間,分前後兩閣,上下兩層,兩閣相連,渾然一體。穿斗式與台梁式結合的木樑架,全用堅硬的格木製成,以榫卯相連。兩閣均以四柱廳為中心,上層以木板圍護,下層敞開無圍護。重檐歇山頂脊上均飾精美的灰雕,兩側有各種形象生動的鳥、獸、花卉浮雕。在建築手法上保留了宋、元時期的遺風,整個建築布局合理、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體。是研究南方古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