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故居

夏衍故居

夏衍舊居是傑出的革命文藝家,我國進步電影的先驅者夏衍的出生地,其建築風格以粉牆黛瓦,清末民初的民居特點為主,按照夏衍自傳體小說《懶尋舊夢錄》所描述的當時老宅格局,設定了展廳、八詠堂、臥室、蠶房、私塾等,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67平方米。展廳內依照早年奮鬥、左翼文藝、在新聞電影戲劇戰線上、在文化電影事業的領導崗位上、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夏衍電影作品系列這六個部分為主線,以電影膠片為表現形式,展出大量圖片及實物,展現了一位文學巨匠、革命文藝家的成長曆程和光輝一生。 自2000年建成開放以來,夏衍舊居共接待參觀的各界人士、青少年近百萬人,是機關幹部接受黨史教育、廉政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場所,是杭城中國小校的延伸課堂。近年來,夏衍舊居先後被評為“浙江省黨史教育基地”、“杭州市首批黨史教育基地”、“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杭州市青少年學生第二課堂工作先進基地”、“杭州紅色博物館聯盟成員單位”、“江乾區社會科學普及示範點”等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夏衍簡介

夏衍故居 夏衍故居

夏衍(1900.10.30-1995.2.6),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漢族,浙江省餘杭縣(今浙江杭州)彭埠鎮嚴家弄人。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中國著名文學、電影、戲劇作家,文藝評論家、文學藝術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祖籍河南開封,1900年10月30日生於浙江省餘杭縣(今浙江杭州)彭埠鎮嚴家弄,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5歲。

人物簡歷

夏衍1900年10月30日生於浙江省餘杭縣(今浙江杭州)彭埠鎮嚴家弄50號;

1915年入浙江甲種工業學校;

1919年在家鄉參加五四運動,與同學一道發起並創辦了當時浙江第一個進步刊物《雙十》(第2期改為《浙江新潮》);

1920年赴日本留學,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

1924年,他經孫中山先生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擔任國民黨駐日總支部常委兼組織部部長;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工人運動及翻譯工作,譯有高爾基的《母親》等外國名著;

夏衍故居 夏衍故居

1929年,與鄭伯奇等組織上海藝術社,首先提出“普羅列塔利亞戲劇”的口號,開展無產階級戲劇活動;

1930年加入“左聯”,當選為“左聯”執委;

1933年後,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員、電影組組長,為中國進步電影的開拓者、領導者。

公交指南

夏衍故居位於 新塘路嚴家弄口公交站附近,

停靠公交線路有:19路、20路、47路、55(內環)、56(外環)、86路、100路、100(區間)、105(內環)、106(外環)、108路、110路、304路、323路、842路、201(夜間線)、202(夜間線)、212(夜間線)、215(夜間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