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鎮[廣東省社興寧市]

大坪鎮[廣東省社興寧市]

大坪鎮是中國有多個地方的地名。

基本信息

概述

中國有多個地方用大坪做地名:廣東省社興寧市大坪鎮、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大坪鎮、江西省南康市大坪鎮、普寧市大坪鎮、陝西省鎮安縣大坪鎮、貴州省務川縣大坪鎮、四川省南部縣大坪鎮等。

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大坪鎮

廣東省興寧市大坪鎮廣東省興寧市大坪鎮

位於廣東省興寧市西北部的大坪鎮,東鄰坪洋、合水、南連葉塘、葉南、西接龍川縣,北靠羅崗。總面積155.08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56807人,轄30個村和1個居委會。圩鎮距興寧市區29公里,全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南北長,東西窄,省道甘赤線穿過境內24公里,全鎮實現村 村通機動車輛。本鎮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礦產有稀土螢石瓷土、煤碳等10多種。其中稀土遍及20個村,品位高,儲量大,易開採;螢品品位高,儲量大,含氟化鈣90%,2002年全鄉鎮企業總收入4331萬元。
大坪鎮有一個村子以烈士命名的叫屏漢村
羅屏漢1907~1935)原名慶良,別名志鴻,興寧大坪鎮白雲村人。土地革命時期閩粵贛邊區主要領導人之一。歷任中共興寧、江西會昌縣委書記、粵贛省蘇維埃執行委員。閩粵贛邊區游擊縱隊司令員、粵贛邊區軍政委員會主席等職。1929年前後創建興(寧)、五(華)、龍(川)革命根據地。民國二十一年(1932)初,江西會昌獲得解放,中共會昌中心縣委成立,鄧小平任中心縣委書記,羅屏漢任組織部長兼會昌縣委書記,在擴軍支前、發展蘇區生產,特別在黨的思想、組織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羅屏漢協助鄧小平組織江西軍區第三作戰區軍民,多次打退進犯閩、粵之敵,為保衛紅都瑞金、鞏固中央蘇區貢獻了力量。爾後,率領閩粵贛邊區游擊縱隊配合主力紅軍粉碎蔣介石的圍剿,有效地牽制粵軍北上“圍剿”中央蘇區的兵力,保衛了中央蘇區南大門。為此,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劉伯承曾撰文表彰羅屏漢所立戰功。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大坪鎮

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西北部的大坪鎮,距梅城25公里,總面積79.13平方公里,轄12個村委會、1個圩鎮社區居委會,
大坪鎮[廣東省社興寧市]梅州市梅縣區大坪鎮

16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8750人。
大坪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已探明的資源主要有:優質石灰石(儲量2億噸、可開採1億噸)、煤炭、溫泉(水溫高達42℃、含多種微量元素)、民用石材等。206國道途徑鎮內,縣道X020線貫穿全境,實現村村通水泥路;電力供應充足;通信覆蓋率和傳輸質量高;市場街道寬暢整潔;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配套設施日趨完善。

全鎮一、二、三產業結構合理,工農業產值比例達到59:41。工業圍繞“以質量求生存,以效益促發展”的方針,合理利用和開發本地資源,以石灰石、水泥、電力開發為主,新興一批朝陽企業;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形成以泰和園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以臍橙、梅州金柚為主導水果產品的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經濟布局。

大坪歷來崇文重教,名人輩出,人文環境得天獨厚,親商安商富商政策優惠,服務周全到位,投資環境寬鬆,發展前景廣闊。

江西省南康市大坪鎮

江西省南康市大坪鎮江西省南康市大坪鎮

位於江西省南康市東北部的大坪鄉。總面積108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1.9萬畝,山地11.7萬畝,轄15個行政村, 總人口2.3萬人,該鄉山水秀美、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油茶年產量達50萬斤以上,糧食總產量1.28萬噸,是全市最大的商品糧和油茶生產基地,素稱“油米之鄉”。近年來,該鄉著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質稻、落葉果(桃、李、梅)、中藥材、葛根、高山蔬菜種植等特色(高效)農業異軍突起,大米、油茶、蜜餞、竹木等大宗產品加工業生機勃勃,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日益加快。

大坪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該鄉境內的“九井十八廳”、“千年石獅”、“古樟古橋古銀杏”,保留著濃郁的客家風情,祁戲清唱班流傳至今。客家文化孕育了一代代藝術家,著名的作曲家楊非、畫家朱基元在該鄉度過了他們的青少年時代,藝術的根深深地扎進了故土。

近年來,大坪鄉小城鎮建設方興未艾。綜合農貿市場、金谷大道、老街拆建等工程相繼竣工,圩鎮面貌日新月異。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至105國道7.5公里的公路全面拓寬改造,通往市區的公路已鋪設水泥,建設中的贛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程控電話、移動通訊網際網路已開通,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話。便捷、優良的交通、通訊等設施為大坪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普寧市大坪鎮

廣東省普寧市大坪鎮廣東省普寧市大坪鎮

位於普寧市西南部的大坪鎮,東經115o50`29``,北緯23o10`52``,南與陸豐市陂洋交界,北與陸河縣水唇鎮為鄰,總面積76.6平方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1.4oC,年均降水量2615.9毫米。林木、水力、礦產資源豐富,花崗岩石遍布多個山頭,儲量約有1億立方米。大坪鎮下轄12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人口26000多 人,鎮區面積2.5平方公里。近幾年來,大坪鎮經濟發展迅猛,2002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46億元。鎮內主要工業企業有32家,其中規模較大的有雪源食品廠、工藝製品廠、久昌製衣廠、高湖電站等工業企業。農業朝生產基地化方向發展,有青梅、油甘、青欖等4.2萬畝的生產基地,發展勢頭喜人。
大坪鎮交通發達,鎮內有多條公路直通國道324線、普(寧)惠(來)高速公路出入口,每天有多班大、中巴客車開往流沙、揭陽、東莞、深圳廣州等地。大坪鎮交通便利、區位優越,城鎮化水平得到較好的發展,有“小山城”的美譽,現大坪鎮已成為普寧市南陽山區最重要的商品集地。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坪鎮的文化、衛生、教育事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全鎮現有完中1所,完小12所,在校學生6000多人,文化、衛生事業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大坪鎮的文物古蹟有位於大坪鎮新福村的歐公陂窯址和位於大坪圩北面的七斗凸窖址;大坪鬧元宵是當地有名的文化風俗,每到節日來時,吸引了眾多鄉親遊人前來觀賞。
大坪鎮黨政班子團結務實,正以飽滿的精神狀態繼續描繪著大坪的燦爛明天。
大坪鎮地處普寧市西南邊陲,毗鄰陸河、陸豐、惠來等縣(市),與本市的後溪鄉、大坪農場、高埔鎮、船埔鎮為鄰。改革開放以來,大坪鎮歷屆黨政主要領導高度重視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工作,致力抓好市政規劃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改善了大坪的投資環境,大坪已成為普寧市南陽山區的商貿集散中心,是在改革開放浪潮中新堀起的“小山城”。2002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46億元,其中工業產值2.0億元,農業產值4605萬元,農民人年均收入2185元。

大坪鎮[廣東省社興寧市]大坪鎮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全鎮已開通程控電話4000多門,已建成多個數字行動電話交換基地站,轄區內移動和聯通手機信號充足,可以提供數碼通訊、傳真和信息網路等電訊服務;有1座3.5萬伏變電站,而且水力資源豐富,共有8個小水電站,年可發電量1000萬千瓦;境內有里坪公路、高坪公路、坪半公路,鎮區距離普惠高速公路(高埔百徑出口處)和廣汕公路僅20多公里,而且已實現村村通機動車輛,交通十分便利。有農業銀行、信用社等金融單位,可提供國際國內的各種金融業務。
工業發展迅速:全鎮共有工業企業32家,初步形成了以綠色食品加工、竹木工藝、水力發電、石資源、服裝等為支柱的資源型工業企業,其中雪源食品有限公司、工藝製品有限公司、久昌服裝廠、高湖水庫是大坪鎮上規模的重點企業。
農業地位鞏固:林果業是大坪鎮農業的主導,是當地民眾經濟收入的主要支柱。全鎮現有森林面積6.9萬畝,活立木儲積量4.5萬立方米;水果種植有青梅青欖龍眼荔枝鳳梨、馬來西亞楊桃等品種,累計全鎮種植面積達4.2萬畝,年生產水果可達6000多噸;大坪鎮水果種植主要以青梅、青欖為主,是中國“青梅之鄉”青梅的主產地,產出的軟枝大粒梅、白粉梅、青竹梅品種優、質量好,是青梅加工企業的“搶手貨”,現累計全鎮種植青梅的面積達2.5萬畝,年可收青梅4000多噸,是興辦綠色食品加工企業的首選地方。
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本地居民和外來客商經營的個體商戶達1500多家。有服裝市場、魚肉菜市場、綜合市場,有多家酒店、卡拉OK舞廳、美容美髮中心,是普寧南陽山區商品貿易的集散中心。
改革開放以來,大坪鎮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經過多年的努力,大坪鎮在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大坪鎮[廣東省社興寧市]大坪鎮

教育方面:全鎮有完全中學1所、國小12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在校學生有6000多人。近年來,鎮委、鎮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以分期分批的形式對全鎮的學校進行了改擴建,基本實現了校舍的樓房化,大大地改善、最佳化了教學環境,多年來,該鎮先後被揭陽市、普寧市評為“尊師重教”先進單位和普九義務教育達標鎮等稱號。
衛生方面:大坪鎮有鎮級衛生院一所,鄉村衛生站十二個,該衛生院於1997年被揭陽市評為“一級甲等”醫院,有先進的醫療儀器設備,有優秀的醫務骨幹,醫生技術高明、醫風醫德好,深受民眾好評。
文化方面:有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電視差轉台、廣播調頻台及有線電視等,村村實現通有線電視。大坪鎮人民民眾重視文娛體育活動,“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該鎮三年一屆“振興杯”藍球賽的主題,一年一度鬧元宵是大坪遠近聞名民間風俗。近年來,大坪鎮在文化體育事業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為國家輸送了多名籃球、游泳等方面的人才。2003年9月1日普寧市第二屆運動會上,大坪鎮體育健兒奮力拚搏,取得了金牌13枚、銀牌4枚、銅牌5枚的好成績,名列金牌榜第三名,總積分第七名的好成績。

陝西鎮安縣大坪鎮

陝西鎮安縣大坪鎮陝西鎮安縣大坪鎮

位於鎮安縣東部,東與靈龍鄉相連,南與張家鄉米糧鎮相鄰,西與鐵廠鎮相接,北與柞水縣鳳鎮相毗鄰;最高處玉皇頂1762、6米,最低點小河子698.6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49人。總面積154.8平方千米。2003年

底,全鎮總人口17985人,轄小河子、岩屋、廟溝、鳳凰、葦園、紅旗、龍池、西河、全勝、龍灣、白橡、旗幟12個村、53個組。鎮政府駐大坪街,東徑109°26′、北緯33°23′,海拔797米,距縣城56千米。
1949年11月建鄉,1958年設大坪人民公社,1961年改設大坪區,1962年改稱大坪公社,1984年更名大坪鄉。1996年底,全鄉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5394人,轄東河、園山、五星、金獅、東紅、紅旗、興合7個村、31個組。1997年5月,縣行政區劃調整大坪、岩屋、龍灣三個鄉合併設立大坪鎮,鎮政府駐大坪街。
原龍灣鄉1949年11月建青山鄉,1958年設為青山管理區,1962年設青山人民公社,1980年更名龍灣公社,1984年更名龍灣鄉。位於鎮安縣東部,總面積46.2平方千米。1996年底,全鄉人口5180人,轄白橡、安全、龍灣、大樹、旗幟、全勝、三成7個村、41個組。鄉政府駐李家集,距縣城63千米。1997年5月,撤銷龍灣鄉,將其與大坪、岩屋鄉合併設立大坪鎮。
原岩屋鄉1949年11月建岩屋鄉,1958年設為岩屋管理區,1961年設岩屋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岩屋鄉。位於鎮安縣東部。面積44.6平方千米。1996年底,全鄉人口7995人,轄應溝、岩屋、小河子、金星、倉房、益民、鳳凰鴿子葦園、廟溝10個村、45個組。鄉政府駐岩屋河口,距縣城52千米。1997年5月,將龍灣鄉、大坪鄉、岩屋鄉合併設立大坪鎮。

貴州省務川縣大坪鎮

貴州省務川縣大坪鎮貴州省務川縣大坪鎮竹筍

素有“丹砂古鎮、仡佬之源”美譽的大坪鎮,是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15個鄉鎮之一,位於縣城的東面,距縣城5公里。大坪鎮地理位置優越,基礎設施完善,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全鎮轄7個行政村,5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312人,地域面積195.16平方公里。境內居民以仡佬族為主體。

大坪鎮歷史悠久、物阜民豐。早在殷周時期,仡佬族先民濮人就在這塊土地上開荒辟草,采砂煉丹,創造了燦爛悠久的仡佬族文化——丹砂文化。曾聞名全國的務川汞礦就座落在這裡。境內有洪渡河省級風景名勝區;有瓮溪橋邊江漢墓群、龍潭仡佬族古建築群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全省唯一的仡佬族民族文化村——龍潭仡佬族民族文化村;有小塘石筍、隘溪渡疊翠、龍井坡間歇泉、黃洋坪草場和石林等自然景觀。

近幾年來,大坪鎮黨委、政府大力實施“農業穩鎮、生態立鎮、科教興鎮、旅遊富鎮、工業強鎮”發展戰略,努力構建“特色大坪、秀美大坪、開放大坪、和諧大坪”。全鎮政治文化、經濟社會建設均取得較大發展。全鎮財政收入穩步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如今的大坪,社會祥和、百姓安樂、百業興旺,一個千年古鎮正煥發出盎然生機;一個歷史古鎮、旅遊強鎮正在崛起。

大坪的山層巒疊嶂、秀峰林立、各具風姿;大坪的水蜿蜒於崇山峻岭,奔騰穿瀉於深峽幽谷,處處風光旖旎、美不勝收。

四川省南部縣大坪鎮

四川省南部縣大坪鎮四川省南部縣大坪鎮

大坪鎮位於縣西北邊陲,距縣城110公里,東與神壩鎮接壤,南與丘埡鄉相連,西與桐坪鄉毗鄰,北與太霞鄉相 接。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地貌以丘陵為主,土壤尤以小麥,花生和水稻分布最廣,面積最大。全鎮幅員面積3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763畝,轄9個村和一個居委會,84個村民小組,2858戶,總人口12750人,其中農業人9802人。人均耕地不到1畝。

全鎮以糧、油為主兼多種經營,是南部縣生豬、蠶桑、山羊的生產基地,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等,經濟作物以油菜、花生、海椒為主,小雜糧以豌豆綠豆黃豆為主。2007年全鄉農業生產總值2500萬元,糧食年生產5000多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250元。

有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站9個,有高完中一所、鄉完小1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開通光纜電信,安通程控電話2989門,閉路電視用戶2858餘戶,建電信移動聯通通訊基站三座,手機用戶6000餘人。場鎮建設面積2。5平方公里,居民2300餘人,集市貿易十分活活躍。全鎮基層組織建設健全,共有16個黨支部,2007年底有黨員人數340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