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荷生

夏荷生

夏荷生,男,安徽廬江人,軍旅畫家。其作品曾先後在香港地區、日本、韓國等舉辦過個展和聯展。作品先後被海內外多家機構和個人收藏,併入編《中國現代花鳥畫全集》、《中國當代畫家圖典》花鳥卷。出版有《怎樣畫魚》、《李翔、夏荷生中國畫集》、《夏荷生工筆花鳥畫選》等。夏荷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全國青聯委員,中國工筆畫學會副秘書長,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聯絡部主任等眾多職務。

基本信息

評彈流派“夏調”創始人夏荷生

提到夏荷生,評彈界誰人不知哪個不曉。他是上世紀30年代紅的山崩地裂的彈詞前輩。彈詞流派“夏調”唱腔乃彈詞藝人夏荷生所創。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夏擅放單檔,其唱腔脫胎於早期書調,真假嗓並用,與說表銜接緊密,說唱性較強,徐疾、長短、頓歇,服從於語言的表達,自由靈活。夏天賦嗓音高亢嘹亮,以響彈響唱為其特色。由於音域高,上半句都用假嗓,下半句轉用真嗓,轉換自然,對比鮮明。其真嗓力度和音高又與假嗓接近,唱腔更以遒勁挺拔,高亢激越為特點,對聽眾很能起抓神、提神的作用。落調處,底氣充足,餘音不絕。代表住曲目有《換監托三樁》、《周文賓上堂樓》等。張鑒庭、楊振雄、凌文君等早年放單檔時都唱“夏調”。後來,“楊調”、“張調”的形成也受到”夏調”一定影響。
由於演出繁重,經常咳血,每上台演出必先吸食鴉片提神,日久成癮 有一次他彈唱得意唱段《描金鳳 托三樁》正想高翻,來個“海底翻”時嗓子開了花,聽眾給了個鬨堂倒彩。他決心摒棄這種“上海生活方式”回到故鄉浙江嘉善休養。可沒幾年又被書場老闆爭著拉回上海,又日夜趕場子,身體就更壞了。30年代有一位富商極為欣賞他的書藝,夏天請他到廬山避暑,名義是叫他唱長堂會,其實是助他戒除毒癮。說書藝人上廬山,當時乃一大盛事。報紙一登夏荷生知名度更高了,秋後回滬場東都來邀請,唱得太多,精神又搭不夠了,為擠出更多說唱時間,他把鴉片改為了白面,又打了“蓋世維雄”“海洛因”針,一天到晚處於興奮狀態。當他決心戒除毒癮時,肺病已經到了晚期,一病不起。1946年秋,一代“描王”因病逝世,享年48歲,他一身絕技,和高亢挺拔 一波三折的夏調唱腔徒輩和當時彈詞界中,無一人接得上去。他的債務由兄夏康年 范栗田多方籌措,後由光裕社錢錦章,范寄舟倡議蘇浙滬八百道眾義演5天收入全數清償葬費。一代名家後事如此之蕭條!安葬在魏塘西大街護城河旁。 1986年6月23日,上海市曲藝家協會舉行紀念評彈名家夏荷生逝世40周年紀念會,當時健在的評彈名家姚蔭梅、楊振雄、唐耿良、蔣雲仙、吳君玉及他的學生趙飛飛、徐天翔等人均參加。會上播放了夏荷生演唱的《三笑·上堂樓》、《描金鳳·汪宣扮假死人》等錄音,
夏荷生(1899-1946) :彈詞演員。浙江嘉善魏塘鎮人。因其父在嘉善城廂鎮開設夏廳書場,他自幼聆及各家演出,深受薰陶。14歲到上海商務印刷廠當排字工,因工傷回家。夏家的廳堂曾開設書場,使他從小就受到評彈藝術的薰陶。在養病時,隨伯父夏吟濤學說《倭袍》。16歲,拜擅說《描金鳳》的名家錢幼卿為師,學習評彈藝術。秉性聰明,又有一副天賦的好嗓子,從師後虛心求學,不僅得到老師的真傳,還能吸取各家之長,唱腔吸收張步雲的“小陽調”,以及俞調、馬調的特點;表演吸收王斌泉的特長,終於形成自己獨特的表現風格。先後學唱過《三笑》、《描金鳳》、《雙金錠》三部長篇,以鑽研《描》書功力最深。習《描金鳳》時曾經拼檔數年。拆檔後,一度退出光裕社,加入上海潤余社,單檔奏藝於江浙城鄉。20年代初,某次蘇州會書,因說《描金鳳·俊巧戲主》一回一鳴驚人,聲譽日增,與王斌泉、陳瑞麟合稱“碼頭三巨頭”。1924年到上海,在大世界遊樂場演出年余。1925年,初次到上海老城隍廟東方書場演出,說唱時大小嗓運用自如,高亢處有穿雲裂帛之勢,細微處卻又如泣如訴,令人迴腸盪氣,贏得“金嗓子”的美稱,書場連日爆滿。各大書場、電台、堂會競相邀請,一時名聲大振。
1929年,參加蘇州評彈書會,說《描金鳳》中“汪宣上吊”一回,由於說表層次分明,嗓音高低相濟,遣詞用語得當,唱腔蒼勁纏綿而又飄逸,震懾了全場聽眾,並一再要求說下去。從此“夏調”蜚聲蘇州和整個評彈界,被譽為江南“描王”。先後入上海潤余社和蘇州光裕社。紅遍江、浙、滬地區,成為評彈界一顆巨星。
數年後至滬復檔,演出於邑廟得意樓書場,因其說噱彈唱演俱佳,聽眾蜂擁而至,據當時報紙記載,謂場內人滿為患,樓面欲坍。自此,風靡書壇歷久不衰。30年代末,被上海聽眾評為“四大名家”之一。說功火爆,精氣神尤為充沛,邊說邊演。所起生旦淨醜諸角,均能抓住特徵,模擬角色之音容笑貌,惟妙惟肖。角色轉換靈活、深入。運用一頂瓜皮小帽,推前挪後,可現出多種角色。嗓音鏗鏘高亢,挺拔清亮,響彈響唱,真假嗓結合,節奏感特強,且頓挫顯著,高低強弱聲對比極為鮮明,富有表現力,世稱“夏調”。其書德高尚,與同行相互學習,對場方從不失約,對聽眾從不少說一分鐘,為虧損書場說書解難,為遇難朋友慷慨解囊,識者稱道。為人重義,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姚蔭梅張鑒庭張鴻聲徐綠霞等,在走紅書壇前後,均曾得其幫助指點。治藝嚴謹,常囑後輩:“上了台就要拼,有病也不讓聽眾覺察。”始終身體力行,因積勞成疾,壯年病故。灌有《描金鳳·托三樁》、《描金鳳·汪宣扮死》、《三笑·周美人上堂樓》等唱片。有徒徐天翔等。
 1986年6月23日至24日,上海市曲藝家協會舉行紀念彈詞名家夏荷生逝世40周年紀念會。會上播放其演唱的錄音片斷,總結其藝術成就。

2.畫家

夏荷生,安徽廬江人,先後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系和中央美術學院郭怡孮花鳥畫創作高研班。1987年後在武警上海總隊一支隊工作,1988年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系進修作品《清暑》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都市橄欖綠》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等。其主要藝術活動:作品先後參加第七、八、九、十屆美展,全國第三、五屆花鳥畫作品展,第八、九、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2001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新時代全國美術作品展,第五、六屆全國工筆畫畫展,並多次獲獎。中央電視台曾作專題介紹“橄欖新枝——記軍旅畫家夏荷生”。其作品曾先後在香港地區、日本、韓國等舉辦過個展和聯展。作品先後被海內外多家機構和個人收藏,併入編《中國現代花鳥畫全集》、《中國當代畫家圖典》花鳥卷。出版有《怎樣畫魚》、《李翔、夏荷生中國畫集》、《夏荷生工筆花鳥畫選》等。夏荷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全國青聯委員,中國工筆畫學會副秘書長,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聯絡部主任等眾多職務。

石韻悠遠 意蘊深邃——記著名畫家夏荷生

任何藝術品,都是由特定時空制約和主體人的精神意識觀照於表現客體對象的結果。藝術品畢竟是時代的作品,特定主體的作品,儘管它體現著歷史階段的傳承關係和空間的交合關係,但一定時代的創作者不可能回到過去的時空中去,所以,每個藝術家的作品都以其對前人的理解、把握的深度和認識、接納的成份以及自我主觀審追求等,在特定時間內對與他人體悟之區別,導致作品風格各不相同的品質。因而,藝術只能是以個人的風格為其藝術價值的定位,這是藝術作品衡定的基本原則之一。縱觀下荷風的作品,其風格表現為“精細工整、疏朗清俊、落墨為格、雜彩副之”,反映了作者蓄納的民間文化與地域文化情結,傳統筆墨與現實情感,主體審美與表現對象觀照等特定審美意誤解及其表現的內容、形式等綜合因素的涵和外延。
形質兼備,靈韻飛揚
民族的文化本體性使東西文化藝術成為根本不同的世隨機應變分野,西方藝術家是站在大自然的對面去發現它的精神的、具體的“真”和“美”,而中國的藝術家而是在以主體人與大自然的融合中,用心靈、情感熨貼宇宙的生命節奏,在情景交融中體悟“真”和“美”。這一世隨機應變特徵來源於中國民族傳統哲學思維方式所表現的“天人合一”觀。孟子關於“浩然之氣” “充塞於天地之間”,君子可以“上下與天地同流”;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周易》的“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這些先秦哲人由政治哲學觀念衍生出的美學觀念,以“山水比德”關注原始人的人格神的崇拜,發現了自然美與人格力量及其精神的映照。作為生產對象的大自然,不僅是山川大地,而且有在其上的變幻無端的風雲雨雪,生生不己的草本花卉,生機勃勃的鳥獸魚蟲,當人們感受到它們的活力和美麗,從而也就為這些客觀對象創造出從生產到主體的審美。夏荷生作品所體現的“情境交融”境界,說明了他是以民族文化的情結審視花木鳥蟲的視角,本體性的真與自然美的質,以他特有的個性人格精神去表現,由作品證實了審美主體的實現。
在夏荷生的畫作中,可以看出他一方面繼承著精勾細染的傳統技法,另一方面,在物象造型、結構畫面以及畫境營造上都凝結著現代人的意識和感情;進而對工筆畫形式語言的完善與醇化中,逐步實現精神主題的表達,在其工筆畫創作中流露出工筆畫的寫意性,如他的石韻系列中的《石魂》就不拘泥於自然物象摹擬、再現,而是追求了主觀的意會和意境的創造,畫面中的人物形象和意志個個呈現出磐石般的堅韌挺拔、巍然屹立。這是作者對生活、物象的細膩感悟,也是其形象思維、審美情趣和藝術加工能力的高度概括。
萬象歸一,道從心生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傳.繫辭》)。如上所說,夏荷生花鳥風格為工和,相對而言,工筆的“表意”與寫意的表“意”的難度更大。儘管二者都有作者主體觀念的注入,但工筆的“具寫”相較與寫意的抽象概括難度更大些,這也是一些工筆花鳥由具象限制,致使作品呈做作媚俗,刻板遲滯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夏荷生的作品,風格雖為寫實,以實出意,其筆跡輕利,精細巧整,色彩鮮澤,宛有生意,表現的品質為“莆而上”之“道”而非為“器”道,已經超越了具體物象的層面而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哲學思考層面。
首先表現在從立意的抽象概括上,藝術,終歸是文化思想觀念的反映,而文化是一個十分寬泛,且又十分模糊的概念,其包容性元素十分複雜,上至風谷禮儀,下至工具、財、物,都包容在這個範疇之中。而我們所說的文化是指存在於意識之間的一個特殊層次,相對於物質在而言,文化屬於社會意識的性質,而這種社會意識作為文化層面,似乎又是屬於社會存在方面的東西,並且,它是決定具體觀點,影響個人意志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存在,而滲透到人們的心理習慣和思維方式之中,積澱成文化屬性的心理結構,這就明確了,對文化的認識是抽象的結果,而作為反映、表現、文化的藝術形式與其相應也必然是抽象的性質,因而“抽象”的方法只能是“概括”。從夏荷生的作品看,他對抽象性的概括文法把握是嫻熟的。對所存在特定時空中的表現對象或取一側面、斷面、或聚焦於一個視角,以特定的表現觀點和審美取向貫注之。
其次表現為用筆上的工寫並蓄。中國畫要求“形神兼備”,“以形寫神”,不僅要求表現物象的形似,還要求從形象中表現人格性的精神氣質、性格感情。夏荷生作品形象兼備的特徵十分明顯,在於他在觀念上把握“形”“神”關係的深刻理解和創作中筆墨、色彩和程式上的變化。在筆墨表現的形質上,透視了他的追求和表現的功力深厚,比較多的作品表現為“枯筆取氣,濕筆取韻”;頌注於筆墨形式美的趣味取向是枯而能潤,剛柔相濟,有質有韻。運筆方法較多地表現為藏而不露,橫行無往不復,豎行無垂不縮,一波三折,用力勻中有彈,起訖分明,筆筆送到,沉著不浮,轉折處圓而有力,筆鋒回顧含蓄,不急不徐,“如屋漏痕”,中鋒沉著帶出的平實質感十分明顯,而側鋒轉換又顯出灼灼生氣,在表現方式上,一方面體現了“質筆”與“意筆”的交合併用,以質筆求形實使質地穩實,以意筆求靈變,使情趣生動;在經營上主多用工筆,賓多以意筆,構成了虛實、疏密、藏露、呼應等各種變化。在他的作品《山水》系列中,均為以工帶寫的筆法,從而使走線、施墨、賦彩工而不刻,實而不滯,巧而不媚,虛而不散。
夏荷生的作品,在不斷超越工筆畫“工整、工細、工麗”之工的同時,也實現這他自身的超越。他用隨意的勾線與疏略的著色,把主觀和客觀,形與勢、情與禮等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獨特的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並且具有藝術感染力的畫作,充分傳達出法度以外的意向、境界和意趣,構成了藝術作品的生命之魂。
立意高遠,氣靜神凝
審美文化作為一個民族“情感方式”的表現,必然受制於該民族的特定時代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維方式”等諸多因素的滲透和影響,一般地說,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是作為人的生存基本要求的人本文主義體現,而信仰方式、思維方式則是人的精神情感寄託的人文主義體現。但二者不是也不可能截然分開,而是相互依存,互為作用地貫徹於人類社會生活之中,推動歷史文明向前發展。如果說生產生活方式關係著人們的衣食住行,那么信仰方式、思維方式則關乎至人們自然的不同取向將個體生命的有限價值升華和擴展開去,而且整體影響到群族對社會美、自然美的認識和理解。
審視和體味夏荷生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雖然繪畫技巧高超絕妙,但審美取向是集中的,無論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顯示出中華文明的悠長內蘊和深厚根基,從中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中華文明的精神肌理和獨特氣質,總體來說就是渾厚幽遠,沖淡平和,靜謐柔婉,意蘊綿邈。
在夏荷生的作品中氤氳著一種獨特的靜氣,這種靜氣不僅僅是繪畫風格,更是畫家心境氣質的體現,是民族文化特質在其精神深處的歷史積澱。靜氣的修煉本是一個長期省思與積澱的過程,除了勤奮的苦練,還要有對於畫面背後文化境界的思考和參悟,要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道家、禪宗思想有比較深入透徹的理解與鑽研。在古人的畫論里,對於“靜”的闡釋不勝枚舉,如古人總結出的未動筆前要“興高意遠”、已動筆後要“氣靜神凝”的從畫之道,以及“澄懷味象,靜觀萬物”的觀察體驗方式。夏荷生的作品得其“靜”而追現其“動”,在清冷幽散的氛圍里把握到了一種躍動的生機,也呈現出一種典雅凝重的永恆感。

闡析夏荷生先生繪畫作品的格物畫境

華石玲瓏佛缽花 荷生追月三萬里
——闡析夏荷生先生繪畫作品的格物畫境
文/李坤禧
在京幾許,常在京城各類大展上神思遨遊一番,期間,我有幸大快朵頤地賞讀了當代著名畫家夏荷生先生的多幅參展、獲獎佳作。視於畫面之際,心扉洞開、妙音潺潺、精氣盈足、星月之行、以觀滄海,與我與我心與我俗眼與我聞道之途,某個光影閃爍的時刻,我是止於腳步、輕聲吟出:是一河划過心舟的那處神聖!
近些日子,我載與一河一岸一陋室一燈之畔,素心捧讀夏荷生先生2010作品選,不禁為先生的諸多作品而感而思而雅而琢而神而韻而深而邃而空而靈。抖筆無墨,仰止千古,焚香佩芝蘭,操琴歌詠之。
1、作品《鑄石》;集中配圖格物詩:奇才列石盡玲瓏 銳比精兵十萬雄
我曰:畫面宏大、透著歷史的厚重感。畫圖右角一名士兵持槍而立,表情樸素威嚴,一古典西北建築的門楣左方豁然高懸著:中國蘇維埃政府。畫作的左前方一座巍然昂揚的巨石聳立,石疊加而置,一層焊接著一層,錯落有致中屹於一方蒼茫的天空下,分外雄奇、磅礴。飛躍歷史的隧道,可試想那扇門後的一代偉人們,在一盞明燈下夜以繼日地工作著,指點江山、運籌帷幄……在那個歷史的空間,一定有一位偉人在某個時候低聲吟過曹操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2、作品《此處還有人要救援》;集中配圖格物詩:天佑中華吾再祈 眾志成城斗天災
我曰:汶川地震中在北川發生的寫實畫面。生命在倒塌的校舍下發出無聲的吶喊!一座瑞祥的神像還在坍塌的房牆下沉穩而立。無需更多的筆墨,於無聲中獻給堅強而強大的中國:加油,同胞!加油,中國!勇敢面對,挺起中國人的脊樑!
3、作品《雨淋深處》
我曰:筆墨蒼潤,蔚然氣象。泉流擊石,溝壑縱橫。樹石深茂,花葉軒逸。西南原像,雨覓森越。自然者王,筆墨弦怡!
4、作品《屹立》;集中配圖格物詩:石人守望在峰頭 歷盡風霜幾千秋
我曰:作品《屹立》在手法上採用虛實相間、動靜相宜的格局,在技法上畫家融石之精韻與沉雄的內斂之力,著以犀利嚴謹工寫兼備的筆法,將抗戰時期將士們英勇無畏的精神刻化得極其精妙,大氣磅礴,讓觀者在畫作前陡然生出民族之魂的勇者力量。可見作者對生活、物象的細膩感悟,也是其形象思維、審美情趣和藝術加工能力的高度概括。
5、作品《守望家園》;集中配圖格物詩:詩尋片石依依晚 帆掛孤雲杳杳輕
我曰:此幅在第二屆中國工筆畫大展獲得二等獎的作品,前方為一方屹立海邊的擎天巨石,似一尊喻人的賢者,亦或是一位立於時代浪潮的先鋒,以莊重的姿態仰望著碧海藍天。那涌動的浪濤、飛動的魚群,隱約的海平線,無不將動與靜、無聲與有聲、歷史與時代的諸多元素融合在畫面中。豁然頓悟:境由心生,情與至理。時近空遠,體統宇內。
6、作品《盆景家園》;畫集中格物詩: 素沙見底空無色 青石潛流暗有聲
我曰:2009年中央1號檔案再次鎖定“三農”,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11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檔案,也是首次連續6年發布關於“三農”工作的一號檔案。在積極開拓農村市場,提升農民消費水平方面,中央一號檔案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其中“家電下鄉”一項給廣大農民帶來了最直接經濟補貼,最迅速的利益回饋。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邊疆之地等各地村村鎮,很多村民在第一時間受到了國家惠民政策帶來的實惠。
詠七絕一首《守望家園》:迎春花開草青青,排陽送暖啟東風。風華芬芳植兩岸,家園群英守崢嶸。
7、《高風亮節》;集中配圖格物詩:竹葉青青不肯黃 枝條楚楚耐嚴霜
我曰:想起一句禪語: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畫家獨具匠心地將一片生機盎然的枝葉,穿插在一座巍然聳立的壽山石中,並取石的靈動與雅致,石的形態與軒邃,很好地迴旋在時空的“虹”影中,讓畫面在寧靜中彰顯出生命的活力、從容與淡定,再賞其俊朗勁挺上款題詩:人生貴有胸中竹,經得艱難考驗時……可以窺見畫家夏荷生內心至誠至真的精神向度。想著心中的那句禪語就很容易找到與畫作相契的禪機了,畫如其人,字如其人,全在“修”字!
8、山水作品《青韻藍》;集中配圖格物詩:青石出自藍田山 兼車運載來長安
我曰:那山那水那草那木,還是多年前見的樣子。那山那水那人那居,在言語間,透露著煙雨的風情,沁著歲月的芳華。
9、山水《滇南六月》;集中配圖格物詩:長枝萌紫葉 清源泛綠苔
紀實小記:滇南的六月,景色丰韻。空氣清新,山美,水美,人美,這美是滋長在心中的。
滇南的一方山水,在雨後,滿色度的意念全在一草一木一溝一壑里。沿山路向上,路旁滿是綠意與花火。偶爾也可見幾間飄逸在山樹蔥蘢處的農家,白牆黑瓦,著實令人止不住想要停留在山野山風的懷抱里。夏荷生先生說:“三年前我隨部隊走進了基層來此採風,走訪大山深處的各個營寨半月有餘,其間我感受到了那份濃濃的戰友情,也確實在這如畫的鄉村,將自己的純真回歸到我曾走過的邊疆哨所,融入在這自然本色中……
每當我想起這裡,想起那些如我一起堅守的戰友,就有一份思緒讓我著墨的筆寫出這方小天地,儘管人生的道路一直在不斷向前,但是,我心中還時常涌動著滇南的那山那水那營那兵。”
10、石韻系列;集中配圖格物詩:
一、華軒藹藹他年到 綿竹亭亭出縣高
二、屋前太古玄都壇 青石漠漠常風寒
三、一竹一蘭一石 有節有香有骨
四、階前老老蒼蒼竹 卻喜長年衍萬竿
五、雨余青石靄 歲晚綠苔幽
六、青石溪邊踏葉行 數片雲隨兩眉雪
七、齋居栽竹北窗邊 素壁新開映碧鮮
八、震澤生奇石 沉潛得地靈
九、青石一兩片 白蓮三四枝
我曰1:在夏荷生的《石韻》系列畫作中,可以看出他一方面繼承了精勾細染的傳統技法,另一方面,在物象造型、結構畫面以及畫境營造上又凝結著現代人的意識和感情;進而在工筆畫形式語言的完善與醇化中,逐步實現精神主題的表達。作品中氤氳著一種獨特的靜氣,這種靜氣不僅僅是繪畫風格,更是畫家心境氣質的體現,是民族文化特質在其精神深處的歷史積澱。靜氣的修煉本是一個長期省思與積澱的過程,除了勤奮、苦練,還要有對於畫面背後文化境界的思考和參悟,要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道家、禪宗思想有比較深入透徹的理解與鑽研。作品得其“靜”而追其“動”,在清冽靜幽的氛圍里把握到一種躍動的生機,呈現出一種典雅凝重的永恆感。這是夏荷生先生對生活、物象的細膩感悟,也是其形象思維、審美情趣和藝術加工能力的高度概括。
我曰2:畫圖中的幾枝玉蘭,幾枚竹葉,蔓香飄飄,低眉輕聞在彩雲之上,花與石,花與葉,若鬢髮藏著半香的眼,誰還問花是誰,問葉是誰?香一朵,清新過一朵。若問花隱新雨後,飛葉一動歸與誰?一石一徑一境,一境一地一情。真所謂不言也是大美!
我曰3:那畫分明是那朵硯邊的紅蓮,持素心而來。梵音如熾,音韻裊裊,輕輕一拈,猶若一輪皎潔的明月穿過三萬雲海。
掩卷之際,我不禁想起那些歲月里的泥土,那些泥土裡盛開的水墨,那水墨中綻放的清香與鮮活……在此,就以“華石玲瓏佛缽花,荷生追月三萬里”,作為我闡析夏荷生先生繪畫作品的格物畫境吧!是為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