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鄧小平故居博物館

四川鄧小平故居博物館

2004年8月13日鄧小平故居陳列館於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開館。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為陳列館題寫了館名。鄧小平故居陳列館位於鄧小平故居旁,是國內唯一一家以紀念鄧小平為專題的博物館。陳列館以“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為主題,全景式地展現了鄧小平和中國共產黨人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

館舍介紹

鄧小平故居博物館鄧小平故居博物館

鄧小平故居博物館坐落在“鄧小平故里”園區內,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的館名遒勁有力、熠熠生輝。它距鄧小平同志故居約500米,占地約10畝,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由1個序廳,3個展廳,1個電影放映廳及相關附屬設施組成,具有極高的藝術品位。 

陳列館由上海現代集團邢同和大師擔綱設計,建築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它以精練簡樸的建築語言,在現代建築設計理念中融入川東民居的建築風格,交融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性變化的深刻內涵。陳列館座西向東,一字排開,三個青瓦坡形屋面,三疊三起,一起比一起高,最後聳立起一座豐碑,蘊寓著鄧小平“三落三起”的傳奇人生和豐功偉績。

館藏文物

鄧小平故居博物館鄧小平故居博物館

陳列館共收集了有關鄧小平同志的408幅圖片、170件文物、200多件檔案文獻資料,通過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生動形象地展現了鄧小平同志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不懈奮鬥的光輝一生。其中,小平同志留法勤工儉學時的工卡、鄧小平50年代使用過的印章、毛澤東評價鄧小平的手稿、小平1979年訪美時美國朋友贈送的牛仔帽、國慶35周年的檢閱車、鄧小平參加國務活動和視察南方時穿過的服裝等許多見證重要歷史時刻的文物多是第一次公開發表和展出。

基本陳列

鄧小平故居博物館鄧小平故居博物館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 運用國際博物館展示的成功理念和現代科技先進展示手段,全方位再現了小平同志光輝的一生。2005年,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展覽榮獲第六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精品評選特別獎。

故居構成

如今,鄧小平舊居里辟有三個圖片展室,七個文物展室。

第一圖片室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革命年代”共十八幅照片。最珍貴的照片有三幅:一幅是鄧小平在法國留學時留影,當時只有十六歲,戴一頂呢帽、西裝革履,英俊瀟灑,成穩而有大志;二幅是鄧小平與叔叔鄧紹聖(革命烈士)在法國時留影;三幅是旅法共青團支部成員留影,這幅照片再現了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一大批旅法青年知識分子獻身革命、追求真理的豪邁英姿。後三部分是“建國以來”、“動亂歲月”、“開創新時期”。主要介紹鄧小平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共商國事,表現鄧小平卓越的工作能力和政治家的遠見卓識。

第二展室分八部分:一部分題為“外事活動”,共三十一幅照片,這些照片真實地反映了鄧小平不但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外交家,他接見了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法國總統密特朗、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在美國會見了美國總統卡特等國外重要領導人和知名人士。

第三展室分四部分:“前言”、“親切關懷”、“鄉音鄉情”、“情系牌坊”。主要介紹黨和國家領導人喬石、王震、鄒家華、張震、李沛瑤等關心廣安發展建設的老照片;“鄉音鄉情”部分因小平同志14歲離開後,沒有再回過家鄉,這裡展存的是鄧小平家人:弟弟鄧墾回到家鄉後與家鄉人民親切交談的情景,還有妹妹鄧先芙、女兒鄧琳、兒子鄧朴方、小女鄧榮回到家鄉時留影。

天氣晴朗時,駐足故居正門遠眺,可看見一座時起時伏,中高兩低的大山,人們稱之為“筆架山”。舊居後院五十米處,有一條小溪,流水潺潺,時而魚兒躍出水面。據說,這條小溪就是鄧小平兒時游泳戲水的地方。

故居說明

鄧小平故居博物館鄧小平故居博物館

① 鄧小平於1904年8月22日出生在故居的右廂房並在這裡度過了青少年時期的14春秋,是國內獨一無二的鄧小平青少年文化遺蹟,小平故里主題文化旅遊的依據,具有重要文史和旅遊價值。

② 小平故居為鄧小平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人所建,正如季富政《小平故居民俗風》一文所說"鄧家三代人三排房猶如時代階梯,一排房一個樣,漸自昭示時代建築文化的發展;又以一個普通人家三合院的形成,以一個家庭住宅變化,不僅在四川民居一段時期以來的衍變上濃縮了這一過程,具有深刻的民俗文化意義。

③ 與鄧小平青少年生活相關的遺蹟很多,故居所在的協興鎮範圍內有鄧家老院子,清水塘,節孝牌坊,神道碑,鄧小平就讀的翰林院私塾,北山國小舊址,舊貌猶村的協興老街、佛手山等;廣安市城區有鄧小平曾經就讀的廣安高等國小堂舊址,廣安國立中學堂舊址,鄧小平離開廣安赴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時的東門碼頭舊址等。特別是協興老街,北山國小舊址,是鄧小平讀書生活紀念地,鄧小平走過的石板路,古街民居特色保存較好,具有較大旅遊價值。

獲獎情況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榮獲第六屆(2003--2004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評選特別獎。

展覽特點

鄧小平故居博物館鄧小平故居博物館

展覽具有六個主要特點:
第一,內容設計豐富翔實、主題鮮明;

第二,形式設計精緻考究、大氣新穎;

第三,以大量珍貴的照片和實物豐富展覽內容;

第四,運用鑄銅石浮雕壁畫、增強展覽氣勢;

第五,採用世界首創的電影放映技術、凸顯人文關懷; 

第六,具有政治優勢突出、媒體聲勢大、社會影響巨大的特點。

珍貴藏品

工卡 

1921年鄧小平留法勤工儉學時,在工廠做工的登記卡。1997年5月,法國總統席哈克訪華時,將它贈送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

“雙貓”圖 1984年,著名畫家陳蓮濤將此《雙貓圖》贈送給鄧小平

“紅旗”牌檢閱車 這輛車是1984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慶典上,鄧小平檢閱部隊時使用的檢閱車之一。[2]

特色活動

三機聯放數字電影 從不同角度展示小平音容風采、思想功績和生活情趣的三部影片《風采篇》、《史詩篇》、《情趣篇》,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成為陳列內容的有益補充。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的又一個亮點是先進的電影廳和精彩的電影短片《您好小平》。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影視廳位於陳列館序廳左側,可容128人同時觀看電影。

景點推薦

鄧小平故居陳列室―――經中共中央批准建設,由上海現代設計集團邢同和大師領銜設計,占地約8畝,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總投資超過1億元。設計創作理念採用傳統與現代手法相結合,體現小平同志參加革命後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其中陳列室的三個斜坡屋面寓意小平同志三落三起不平凡的革命歷程,中間高聳的建築為“豐碑”,表示著小平輝煌的歷史功績及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

翰林院子―――距鄧小平故居1公里,是鄧小平先祖清乾隆年間大理寺正卿鄧時敏的舊宅,建於清代。1909年-1911年,童年的鄧小平在此啟蒙讀私塾,並在此改名為鄧希賢。

德政坊―――是清朝廷為表彰鄧小平先祖鄧時敏功德而賜造。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毀於“文革”期間,2003年5月重建。重建的德政坊根據原牌坊形質設計,高12米、寬10米、四柱三間,五重檐,立整石門柱,氣派大方,巍峨雄壯。

佛手山風景區―――位於廣安區協興鎮果山村,距鄧小平故居3公里。小平同志的祖母戴氏、生母淡氏等鄧家先孺的墓地就坐落在佛手山的半山腰處,為省級重點文物單位。佛手山滿山遍野種植了廣柑、柚子、蜜桃、枇杷等水果,一年四季群花爭艷,瓜果飄香,成了遠近聞名的花果山。

人物生平

鄧小平,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參加抗戰革命

鄧小平鄧小平

四川廣安人。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後轉往蘇聯學習。1926年底動身回國,被派到西北部馮玉祥將軍領導的軍隊中從事政治工作。1927年底至1929年夏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29年底和1930年初,同張雲逸等在廣西領導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據地。1931年到位於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據地,曾擔任軍委總政治部秘書長、紅軍報紙《紅星》報主編和中共江西地方組織的領導工作。1933年由於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曾被當時黨內"左"傾領導者撤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年底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35年1月參加了在貴州省遵義縣城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領導任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後任129師政治委員,同師長劉伯承共同領導創建了晉冀豫等抗日根據地,卓有成效地開展了這些地區的抗日戰爭。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後改稱為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政治委員。1947年同劉伯承一起率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地區,開始了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的全國性戰略進攻。在對解放戰爭具有重大意義的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任總前委書記。他和劉伯承、陳毅等指揮人民解放軍攻克了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並向華東、中南、西南各省進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治委員。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54年改為國務院)副總理。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同年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6年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56年至1963年,曾多次赴莫斯科同蘇共領導人進行談判和鬥爭。

文革期間

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遭到公開批評和譴責。1969年至1973年間下放到江西省的一個工廠從事體力勞動。1973年3月恢復副總理職務。1974年4月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首次向全世界闡述了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周恩來總理病重以後,他主持黨和政府的日常工作,並於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著手對當時極端混亂的局勢進行整頓,並同當時擁有很大權力的江青集團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因此受到迫害,1976年4月又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恢復了原來擔任的黨政軍領導職務。同年8月在十一屆一中全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1978年3月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主席。在同年12月舉行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他對中國共產黨政策的歷史性轉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在他主持和指導下起草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次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改革開放後

從1978年以來,他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決策人,領導全黨制定和實施新的發展時期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方針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四項基本原則。主張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要堅定不移地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出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四項保證:進行機構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打擊經濟領域和其他領域的犯罪活動;整頓黨的組織和作風。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1982年在十二屆一中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1983年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87年10月在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同意他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退出領導崗位。1992年春,他視察南方並發表重要談話。此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根據談話精神作出了"關於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決定"。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大會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改革的步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