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疽潰瘍

病因病理

糖尿病患者因神經病變,血循環障礙,細菌感染等多種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膚深潰瘍,肢體壞疽等病變,統稱為糖尿病足,壞疽和潰瘍是糖尿病的一種慢性併發症。由於此病多發生在四肢手足末端,因此又稱為肢端壞疽,它的病變基礎是神經和血管病變,而感染則是加重其病變。周圍神經病變所致保護性感覺的消失是導致足部潰瘍的重要和常見原因在年輕的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為神經病變;在老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和神經因素同等重要。

導致壞疽和潰瘍的原因:

1,周圍感覺-運動神經病變

2,自主神經病變

3,阻塞性動脈血管病變

4,關節和肌腱硬化,導致足底壓力增加

5,水腫

6,容易發生感染

7,行走姿勢改變

8,大泡生成性糖尿病皮膚病變

9,糖尿病性皮膚病變

10,脂肪樣變性細胞漸進性壞死

11,脈管炎

12,靜脈炎

13,靜脈曲張

症狀危害

血管因素:

怕冷、發涼、麻木皮膚營養不良、間歇性跛行、自發性水皰、皸裂、肢體壞疽、足背動脈搏動減弱。

神經病變:

肢端感覺異常、皮膚瘙癢、皮膚營養障礙乾燥無汗,溫痛覺遲鈍消失、頑固性潰瘍、反射遲鈍或消失。

肢端肌肉營養不良,易出現韌帶損傷:弓型足、槌型足、夏科關節。

局部感染:蜂窩織炎,多發性膿腫,骨髓炎,毒血症,敗血症。

肢端皮膚乾裂,水泡、血泡、糜爛、潰瘍、壞疽和壞死。

診斷治療

糖尿病足潰瘍和壞疽的原因主要是在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的基礎上合併感染,根據病因,可將糖尿病足潰瘍和壞疽分為神經性、缺血性和混合性;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級。常用的分級方法為Wagner分級法。

糖尿病足的Wagner分級法

0級有發生足潰瘍危險因素的足,目前無潰瘍

1級表面潰瘍,臨床上無感染

2級較深的潰瘍,常合併軟組織炎,無膿腫或骨的感染

3級深度感染,伴有骨組織病變或膿腫

4級局限性壞疽(趾、足跟或前足背)

5級全足壞疽

治療方法

1,局部處理:

採用“一消、二減、三清除”的方法。首先消炎,使局部的紅腫消退、局限;之後在局部搏動處,張力最大處,低位處切開減壓、減張;三清除隔膜,充分引流膿液。

2,延期切除和縫合:

於感染完全控制,肉芽組織紅潤後進行,包括傷口的再次清創和進一步骨切除,然後閉合傷口。在清創的基礎上,局部濕敷硫酸阿托品促進肉芽組織生長、紅潤、豐滿。為上皮組織生長和植皮創造良好基礎。

3,控制血糖:

壞疽和重度感染要接受胰島素治療。注意急性感染期胰島素用量大,感染控制後胰島素要逐漸減量,避免低血糖發生。

4,營養神經:

改善周圍神經功能的藥物如彌可保促進神經細胞核酸及蛋白質合成促進軸索再生髓鞘形成。

5,支持療法及對症治療:

①、消酮,糾酸,糾正電解質紊亂,治療感染和心衰。

②、糖尿病肢端壞疽患者,由於壞疽導致組織壞死,40%患者出現低蛋白血症、貧血、適量補充血漿人血白蛋白,紅細胞等,支持療法改善患者全身狀況,為壞疽的治療奠定基礎。

③、足部護理:用溫水洗腳,保持足部皮膚乾爽和滋潤、穿著合適的鞋襪、正確地修剪腳趾方法、及時發現腳部的任何感染跡象。

6,局部創面處理:常規用碘氟消毒局部瘡口及周圍皮膚,若分泌物較多用3%雙氧水沖洗,用生理鹽水清潔創面,然後可在局部套用一定的藥物,在潰瘍面上放置引流物,紗布覆蓋、固定,每日換藥一次。

7,PRP治療

壞疽和潰瘍的根本病因是由於微循環障礙導致血管病變所造成,PRP對壞疽和潰瘍的治療效果:促進血管形成與再生,修復皮下血液循環,神經細胞修復,促進創傷癒合。

PRP是指富含血小板因子的血漿,是利用自身的血液,通過技術手段提取出富含高濃度血小板和各種自身生長因子的血漿。這些因子對促進創傷的癒合和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及組織的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PRP在臨床中套用較為廣泛,如:動脈硬化、壞疽和潰瘍、間歇性跛行、結節性紅斑、靜脈曲張、靜脈炎、老爛腿、糖足、肢體腫脹疼痛、下肢靜脈血栓等周圍血管病變等;另外在創面、骨科中套用也很常見,且療效看得見。

首先PRP完全來源於自體血,不會出現排異反應,也沒有血液傳染病的風險;第二,治療過程簡單,一般病人住院幾天即可完成治療;第三,套用廣泛,對於常見的骨關節炎,骨折及創面不癒合等均有明顯效果;第四,花費低,例如單次膝關節治療費用還不到關節置換手術費用的十分之一;最後,臨床效果肯定,許多與PRP相關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已發表在國內外雜誌,國內2018年已出《關節腔注射富血小板血漿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實踐指南》。

治療方法

1,局部處理:

採用“一消、二減、三清除”的方法。首先消炎,使局部的紅腫消退、局限;之後在局部搏動處,張力最大處,低位處切開減壓、減張;三清除隔膜,充分引流膿液。

2,延期切除和縫合:

於感染完全控制,肉芽組織紅潤後進行,包括傷口的再次清創和進一步骨切除,然後閉合傷口。在清創的基礎上,局部濕敷硫酸阿托品促進肉芽組織生長、紅潤、豐滿。為上皮組織生長和植皮創造良好基礎。

3,控制血糖:

壞疽和重度感染要接受胰島素治療。注意急性感染期胰島素用量大,感染控制後胰島素要逐漸減量,避免低血糖發生。

4,營養神經:

改善周圍神經功能的藥物如彌可保促進神經細胞核酸及蛋白質合成促進軸索再生髓鞘形成。

5,支持療法及對症治療:

①、消酮,糾酸,糾正電解質紊亂,治療感染和心衰。

②、糖尿病肢端壞疽患者,由於壞疽導致組織壞死,40%患者出現低蛋白血症、貧血、適量補充血漿人血白蛋白,紅細胞等,支持療法改善患者全身狀況,為壞疽的治療奠定基礎。

③、足部護理:用溫水洗腳,保持足部皮膚乾爽和滋潤、穿著合適的鞋襪、正確地修剪腳趾方法、及時發現腳部的任何感染跡象。

6,局部創面處理:常規用碘氟消毒局部瘡口及周圍皮膚,若分泌物較多用3%雙氧水沖洗,用生理鹽水清潔創面,然後可在局部套用一定的藥物,在潰瘍面上放置引流物,紗布覆蓋、固定,每日換藥一次。

日常護理

出現足部潰瘍或壞疽,預示您下肢缺血已經相當嚴重。如果處理不當,感染進一步加重將有導致截肢的可能性,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此時應當採取更積極的護理措施,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預防和控制感染任何潰瘍和壞疽都有潛在的感染問題,感染創面不易癒合,故首先要預防和控制感染。

潰瘍的創面應每日用生理鹽水沖洗,或3%硼酸或0。02%呋喃西林溶液濕敷,分泌物減少後改用生理鹽水紗布換藥,直至創面肉芽新鮮為止。濕敷法是利用細孔紗布蘸所需藥液,以不滴藥液為度。敷料厚度以能吸收滲出液且不濕透表層敷料為度,表層敷料應超出傷口邊緣3-5cm,以防細菌污染傷口,並根據創面情況定時更換。

乾性壞疽只用絡合碘或酒精消毒,而後用無菌乾敷料保護,以防繼續感染。對全身抵抗力差者,可遵醫囑給予廣譜抗生素,以防繼發感染或控制全身性感染。2。清除壞死組織,加速創口癒合壞死組織不利於創口癒合,且易繼發感染,故應在改善了下肢血運後及時清除潰瘍面的壞死組織。

創面徹底清除後,可根據創面的性質,選用適當的藥物和敷料封閉創口。封閉創口內富含蛋白、生長因子及酶類生物活性物質,有利於組織的修復。創面較深者,宜選用藥物浸濕的紗布鬆軟填塞,充分引流,使肉芽組織逐漸從創口底部生長,填充。創面滲出物過多者,可選用各種具有吸水性的敷料。

敷料更換不宜過勤,揭除敷料時,勿損傷新生的肉芽組織。同時要注意局部藥物是否有過敏反應。改善局部循環防止局部受壓,臥床患者注意勤翻身,以減少局部受壓時間。因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潰瘍,可使肢體下垂,做AUen-Buerger運動,有利於改善局部循環,增加側支循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