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沙龍

大一沙龍

日本人在上海建立的、後來成為日軍在亞洲設立的第一個“慰安所”,它也是世界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日軍“慰安所”,位於上海東寶興路125弄。1931年11月,“大一沙龍”因被稱為“海軍指定慰安所”而獲得擴張。這一情況也得到了日本外務省的一則檔案的證實,日本海軍“慰安所”在1932年初就有記錄。到1932年,在上海開業的日海軍“慰安所”共達17家。這些“慰安所”以日本海軍官兵為客人。

由來

大一沙龍原址大一沙龍原址

大一沙龍最早稱“大一”,是上海日僑建立的日本式“貸座敷”。所謂的“貸座敷”,就是一種日本樣式的風俗營業店,這類店除了向客人提供餐飲外,也提供女子——當時稱“乙種藝妓”供客人玩樂。“大一”的名字早在1920年的《上海日僑人名錄》上已有記載,因此,至少在1920年就已存在了。這個在上海日僑中頗受歡迎的風俗店最初由日本僑民白川經營,地點在寶山路上。寶山路鄰近日僑雲集的虹口,屬於公共租界的越界築路區域,也就是閘北地區。
根據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1920年至1923年的調查,日商“貸座敷”為躲避租界當局對廢娼運動的打擊與壓力,而設在越界築路區域。但在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中國管轄的地界也開始實施禁娼,上海特別市政府於1929年6月公告廢除公妓,不允許妓院公開營業,並於1930年3月20日正式向日總領事館提出,將日僑設在華界的“大一”等四個賣淫場所,或轉為正業,或移入租界。於是,日方被迫於次年11月25日,將“貸座敷”內營業的“乙種藝妓”改稱“酌婦”,承認“貸座敷”可以繼續存在,不過勸說日僑將店遷入越界築路地區。於是,日商開設的色情業不得不逐漸向虹口遷移。這個時候,“大一”的經營權被轉讓給近藤美津子
關於“大一沙龍”等“貸座敷”的營業婦女人數,目前還沒有找到確切的數字,只知道娼妓人數前後稍有變化。根據1930年頒布的《昭和五年在上海總領事館警察事務狀況》記載,包括“大一”在內的四家“貸座敷”,1928年有“酌婦”32人,1930年為19人。而根據日本駐滬總領事館警察的同一資料統計,1930年在上海的藝妓及其他接客的日本婦女計1290人,其中甲種藝妓173人,乙種藝妓(娼妓)19人,旅館、料理店、貸席、飲食店419人,舞女164人,“洋妾”159人,私娼346人。
清末民初的虹口地區,是廣東籍人士的集居之地。東寶興路125弄1號的主人也是廣東來的移民,而且這裡還是潮汕幫商人的會議場所。九一八事變之前,虹口的局勢已逐漸緊張,日本海軍陸戰隊耀武揚威,日本浪人對中國居民挑釁事件接二連三。住在此處的廣東商人遂紛紛離去,近藤美津子夫婦趁機占據了東寶興路125弄1號,在日本海軍的支持下,繼續經營“大一”,並改稱為“大一沙龍”,也叫“大一會館”。
1931年11月,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為了給在上海的海軍陸戰隊官兵提供“安全的”性服務,就在虹口選擇一批日本妓院作為其海軍的特別“慰安所”,其中“大一沙龍”作為首選,與其他三家“貸座敷”一起成為“慰安所”。

內幕

等待進入慰安所的日軍士兵等待進入慰安所的日軍士兵

大一沙龍通常不掛牌子,也沒有“慰安所”的名稱,除了接待日本海軍軍人外,也同時接待日本僑民。對“慰安婦”最初也無任何檢查身體制度。這一時期的“慰安婦”,基本上都是從日本貧困山區招來的年輕女子,原來大都是娼妓。
1931年11月,“大一沙龍”因被稱為“海軍指定慰安所”而獲得擴張。這一情況也得到了日本外務省的一則檔案的證實,日本海軍“慰安所”在1932年初就有記錄。到1932年,在上海開業的日海軍“慰安所”共達17家。這些“慰安所”以日本海軍官兵為客人。是年底,在這17家“慰安所”中,有藝妓279人、“慰安婦”163人。
包括“大一沙龍”在內的專門接待日海軍的這些“慰安所”,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對“慰安婦”已實施嚴格的身體檢查制度,由日本駐滬總領事館會同日本海軍陸戰隊對所中的婦女進行檢查,每周兩次,患有性病者不準接待客人。“大一沙龍”專門設有一間檢查室,供日本海軍軍醫對所中的婦女進行體檢。
根據《日人在華人名錄》(第33版,1942年,第271頁)記載,“大一沙龍”的經營範圍是“咖啡貸席業”,老闆是來自東京的近藤美津子。
“大一沙龍”所在地為兩層西式磚木結構建築,進門處是一個日式花園。最初,此處的日本“慰安婦”只有7人左右,由於這裡地處北四川路(現四川北路)旁,為日本海軍陸戰隊集中之地,所以海軍陸戰隊員相約而來,生意十分興隆。於是,近藤美津子夫婦便又從日本國內招來20名少女,並逐漸吞併了後面的兩幢中國人的住房(今東寶興路125弄2號、3號),那兩幢房屋也是西式磚木結構建築。到八一三事變以後,上海成為日軍的駐屯地和中轉站,常駐日軍多達10多萬,於是,近藤夫婦又將東側的兩幢兩層房屋也霸占下來,並在五幢房屋之間,架起連線通道,以方便日軍官兵進出。經營者還購置了用來接送客人的汽車,在路對面設立了停車庫(東寶興路120、122、124號),從而形成了一個規模頗大的日軍“慰安所”。

歷史

“大一沙龍”,客人除了日本海軍以外,還有日僑。進大門後是個日本式庭院,上台階裡面是個大酒吧,平時接待客人,可以喝酒,也可跳舞。兩廂房、二樓以及後面的三幢建築均是日本“慰安婦”的房間。樓房的東側有個花園,中間是個噴水池,四周的空地就是舞場,每天這裡都是熱鬧非凡,尤其是晚上7點以後最為瘋狂。八一三事變爆發後,這裡成為日本海軍專用的“慰安所”。“慰安婦”們穿著和服,都是來自日本貧困山區的女子。日本醫生每周都來檢查,在一樓的4號房間為“慰安婦”檢查身體。營業情況極好,因此,後來老闆近藤就隻身帶著錢財跑回東京享受去了,“大一沙龍”便由老闆娘近藤美津子一個人支撐。大約在1944年左右,老闆娘死了,此後則由其兒子經營,直到抗日戰爭結束。

抗日戰爭的中後期,裡面也有不少中國女人,遭受日軍的奴役。

“大一沙龍”後來的規模越來越大。日本海軍和管理者合作,對內部進行了改造。

遺址

現在大一沙龍原址還在,因建設綠地,四川北路、虬江路周圍已拆除了一大片舊屋,東寶興路125弄已被簇新的大廈所包圍。據了解大一沙龍雖被規劃部門列為保留建築,但因所處位置接近軌道交通建設區域,仍有可能被拆。2004年秋楊家宅慰安所最後的遺址已消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