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鶯歌

《夜鶯歌》系青年詩人王文濤的第一部個人詩集,精選作者近年來創作的詩歌90餘首。 書名取自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的著名童話《夜鶯》。

關於《夜鶯歌》

“我將歌唱那些幸福的人們和那些受難的人們,我將歌唱隱藏在您周圍的善和惡

在這世界上,有兩種鳥兒最使人揪心。它們是杜鵑和夜鶯。分別來自中國和丹麥。一個“一叫一迴腸一斷”(李白《宣城見杜鵑花》),另一個永遠唱著“叫您快樂,也叫您深思”的歌。《夜鶯歌》正是來自於安徒生的童話《夜鶯》。“我將歌唱那些幸福的人們和那些受難的人們。我將歌唱隱藏在您周圍的善和惡。”

然而詩人畢竟不等於夜鶯,詩人作為時代的悖論由來已久。一方面在歷史的紀念冊上享受著榮譽,另一方面猥瑣地行走在時代的邊緣,新一代正在漸漸忘記“詩歌”這種文體。不經意間,工業和信息革命的腳步,已將人們對於幸福和苦難的感覺消解到近乎無影無蹤,連死刑也從斬首、槍決改為注射,時代徹底變化了。

那么幸福和苦難是否真的不存在了?每一個人都來問一問自己,事實是我們的感受正在麻木。每日裡按部就班的上班、下班,機器人一樣生活,連上大學、讀博士都只為一個目的:就業。既然再沒人為父母之喪“丁憂”三年,當然更不會有時間去格物致知、三省吾身了。

那么“詩人”這個稱謂究竟意味著什麼?詩歌的領地又在哪裡?無疑是個令詩人們頭疼的嚴肅的問題。音樂用鏇律喚起人們的感動,書畫用線條勾起人們的欣賞,舞蹈用動作贏得人們的掌聲。而哲學和詩歌是沒有用的。我們這時代只需要辯證法不需要哲學,只需要附屬音樂的詞而不需要附屬思想的詩歌。前者只在套用和傾聽,後者需要思考。而思考,恰恰是沉重和痛苦的。

然而大時代底下總會有小思考,群體麻木中總還有知冷知熱的人,他們即便不是詩歌和哲學的希望,也算保留著一些火種。《夜鶯歌》願做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即使它的讀者只有一個人,那也不算少。

而對於我自己,2009是一個悲傷的年份。這一年的10月22日,我的祖父——一個78歲的老人在病痛中黯然離世,使我不得不重新思考的人生的意義。

正是他和他的父輩、母輩,父輩的父輩,母輩的母輩,一代一代有名字的、沒有名字的祖先將我傳下,賦予我生命。而他們經歷了多少犧牲、苦難和痛楚,沒有文字、甚至沒有記憶。關於他們,我只能在歷史的夾縫中想像那茹毛飲血的猿人的形象,扛著大山行走的奴隸的形象,戴著枷鎖遊街的壯士的形象,提著燈籠找路的先行者的形象,還有那戴著頭巾分娩的產婦的形象。他們給了我出版《夜鶯歌》的勇氣。《夜鶯歌》也是為他們而歌。他們的經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的命運。

新詩集

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年末的時候,它擺在了我的案頭。這是一本樸素的小書,封面淡雅,毫無惹人眼漲的“輝煌”感。這種淡雅遂使我想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詩歌集,薄薄的小書,簡單的裝幀,卻顯露出詩的本來面目——作為生活的一種返璞歸真的調劑,詩首先應該是真誠的,不見外的,不用黃金珠玉的遮掩和裝飾的。

顯然是真誠的

不僅是對於故鄉,“我多么懷念你的瀑布、山麓/你的未名的河流/懷念你的柏枝、槐花和松針”(《邵原》);對於學習、生活過的地方,“十七歲時/我在一處小巧的園子/獲得了三畝地的陽光/一枚核桃的堅硬”(《大學苑》);而且是對於人生,對於整個生活,那首《人生》,正是充滿了人生的從容感:“像今夜/雷聲大震中/我的弟弟在屋檐下避雨/我也在屋檐下避雨/在異鄉的屋檐下/我們等了又等/等了又等/啊,星星/啊,純淨的光芒/這使人沉醉的夜晚/你們在天上漫步/我們在路上行走”;而《祖父》一詩,則根本是對整箇中國農民階層的關照,“清晨的地主,傍晚的農民/身上流過一年年的春雨、夏露和秋霜/冬天來了/他在田野上揉碎菸袋/冰冷的煙槍上,小雪大雪/覆蓋了群鳥的蹤跡”。

《夜鶯歌》佳句集

清晨的地主,傍晚的農民

身上流過一年年的春雨、夏露和秋霜

——《祖父》

昨夜似有腰疼

今朝還要直行

——《無題》

詩人在國家和人類中間

尋找自己的道路

——《道路》

在宇宙群星中間

尋找自己的名字和靈魂

——《月亮》

……驚然回首

只有殘破的大旗招展

在空蕩蕩的街口

——《不遇》

落葉啊落葉,

秋天的輓歌。

變聲的孩子眼淚汪汪。

——《秋》

不到泰晤士

我也見過白玫瑰

——《告訴你,英吉利》

而你瘦的手臂

攬不住更瘦的秋風

——《葵》

春天來了

梅花謝了

是到了落花滋養梅樹的時候了

——《梅花謝了》

各人有一輪太陽

各人渴死在逐日的路程

——《榮譽》

蜂鳥帶走了你的甜蜜

而把詩歌留在我的耳際

——《安靜》

在生命的苦痛中

她將一個默默流淚的哀悼者

塑造成

一個面朝大海的祈禱者

——《琴女》

作品鑑賞

作為一個80後詩人,作者受到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夜鶯歌》里許多篇章都充滿著思辨的光芒,具有象徵主義、存在主義的色彩。如“它不懂得彎曲而善於折斷/它歷經淬火依然銹跡斑斑/它習慣把生命放在幸福的中央/而在他的邊緣,種植苦難的刀劍”(《命運》),是典型的思辨;“灰褐色的身子/一個秘密/在一陣淺草的低吟中/在一陣離奇的夢幻中,突然飛起”(《貓頭鷹》),明顯受了象徵主義的影響;而《鐵鐘》、《王東東》等詠物寫人的作品,則受到奧地利詩人里爾克的影響。

《夜鶯歌》也注意汲取中國古代傳統。除了《虞美人》、《夜雨寄北》等直接以詞牌、詩名為題的作品外,其中的某些小詩,堪比舊體詩詞中的絕句和小令,像“夕陽,飛鳥,/我和我的戀人。/白鵝,風車,落葉樹/微微泛黃的河流……/回憶似人影,/沙灘如晚霞”(《構圖》),寫景狀物,如在眼前;像“一把火/一團雨/一場大風吹白泥濘的沼澤/葦葉三折/愛人的嘴唇如水清澈”(《蘆笛》),從蘆葦到蘆笛,在時空和距離的雙重變換中,詩的意蘊陡然呈現;而 “月亮月亮/星夜騎牆/不為張望/只為掛糧”(《洪村三詠》),則乾脆就是一首新童謠。

《夜鶯歌》同樣滿懷了對於土地、對於田園的嚮往,詩集的最後,《四十歲》更是直接描述了這樣的嚮往,“我有了第一張犁/二十歲沒有扶起的,終於在四十歲扶起/我還同時獲得了耕牛,日頭和一條鞭子/我在草帽之下流汗/渴望春雨而熱愛田地”,如果沒有現實的壓力,也許所有的詩人都是傾向于田園生活的。換句話說,夢中沒有田園的詩人也許根本不能稱之為詩人。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詩人都與田園結下不解之緣,這一點看看詩人名號里的“居士”和詩人們住過的“東坡”、“草堂”就知道了。

作者把安徒生童話《夜鶯》里的一段話作為這本書的前言:“我將在黃昏的時候棲在窗外的樹枝上,為你唱支什麼歌,叫您快樂,也叫您深思。”而我認為,作者的詩歌理想在一首叫做《月亮》的詩里更加暴露無遺:“亘古的詩人在國家和人類中間/尋找自己的道路/在宇宙群星中間/尋找自己的名字和靈魂”。如同在另一首詩里,詩人借屈原之口寫道:“我曾有一個國家/一條焚身成聖的河流”(《瞬間》)。

作品評價

詩人在詩作中充分展現了真、善、美的畫卷,表達了詩人年輕、激情、百折不回的詩的革命者的浪漫情懷。

讀者評價-----王玉珍:在國家和人類中間尋找道路

作者簡介

王文濤,男,漢族

1982年1月(農曆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生

河南濟源人

愛山水,書畫,祖國,美人

自印詩集《安靜》,出版詩集《夜鶯歌》。

有作品發表在《詩刊》、《北京文學》等

現供職於濟源市園林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