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出自《楞嚴經》第五卷,由於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的提倡,成為中國淨土宗五經一論中的一品經。原譯文由唐朝天竺般剌密諦法師所譯。此章共244字(不含標點)。在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詢問諸大菩薩進入禪定、獲得開悟的方法,大勢至菩薩說他以念佛方法修學成功,其關鍵在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集中心思,憶佛念佛,維持淨念,相續不斷。

基本信息

經典原文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原文
唐朝天竺般剌密諦法師譯。 此章共244字(不含 標點)。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 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彼 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 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四分闡釋

以下分四節釋讀。第一節:大勢至;第二節:菩薩;第三節:念佛;第四節:圓通章。

第一節 大勢至

“大勢至”者,又名“得大勢”、“無邊光”。其立名有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一、因地自利而得名。《 悲華經?卷三》中寶藏佛曰:“善男子,由汝願取大世界故,因字汝為得大勢”。此因中願力而得名也

二、果地利他而得名。《 觀無量壽經》曰:“(此菩薩)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此果地利他而得名也。

三、折服眾生立名。《觀經》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又曰:“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 思益經》曰:“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斯以威力折服眾生,故名。

四、攝客群生立名。《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斯以慈悲攝客群生,故名。

第二節 菩薩

“菩薩”者,具名“摩訶菩提薩埵”。言“菩薩”者,略稱也。譯中文為覺有情。蓋菩薩之所覺,與諸佛等;菩薩之有情,與眾生等。故菩薩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故名菩薩也。又菩薩上覺佛道,下化有情,故名“覺有情”也。

第三節 念佛

“念 ”者,乃佛教之特別法門。但有三種不同:一者專念自佛。二者專念他佛。三者兼念自他佛。

專念自佛者,全憑自力,根究實相,以期悟、證者也。如禪宗看念佛者是誰,及各種話頭之類,皆是也。此於四種念佛中,屬實相念佛之範疇。但以諦理幽深,誠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力,別無他力資助。若非宿根成熟,悟無是處,又何言證焉?

要之,悟與證迥然不同。悟者,唯見回家之路;證者,已是居家穩坐矣。《文鈔?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二》云:“既悟之後,乃名悟道,尚須歷諸境緣,鍛鍊習氣,直得煩惑淨盡,方名證道。”

《文鈔?復化凡居士書》云:“世之學佛者,率以開悟為志事。不知悟而未證,尚不濟事;即證初、二、三果之人。亦難免來生因福造業,或致墮落惡道。證四果者,方了生死。此依小乘說,若依大乘圓教說,初信斷見惑,與小乘初果同,七信斷思惑盡,方了生死。”由此可見,悟者,悟道;證者,證道。悟而未證,尚不濟事;證道四果,方得了脫。所以悟道者,仍是輪迴中人。證道者。方為了脫生死。如五祖戒(即蘄州 五祖寺師戒禪師,尊稱五祖戒。為雲門第三世)、草堂清、真如喆皆是大徹大悟之人。但以有悟無證故,仍復輪迴,是其明證。

專念他佛者,有三種念法。(一)、觀想念佛。謂依《觀經》作觀,或專觀白毫;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或具觀十六種觀。(二)、觀像念佛。謂對佛形象,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念佛。謂一心稱念“南無námó 阿彌陀佛”聖號也。此三種念佛,方法不同,但皆需具真信,切願,方可於一生之中出此娑婆,生彼極樂。又此三種念佛之中,唯持名一法,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見效捷,倘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必於現生了脫生死,出離輪迴。 末世眾生,若欲一生取辦,須於是法留心。

兼念自他佛者,即所謂禪淨雙修者也。此法,先須開悟(宗門曰明心見性,教下曰大開圓解,詞異意同)然後念佛,謂之“有禪(有悟處)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此中行人,以已所悟所修。因材施教,曲接來學。應以禪機得度者,即為說禪,應以淨宗得度者,即為說淨。應以禪淨雙修得度者,即以禪淨雙修法門而度化之。如是,大人不倡游言,言必契理;君子不談虛語,語必契機。生為人天師範,歿則上品上生,豈非“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耶?

然有一班人,即參禪又念佛,唯以明心見性為目的,不以求生淨土為宗事。看似禪淨雙修,實則無禪無淨土。何以言哉?未能徹悟,故無禪;不求西方,故無淨。無禪則不能仗自力了脫;無淨則不能仗佛力接引。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了生死,無有是處。此人來生,必感殊福,倚福造業,因業墮落。 永明大師所謂“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此也。 截流大師稱此為“第三世怨”。可懼也已,淨業行人,當自警策。

第四節 圓通章

“圓通”者,圓融通達。《三藏法數?四十六卷》云:“性體周遍曰圓,妙用無礙曰通,乃一切眾生本有之心源,諸佛菩薩所證之聖境也”。此依解門釋圓通也;若吾輩凡夫,以如子憶母之心境,秉持六字之洪名,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者,是依行門行圓通者也。

“章”者,經中之一篇,名章。

以上經題中:大勢至菩薩,人也。念佛圓通,法也。是以人法立題焉。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 原譯文大勢至 菩薩念佛圓通章 - 原譯文

相關知識

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梵名Maha^-stha^ma-pra^pta,音譯摩訶娑太摩缽羅缽跢。意譯作‘得大勢’、‘大精進’。略稱勢志菩薩、勢至菩薩。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塗,得無上力;又彼行時,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動,故稱大勢至。與觀世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侍,世稱西方三聖。首楞嚴經卷五念佛圓通章謂,大勢至菩薩於因地時,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故今攝此娑婆世界之念佛眾生,歸入淨土。又依悲華經卷三載,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入滅後,則由大勢至補處成佛,掌握化權,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

念佛圓通章講話

(達照法師)大勢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為教主,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兩脅侍者,都在幫助阿彌陀佛弘揚淨土法門。我們這個世界和阿彌陀佛的緣分很深,跟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緣分也特別深。《大佛頂首楞嚴經》裡面有二十五圓通,依次是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加七大,共二十五個,每一個都有一個圓通法門。按照次序,它最後部分把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和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特別摘出來,說明這兩位菩薩跟我們的緣分特別深,特別適合我們娑婆世界眾生修行。《楞嚴經》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是以音聲做佛事,聽經聞法,暮鼓晨鐘,梵唄佛樂,我們大家在音聲中能夠體會到佛法的究竟意。只有在我們娑婆世界人道的南閻浮提眾生才有這個福報,在天道眾生裡面,有些都沒有這個福報。
中國佛教從東晉時候開始,就跟淨土宗結下很深的淵源。東晉廬山慧遠大師曾經組織了一百二十三個知識分子在一起專門念佛,叫廬山蓮社,最後這一百二十三個人全部都能夠往生,淨土會由此開始,慧遠大師做出了最好的榜樣。因為淨土宗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身,所以叫蓮社。當時一百二十三個人念佛,為什麼都能夠往生?我們大家現在為何就沒有這個把握?原因有三個:第一個原因,將信將疑,信不真切;第二個原因,發願不夠至誠;第三個原因,修行方法不得當。我們雖然念佛,大家都講一句“阿彌陀佛”,好象很容易,但是念一句“阿彌陀佛”是有很深的學問的,並不是隨便開口念兩句閉口念兩句,見到人打聲招呼“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就能解決問題。真正落實到自己的心地上面去用功,這才算真正的實行,實行念佛。所以,在念佛的法門當中,過去祖師大德不斷地強調四種念佛方法。即稱名念佛(叫持名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和觀像念佛。這四種當中,持名念佛好象最容易,所以祖師大德都在提倡。但持名念佛的背後,寓意卻很深。因為持名有深有淺,可以從淺入深。《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從前面的持名念佛一直到最後的實相念佛,把這四種法門,做了一個非常好的貫穿。所以,我們念佛人如果能夠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這個念佛法門體會了,在我們以後修行過程當中,遇到各種境界、各種情況,自己都能解決。過去淨土宗只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三經,印光法師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和《普賢菩薩行願品》納入淨土五經。因為普賢菩薩,也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納入淨土五經之一,他有很深的寓意,就在於它把四種念佛法門包括在這短短的一篇文章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