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抗日九烈士

外交抗日九烈士

外交抗日九烈士,20世紀40年代,日軍將戰火引向太平洋。中國駐菲律賓馬尼拉和北婆羅洲的楊光泩、卓還來、朱少屏、莫介恩、姚竹修、蕭東明、楊慶壽、盧秉樞、王恭瑋等9位外交使節,領導僑社進行抗日宣傳、救國捐獻、抵制日貨等愛國活動,最終在備受酷刑和凌辱後,慘遭殺害。2018年8月24日,入選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信息

概述

南京菊花台公祭九英烈南京菊花台公祭九英烈

外交抗日九烈士,1942年日軍將戰火引向中國、引向太平洋。血雨腥風間,中國駐菲律賓馬尼拉和北婆羅洲的楊光泩、卓還來、朱少屏、莫介恩、姚竹修、蕭東明、楊慶壽、盧秉樞、王恭瑋等九位外交使節,身陷異域絕境,仍堅守國家名譽、民族氣節,在日軍屠刀下拒不屈服,在備受酷刑和凌辱後,於1942年慘遭殺害(註:卓還來烈士於1945年殉難)。直到1947年,九位烈士的遺骸才由專機接回,歸葬南京菊花台。外交官遭集體殺害,世所罕見,這起事件當時曾震驚國際。

烈士英模

一幀幀遺照中,文質彬彬的外交官們目光中透著英氣。他們有的幼秉家學、出國留洋,有的出身顯赫,博學多才。他們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人才,代表國家出使他國,而面對日軍嚴刑拷打,他們保持了尊嚴,舉身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9位烈士中,楊光泩,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犧牲時42歲;莫介恩,畢業於耶魯大學,犧牲時49歲;卓還來,巴黎大學法學博士,犧牲時33歲;朱少屏,與柳亞子等人組織南社,主持環球學會數十年;姚竹修,應考外交部數百人中脫穎而出,人稱“活字典”,犧牲時35歲;王恭瑋,“中國奧運之父”——外交家王正廷的兒子,上海聖約翰大學文學學士,犧牲時22歲。

他們有西方教育背景,精通英文,通曉西方文化,但同時骨子裡又有著中國傳統士大夫的忠義精神,他們可以生,但他們選擇了堅守,直至犧牲。楊光泩當年是中國駐馬尼拉總領事館總領事,主持工作。照片中的他面帶微笑,格子領帶和胸前口袋裡的手絹整整齊齊。1938年10月受命於危難之秋,在菲律賓等地募集捐款,宣傳祖國抗敵形勢。楊光泩與麥克阿瑟將軍相熟,但他謝絕了麥克阿瑟的好意,沒有隨機撤離馬尼拉。

堅守在陷落的東南亞群島,9位外交使節成了當地僑胞的精神支柱。面對日方的脅迫,他們嚴詞拒絕。日方對他們施用了種種酷刑,但沒一人就範。據目擊者回憶,楊光泩等人被害的那天,大義凜然,怒斥日軍暴行。槍響之後,他們倒在土坑裡,日軍士兵又上前以刺刀向各人身上猛捅數刀,才命工人用土掩埋。

歷史背景

淑華和大兒子莫偉雄(左)小兒子莫偉俊(右)淑華和大兒子莫偉雄(左)小兒子莫偉俊(右)

1941年12月,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陷入一片混亂。大街上,商店紛紛關門打烊,行人行色匆匆,神情緊張。城外,一陣陣爆炸聲聲傳來,天上黑煙瀰漫——美軍在撤退前,炸掉了大片汽油庫。

菲律賓的局勢,在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就立即緊張了起來。12月8日,日軍猛烈轟炸呂宋島各主要口岸和美軍在馬尼拉附近的空軍基地;10日,日海軍大小艦艇進襲呂宋各海岸;15日,日軍登入南呂宋黎牙淵,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陷於日軍大包圍。

在中國駐菲律賓總領事館,以總領事楊光泩為首的外交官們面臨著選擇。駐菲美國駐遠東司令麥克阿瑟宣布馬尼拉為不設防城市,這意味著,各國外交官們可以撤離。然而楊光泩等外交官們明知前路兇險,卻毅然宣布:“身為外交官員,應負保僑重責,未奉命令之前,絕不擅離職守。”其他抗敵會、中華商會的大部分責任人也都留守陣地。

1941年12月21日,日軍在林加因灣登入後,兵分兩路從南北對馬尼拉展開鉗形攻勢。24日,麥克阿瑟撤離,他在飛機上為楊光泩等人留了座位,但楊光泩婉言謝絕了。

1942年1月2日,清晨日軍占領了這個城市,楊光泩接到日駐菲副領事木原約他到瑞士領事館會晤的電話。在瑞士領事館,一日本軍官通知他,日本政府不承認重慶政權,所以他“不再具有外交官身份”。日本軍官還要求楊光泩通知華僑領袖集中到一個地方,當即遭到楊光泩的拒絕。他認為根據國際海牙公約,“交戰國不殺敵國外交人員和僑民”,希望日軍遵守公約。

拒絕妥協

1942年1月4日以後,中國總領事館8名外交官陸續被關進了菲律賓大學的美術學院,被押初期,日寇勸降利誘,以利用他們在僑胞中的威望,為其所用。他們先採取懷柔手段,允許外交官們的一伙食由青年會集體代辦,準許親屬好友探視送食物等。但不久獲悉領事館曾銷毀賬冊,並有一貫抗日行為時,即脅迫他們接受三個條件:一,通電重慶政府,勸其對日媾和,並宣布擁護南京汪偽政府;二,在三個月內,為占領當局募集相當於居菲華僑1937-1941年給重慶政府捐款1200萬菲幣的雙倍款項,否則沒收所有華僑財產;三,組織新華僑協會,與占領當局合作。如果這些條件被接受,被拘人員即可獲釋,被封財產可以解封,已動用者可以照價賠付。

日本占領當局限在2日內做出答覆。楊光泩嚴詞拒絕了。日占領當局得知,馬尼拉陷落前,曾有一艘船停靠,上面裝了一船的法幣,但後來這些法幣不見了。日占領當局妄圖弄到這批法幣,以破壞中國金融,削弱中國抗戰能力。他們要楊光泩說出存放法幣的地點,也遭到了拒絕。

遭遇殺害

外交抗日九烈士外交抗日九烈士

1942年3月15日開始,日軍斷絕外交官們的對外一切聯繫,對他們百般凌辱,施以酷刑。不久大宗法幣的下落終於被查清。原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在美國印刷了大宗法幣,在運回國內的途中,因交通阻塞,滯留在馬尼拉海關。楊光泩在日軍攻入馬尼拉前,決定將其全部焚毀,保證祖國經費不被日寇所用。

1942年4月17日下午1點半,日憲兵司令太田惱羞成怒,悍然不顧國際公法,於將楊光泩總領事等8人用軍車秘密押赴華僑義山,加以戕害。

1945年7月1日,卓還來被放回時,仍不肯逃走。他說,“自身為中國駐北婆羅洲領事,為十萬僑胞之寄託”,因此不能離開。僅數日,他又被日軍重新拘捕。7月6日凌晨被害。

1945年6月14日上午,楊光泩總領事暨七館員忠骸被發掘出來。

1946年2月23日,殺害楊光泩等8烈士的元兇大田終於伏法。1946年9月20日,殺害卓還來的日軍警長阿部木內中佐、芥山光谷中尉在新加坡被處以絞刑。

1947年4月1日,卓還來靈位遷入北京八寶山忠烈祠。

1947年7月7日,在馬尼拉中山路,華僑們為楊光泩等八位烈士舉行了公祭儀式之後,將烈士忠骸送上了專機,歸葬祖國。7月8日,8位烈士和卓還來烈士遺骸公祭禮在南京中國殯儀館舉行,蔣介石敬贈花圈。

1947年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九烈士忠骸一同安葬菊花台,萬民同悼。

獲得榮譽

1989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向九烈士的親屬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明書》。事跡被編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指導編輯的《革命烈士傳》第七集。2018年8月24日,入選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