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

夜雪

《夜雪》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小詩。全詩短短二十字,無一字一句直接寫及如何下雪,卻句句緊扣詩題,從各個不同側面襯托出夜間下雪的情景,可謂另有雲天之妙。句從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明有雪,而且暗示雪大。次句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雪深,是積雪的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三四句是從聽覺的角度著筆,深夜傳來了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的有增無減。“折竹聲”於深夜時聞,襯託了冬夜的寂靜,也暗示出詩人一夜無眠。這不只是因為“衾枕冷”,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基本信息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訝:驚訝。 衾(qīn)枕:被子和枕頭。

⑵重:大的意思,指雪下的很大。

⑶折竹聲:指大雪壓折竹子的聲響。

白話譯文

實在驚訝今夜的寒冷,被子枕頭竟然冰涼,又見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這是外邊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時聽到厚厚積雪壓斷樹枝的聲音。

創作背景

白居易的《夜雪》作於公元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詩人當時45歲,官職是江州司馬。

當時白居易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作者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孤寂之情愈發濃烈,寫下了這首《夜雪》。

作品信息

【名稱】《夜雪》

夜雪夜雪

【年代】中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五言絕句

【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夜 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問題:(1)從詩歌描寫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樣的心境?

答:感知到作者孤寂淒冷的心境。(2)這首詩是從哪些角度來描寫夜雪的?

答:觸覺,視覺,聽覺

逐句解釋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天氣寒冷,人在睡夢中被凍醒,驚訝地發現蓋在身上的被子已經有些冰冷。疑惑之時,抬眼望去,只見窗戶被映得明亮亮的。開篇先從觸覺(冷)寫起,再轉到視覺(明)。“冷”字,暗點出落雪已多時。一般來講,雪初落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驟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寒意。“訝”字,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正如陶淵明寫雪名句所謂“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這兩句是寫人的所感所見,雖全用側寫,卻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才知道夜間下了一場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時聽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壓折的聲響。這兩句變換角度,從聽覺(聞)寫出。用的是倒裝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構思巧妙,曲折有致。詩人選取“折竹”這一細節,襯托出“重”字。通過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判斷雪很大,而且雪勢有增無已。詩人的感覺確實細緻非常。“折竹聲”與“夜深”而“時聞”,顯示出雪夜的寧靜。

這一結句以有聲襯無聲,使全詩的畫面靜中有動、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現出一個萬籟俱寂、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可與王維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相媲美。

作品鑑賞

這首五絕作於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白居易時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馬。

在大自然眾多的產兒中,雪可謂得天獨厚。她以潔白晶瑩的天賦麗質,裝點關山的神奇本領,贏得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的讚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詠雪篇章中,白居易這首《夜雪》,顯得那么平凡,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是一朵別具風采的小花。

這首詩新穎別致,首要在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捉。然而,樂於創新的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避開人們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寫的手法,全用側面烘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

“已訝衾枕冷”,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裡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裡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減。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詩中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不僅凝重古樸、清新淡雅,而且新穎別致,立意不俗。試想,雪無聲無味,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難以捕捉。然而,樂於創新的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依次從觸覺(冷)、視覺(明)、感覺(知)、聽覺(聞)四個層次敘寫,一波數折,曲盡其貌其勢、其情其狀。這首小詩充分體現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全詩樸實自然,卻韻味十足;詩境平易,而渾成熨貼,無一點安排痕跡,也不假纖巧雕琢,這正是白居易詩歌固有的風格。

作者簡介

夜雪夜雪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谷縣,後遷下邽(今天的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白居易的祖父後來在河南鞏縣當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就舉家搬遷到了新鄭,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於新鄭縣(今河南新鄭)東郭宅,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便發生了戰事。蒲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於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彭城縣令(公元780年),一年後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為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離度過了童年時光。白居易與符離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和符離人劉翕習、張仲遠、張美退、賈握中、賈沅犀並稱“符離五子”,他們同泛陴湖,游流溝寺,登武里山,詩酒盤桓,稱盛會焉。後為躲避中原戰亂轉移到江南。遷居卒於武宗會昌六年。是另一文學家白行簡的兄長。

白居易自幼聰穎,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髮全都白了。至今還有他出生七個月“略識之無”和初到長安“顧況戲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詩不僅在中國有巨大影響,在日本和朝鮮等國也有廣泛影響,他還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

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故號“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最為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等極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較為有名。

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陸游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啟示。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的影響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歡的唐代詩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說中常常可以見到引用他的詩文,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雲人物。

晚年與“詩豪”劉禹錫友善,稱“劉白”。提倡歌詩發揮美刺諷喻作用。其詞極有特色,以風格明麗見長,為後世詞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問劉十九》《買花》《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等。

中文名:白居易別名:白樂天,香山居士,白傅,白文公國籍:中國民族:漢族出生地:中國河南新鄭市(今鄭州新鄭)出生日期:公元772年2月28日逝世日期:公元846年 職業:現實主義詩人主要成就: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
寫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代表作品:《白氏長慶集》,《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葬於: 洛陽 香山祖籍:山西 太原

創作背景

這首五絕作於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時年四十五,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 ,任江州司馬。

詩歌名稱《夜雪》

【作者】孫海江

【體裁】五言絕句

【詩歌原文】

夜雪

寒夜雪花輕,

推門玉滿庭。

孤燈一盞酒,

凝佇到天明。

作者簡介

夜雪夜雪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

相關詞條

《丁都護歌》 《麗人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北征》
《旅夜書懷》 《後宮詞》 《燕歌行》 《別董大》
《別韋參軍》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火山雲歌送別》
《首秋輪台》 《玉門關蓋將軍歌》 《行次西郊作一百韻》 《安定城樓》
《賈生》 《飲湖上初晴後雨》 《雨霖鈴》 《弋陽道中遇大雪》
《爐中煤》 《大堰河》 《輕肥》 《鳥鳴澗》
《送梓州李使君》 《隴西行》 《燕支行》 《夷門歌》

袁中道夜雪

原文

夜雪大作,時欲登舟至沙市,竟為雨雪所阻。然萬竹中雪子敲戛,錚錚有聲,暗窗紅火,任意看數卷書,亦復有少趣。自嘆每有欲往,輒復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魯直所謂無處不可寄一夢也。

作品注釋

沙市:在湖北江陵縣東南十五里長江北岸。

雪子:即霰,南方稱雪子。敲戛(jiá):敲擊。

往:去,前往。

輒:都。

而已:罷了。

作:起

翻譯

夜間下起了大雪。當時原本是打算乘船到沙市的,竟然被大雪所阻擋了。然而聽著雪珠擊打著竹林發出的錚錚聲音,暗暗的窗子與紅紅的燭火,隨意地瀏覽一些書,還是能享受到一些樂趣的。 離時為自己嘆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總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魯直所說“沒有一處不可以寄一夢”。

分析

短文寫夜雪之景,抓住特徵,簡筆勾勒,傳形寫照,筆觸輕靈,極富韻味。

音樂專輯

專輯簡介

夜雪夜雪

《夜雪》是中國歌唱家龔琳娜的個人音樂專輯,2010年中國唱片深圳公司出版。該專輯收錄了同名歌曲《夜雪》,這首歌以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夜雪》為唱詞。

主創人員

琴 :老鑼

笙 :聶雲雷

人聲:龔琳娜

笛子:王華

揚琴:熊俊傑

小提琴:Olga Lakkoni、Petra Wolff

中提琴:Nancy Sullivan

大提琴:Mathis Mayr

專輯曲目

1、 草(CGrasses)

2、 白雲泉(Spring of White Clouds)

3、 夜雪 ( Night Snows)

4 、 花非花(Flowers yet not Flowers)

5、 一缽沙蒿(A Pot of Wormwood)

6、 忐忑(Perturbed)

7 、 庭院深深( In the Depths of the Palace)

8、 悲情慾望(Grief-stricken Desires)

9、 陽光少女(A Young Girl in Sunlight)

10、 靜夜思(Thoughts on a Still Night)

11、 將進酒( Come, Let’s Drink)

12、 希望(Hope)

13、 琉璃光(Gleaming Bright )

歌手簡介

夜雪夜雪

龔琳娜,女高音歌唱家,活躍在當代世界音樂舞台。1999年,龔琳娜以文化部“民歌狀元”稱號從中國音樂學院畢業。2000年榮獲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民族唱法專業組銀獎。代表作有《斑竹淚》、《孔雀飛來》、《走西口》、《忐忑》、《走生命的路》、《夜雪》、《相思染》等。龔琳娜致力於中國新藝術歌曲的探索與創作,是一位具有獨到藝術思想與創新精神的歌唱家,不斷創新發展中國歌曲的演唱是其藝術理想。2010年8月發起“聲音行動”,用她獨特的訓練方法,試圖打破中國民族聲樂“千人一聲”的局面。

張衛健歌曲

夜雪夜雪

曲名:夜雪

歌手:張衛健

專輯:180°+

語種:粵語

發行時間:1994年

製作公司:Warner Music Hong Kong Ltd

發行公司:香港華納唱片

作曲:BILLY CHAN / 作詞:古倩敏

編曲:BILLY CHAN

歌詞:

天空一瓣雪降下睡到枯樹旁找到暫寄的家

堆積心中的冰雪為你悽然沒有說話

憂鬱收於發絮下為了隱藏千里外那雪花

閃出憂傷眼淚吧滴破黯然牽掛

在你窗前仍舊會飄雪在耳邊仍盪起那音樂

在你心仍是我的飄泊和亂世承諾

我的心隨天邊那飛雪共奏當年相戀每一幕

願你知期待你的感覺如夜雪寂寞

空中紛飛雪降下代我訪尋千里外你好嗎

收起憂傷眼淚吧幻覺中熱情對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