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銅鼓舞

壯族銅鼓舞

壯族銅鼓舞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壯族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生產活動過程的再現,春耕、夏種、秋收、冬藏,明白如話地用身段、手勢表現出來,給人以鼓舞,以嚮往,充滿生機。

傳說

據云南馬關縣壯族民間傳說,遠古時代洪水泛濫,群妖作怪,搞得民不聊生,後來有一種兩側生翼,能轉會飛的銅鼓,將妖怪一一擊斃,老百姓才得安寧。從此以後人們就將銅鼓視為鎮妖的聖物,漸漸操起銅鼓跳舞,以感謝銅鼓的救世之恩。由於銅鼓長期帶著濃厚的神秘色彩,銅鼓舞也就被賦予預卜吉凶,祈禱幸福的寓意。久而久之,銅鼓舞就被廣泛用於婚喪節慶及自娛的場合,你學我傳,世代不衰。

自娛性

壯族銅鼓舞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自娛性的,是集體舞蹈,比較原始素樸粗獷,一種是表演性的,接近於舞台藝術,有一定的表演程式。

舞蹈內容

自娛性的壯族銅鼓舞流行於紅水河畔,主要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鳳山,巴馬一帶的壯族村寨。每當新春佳節,人們就將寨里的銅鼓集中到比較平曠的場地上,按銅鼓的大小次序,排列出一定的“音階”。由一個熟知銅鼓音階和聲律的老鼓手敲著鑼指揮,鼓手們一人一鼓,按照統一的指揮,敲出各自的鼓點,與其他的銅鼓配合,形成特有的節奏和鏇律。跳舞者穿著節日盛裝,應聲起舞。舞蹈的內容一般有“開場”、“春耕”、“夏種”、“秋收”、“冬藏”、“迎春”六個部分。鼓手們聽從指揮,按一定的節拍掌握鼓點的疏密緩急,輕重高低,以表達四季農事緊張繁忙的情調。跳舞者隨著鼓聲表演各種優美感人的動作,再現各種農事情景。鼓聲傳聞十數里之外,其他村寨的人聽到鼓聲,也集合男女老少抬著銅鼓來助興,有的村寨還展開比賽。賽銅鼓從正月初一開始,至十五結束。結束那天晚上進入高潮,燈火通明,全鼓齊鳴,萬人空巷,舞場上人聲鼎沸,極為壯觀。

雲南馬關的壯族銅鼓舞也帶有自娛性質。銅鼓被懸掛在舞場的後部,由鼓手一人按節奏所需敲擊鼓面,另一人執木盆在鼓足後面接音。舞者隨著鼓點圈地起舞,或男女混合群舞,或男單女單各舞。無論男女,舞者手中均持一色巾,自由甩動,往返穿行。喪事只舞不歌,節慶則載歌載舞。

基本步法

馬關壯族銅鼓舞的基本步法有一跺一踢的“活躍步”,一腳踏地,一腳跟隨,雙手叉腰的“踮步”和“走路步”等。手的動作主要有搭肩巾,上甩巾,腹前橫擺交叉巾,叉腰等。就整體而言,舞者手部動作較豐富,故又有“手巾舞”之稱。這種舞蹈,在表演氣勢上,明顯的脫胎於壯族古代“三月三”對歌的傳統習俗,具有活躍、諧趣及生活氣息濃厚的特點。

表演性

表演性壯族銅鼓舞原是祭神的舞蹈。它的表演對象是神,是跳給神看的。用各種舞蹈動作滿足神的欲望,以祈求神的護祜。神是人的化身,只有人認為美的,才能博得神的歡心。所以表演給神看的舞蹈,同時也就是給人欣賞的舞蹈。

特點

表演性的壯族銅鼓舞,舞隊一般由七人以上組成,其中四人敲銅鼓,一人打皮鼓,一人舞竹篩或雨帽,一人舞竹筒,其他的人按舞蹈安排的情節,分別撈不同的道具於中途出場。   銅鼓二面或四面成套,如只有二面銅鼓的,就是一公一母,各由二人共敲一鼓。四面銅鼓一組的,則為二公二母。四人每人各敲一鼓。

敲法

敲奏銅鼓的方法多種多樣,鼓聲鏗鏘而有節拍。皮鼓一面,擺在銅鼓中間。當銅鼓敲響,並進入節拍之後,皮鼓手從人群中躍出,雙手執兩根鼓槌,圍著皮鼓敲打。他是這個舞蹈中的中心人物,必須按照銅鼓奏出的節拍,一邊打,一邊做出各種舞蹈動作。他打皮鼓的動作有正面打,側身打,抬腿打,翻身打,轉身打,有時打鼓心,有時打鼓邊,有時兩根鼓槌互相擊打。動作變幻快速而有力,有的高難動作只有少數鼓手才能熟練掌握。

舞法

在皮鼓手舞蹈的時候,手拿竹篩或雨帽的舞者和手拿竹筒的舞者同時入場,跟著鼓點起舞。持竹篩或雨帽的舞者,忽兒給皮鼓手煽風,忽兒表演播種、插秧等動作,忽兒將竹篩或雨帽伸到皮鼓面上和皮鼓手頭上,有的甚至表演男女交媾的手勢,動作詼諧風趣。拿竹筒的舞者,左肩扛著竹筒,右手執木棒不停敲擊,忽兒蹲下,忽兒躍起,表演追趕鳥獸、保衛農作物的動作。接著,擊鼓者、執竹篩者、扛竹筒者,一起圓場起舞,鼓聲越敲越急,氣氛越演越熱烈,舞到高潮,又有幾個盛裝的婦女執篩出場,他們的篩上分別貼著稻穗、玉米、豬、牛、魚等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這時,銅鼓聲越打越快,起舞的人越舞越狂,整個場面使人極度興奮,進入如醉如痴的境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