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圩鎮[湖南省江華縣]

大圩鎮是鑲嵌在“神州瑤都”西南方的一顆璀璨明珠,處於湘桂兩省結合部,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37.77平方公里,轄3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3.2萬餘人,耕地面積28000餘畝。這裡歷史悠久,生態良好;山明水秀,民風淳樸;文化神秘,資源豐富;區位獨特,交通發達;生產發展,文明和諧。目前,大圩正以穩健的步伐,按照“轉觀念、強基礎、調結構、興產業、活邊貿、促和諧”的思路實現趕超崛起。

基本信息

奇山秀水

奇山秀水奇山秀水

大圩鎮位於湘桂兩省結合部,區位優勢獨特。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常年以東南風為主,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農副產品豐富,以水稻、玉米為主,淡水產、養殖業發達,盛產茶葉、指天椒、紅薯粉等土特產。大圩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一幅幅奇峰異景,如龜山、川岩等,讓你感覺這簡直就是人間仙境。 城區旁的兩座山峰,猶如一對烏龜相對而立,因此取名為龜山。相傳二龜能給人們帶來財富和吉祥,因此附近民眾無時不在守護著這對金龜,守護著金龜旁的金龜河和金龜橋,不讓它們受到任何傷害,求其永保興旺發達。
向大圩城南約走500米,便來到了遠近聞名的川岩,此岩因溪澗貫通溶洞而得名。“一到岩頭別有天,川岩流水響潺潺”是川岩詩一般的風采。岩洞高達數十米,兩端洞門開豁,南北洞口遙相呼應;洞內寬闊,洞中有洞,石筍、石鐘乳千姿百態,涓涓溪水,潺潺而過;洞深數千米,平坦嚴如水晶宮大廳,可容萬人,景物特異,有聲有色,如詩如畫。川岩,歷史上就吸引眾多文人墨客、達官顯貴慕名而來,在兩側石壁題下了許多詩詞書畫,讚美川岩的美景,舒發對川岩的情感,其中洞門懸崖峭壁上“川岩”兩個斗大行書為民國時的一名鍾縣長所題。端祥在此留下的眾多詩詞仿佛看到了他們踏下的無數足跡。如今更是眾多遊客來大圩旅遊觀光的必游之地。
大圩的母親河----回龍河環繞青山穿鎮而過,河水清澈如鏡,可見魚蝦相游,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景象。回龍河的聖水不僅養育了大圩人民,更是瀟水流域的重要源頭之一。
如果把大圩比作 “小桂林”,那是最恰當不過了。

歷史悠久

大圩是一座歷史厚重的豐碑。不管你對大圩是否有所了解,當你親臨大圩,目睹眾多古民居,耳聞諸多歷史淵源時,就會發現大圩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
境內草皇村是大圩南面的一個瑤家山寨,其實原來並不叫草皇,相傳在大約500年以前,由於此地風水極好,後有龍山,一祝姓人家的祖墳正座落在龍頸上,有一個地理先生髮現,測算祝姓後代必出皇帝,遂告訴祝姓主男,叫其七天后早上到祖墳前折斷三根草,就可以將當今皇帝刺殺。祝姓主男聽地理先生吩咐,第三天到祖墳前一看,果真有三根奇特的草,但耐不住等到第七天,當時就把三根草折斷。據說當時的皇帝正起床,真的突然有三隻飛鏢迎面飛來,但沒有造成致命的傷(因為草太嫩了),當時皇帝迅速追查到此,發現此地有龍山,遂派兵前來斬斷龍脈,龍脈已斷,就不可能再出皇帝,只能做草寇皇帝了,草皇之名因而得來。相傳草皇還是專產美女之地,多少性情中人慕名而來,就連歷代皇族也來此尋覓絕色佳人,唐玄宗皇帝的一個寵妃就是此地之女。

古建築群

寶鏡村古民居寶鏡村古民居

寶鏡古民居群位於大圩鎮寶鏡村,距城鎮1公里,為清朝民居,共有房屋108間,占地80餘畝,距今已有300多年。整個建築由北往南依次分布為圍姊地、大新屋、下新屋、老堂屋、新屋等五部分組成,以石料和木料為主要建材,可見有點石條長達5米,重達噸余,有的石板寬近2個平方米,所有巷道及開闊地段均用青石鋪成,木料大多採用百年古杉,材質優良,立柱均置於石墩上,石料和木料大都運用雕刻、繪畫、造型等手段美化,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據記載,所有建築耗時20年,僅石料的準備磨製就花去40個工匠3年半的時間。如此規模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實屬少見,歷來到此參觀考古、拍攝電影者絡繹不絕,有清湖南善後督辦唐生智、湖南督學使者江標、陸寶忠、道州知州施啟宇等在此留下墨跡,30年代紅七軍團曾在此居住過,1964年海燕電影製片廠到此地拍攝電影《多喜之家》,七十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在此拍過外景,1994年瀟湘電影製片廠在此拍攝電影《漫長的邊界線》,2008年在此拍攝完成影片《永州故事》。相傳寶鏡鼻祖何應棋,怡情山水,適志敖游,於清朝順治7年(1650年)由道縣溯沱水、馮河而上,攬勝至此,視其松林古藤婆娑,泛乏寶光,清塘漾碧盈盈,尤如明鏡,取名“寶鏡”,又顧其風淳俗厚、地肥人朴,可以綿延世澤,遂返而挈家人建宅定居,繁衍生息。由於此地人傑地靈,寶鏡何氏人才輩出,據記載,清朝有才40餘名,其中庠生14名,佾生2名,貢生4名,廩生3名,大學生7名,進土6名(當時江華共30名),職員10名,整個寶鏡古民居由何應棋至第十代何氏先祖分期建成,以第九代、第十代育粟、步月、步廷父子三進士創建為主。

文化神秘

大圩是一塊文化神秘的民族聖地。全鎮一半以上是瑤族人口,是漢族與少數民族大雜居的地區。境內文明村是瑤族重要的發源地,原生態的瑤族長鼓舞瑤歌山歌等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蘊。2008年,我鎮“瑤族長鼓舞”被國家文化部正式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你會了解到幾千年的瑤族文化在這裡得以傳承和發揚。
文明村作為江華瑤族長鼓王所在地,民間老藝人李根普、趙明華就是活生生的長鼓大王,他們口若懸河,能出口成章,張嘴來歌,分別是瑤族長鼓王第二、三代傳人,擁有弟子百人餘人,他們經常帶領弟子外出表演,俗稱“盤王出洞”,宣傳和發揚瑤族文化。如今,文明村家家戶戶都唱山歌瑤歌,男女老少會跳長鼓舞。2009年文明山長鼓舞登上全國舞台,曾在上海東方衛視湖南經視《越策越開心》等電視欄目演出。
文明村還是獨具特色的瑤族文化藝術節----“炮節”的發祥地,每年農曆正月十九,象徵開春的“炮節”就拉開序幕,全村民眾自發起來,組織跳長鼓舞、坐歌堂,並於中午12點以前放炮示意開春後年景大好,五穀豐登,吉祥大發,持續時間一整天,吸引各界人士、民眾近千人,其藝術性強,場面壯觀。瑤族人民極其好客,“炮節”當日,只要到了文明山,不管熟人生人,全都有人招待,而且隨你到哪家去。

文明和諧

江華大圩鎮文明山村瑤族長鼓舞隊春節在鎮上表演江華大圩鎮文明山村瑤族長鼓舞隊春節在鎮上表演

大圩致力於文明建鎮,促進和諧發展。身處大圩,你會感覺文明、和諧的因素越來越多,不文明、不和諧的因素逐漸減少。
大圩在創建文明村鎮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績。組織開展以“爭當文明公民”為主題的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民眾文化體育活動。定期在全鎮開展了演講比賽、中國小運動會、“五四”文藝匯演、拔河比賽、卡拉OK比賽、“七.一”籃球比賽等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文娛生活。還積極開展文明圩場、文明村、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公民的創造活動,使全鎮人民積極投入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之中。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文明村鎮”,2005年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 2008年以來,通過全鎮乾群的共同努力,我鎮各項工作在年終考評中,成績顯著,被授予“2008年度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永州市平安鄉鎮”等榮譽稱號,新農村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財稅工作均取得二等獎的佳績,並榮獲全縣目標管理綜合獎。
大圩是一個省際邊界鄉鎮,邊界穩定始終是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多年來,大圩高度重視邊界穩定工作,始終把邊界穩定工作視為全鎮、全縣、全市乃至全省的大事,積極排查邊界糾紛矛盾,正視處理各類問題,保持了邊界多年來不出現大的糾紛矛盾,更是杜絕了群體性械鬥等惡劣事件的發生,而且多渠道加強邊界的交流。如高寨村在支書李連生的帶領下,與相鄰的廣西上莫村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友誼關係,建立了兩村幹部傳統節日互訪習俗,還共同修建了“高寨—上莫友誼路”,同時,廣西開山鎮與我鎮共同將連線兩鎮的通道命名為“湖廣友誼路”,並立碑以示後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