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褂

清代服飾名稱。清代以“袍褂”為正裝,即服飾主體由大襟右衽的袍與罩在袍外的外褂兩部分組成。外褂多為石青色,或稱紅青色、天青色,遇喪期、忌辰則為元青色(黑),形制為圓領、對襟、平袖端,男款外褂長度到膝蓋或小腿處,左右兩開裾,女外褂較長,左右及後三開裾。清代皇帝的袞服,即綴有四團龍紋的外褂;官員的補褂,即前後綴有方形補子的外褂,二者一般罩於朝袍與吉服袍外;君臣常服褂沒有彩色織繡紋飾,均為暗花紋,罩於常服袍外。

基本信息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