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協同性壞疽

細菌協同性壞疽

細菌協同性壞疽(bacterial synergistic gangrene)又稱Meleneys協同性壞疽(Meleneys synergistic gangrene),或進行性協同性壞死。是由微嗜氧非溶血性鏈球菌和厭氧鏈球菌所引起的皮下組織感染另外,肢體的軟組織感染亦可導致壞疽的病理變化。細菌協同性壞疽病程緩慢,發生罕見,但軟組織壞死嚴重。

基本信息


病因

病原菌與壞死性筋膜炎相似是多種病原菌共同致病。感染灶周圍常發現微嗜氧非溶血性鏈球菌,而在中央壞死區可分離出金黃葡萄球菌、變形桿菌、腸桿菌、綠膿假單胞菌和梭狀芽胞桿菌等。
本病常發生於腹部或胸部手術後切口,特別是在縫線留置處腹內膿腫和膿胸引流術後切口、結腸造瘺口或迴腸造瘺口附近,微小外傷也可並發本病。這與創口局部受到病原菌污染有極大關係。

發病機制

細菌協同性壞疽是緩慢進展型感染,7~10天感染灶僅有1~2cm的發展。病理組織學呈慢性化膿性壞死性炎症伴明顯的嗜酸性白細胞浸潤
1.皮膚、皮下、筋膜及肌肉等廣泛溶解凝固性壞死壞死區內可見大量革蘭陽性球菌和多種桿菌壞死由淺部向深部發展皮膚皮下、深筋膜、肌肉骨間膜、骨骼均可壞死。
2.壞死灶周圍的部分小血管壁呈炎細胞浸潤破壞和修復增生改變,有的管腔狹窄或閉塞。可見較廣泛的組織中微小血管淤滯、栓塞等導致血液循環障礙。
3.混合性炎症浸潤壞死灶周圍有密集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浸潤,另可見有大量嗜酸性白細胞某些區域浸潤的炎性細胞甚至可以其為主。

臨床表現

1.紅色硬結術後幾天至數周后,傷口附近出現小的紅腫硬結,以後形成灰紅色的炎症浸潤區中央部呈紫色。
2.紫紅色壞疽紫色區劇烈疼痛伴壓痛是本病的局部特徵性表現。硬結逐漸壞死形成潰瘍周圍有潛行性皮緣潰瘍周圍組織呈紫紅色壞疽,有漿液性分泌物。
3.皮膚壞死圈潰瘍緩慢增大,周圍出現皮膚壞死圈,在皮膚壞死圈外,皮膚呈現紫色,再外為紅暈圈,其有散在的衛星狀小潰瘍和多個竇道,觸痛。此特異性皮損稱為“Meleney潰瘍”。
4.全身症狀輕微。

診斷

1.手術史近期有縫合的污染的腹部或胸部手術。
2.局部特徵性表現傷口劇痛伴“Meleney潰瘍”
3.細菌學檢查特別是注意厭氧菌的培養對確定診斷有指導。

鑑別診斷:
1.皮膚炭疽病病原菌為炭疽桿菌,感染皮膚初起為奇癢的紅斑疹後出現水泡。病變中央暗紫色,充滿血和膿液,破潰後形成潰瘍,結黑色乾痂。多有較嚴重的全身症狀引流淋巴結腫大,常可並發嚴重的敗血症數日內可死亡。
2.氣性壞疽致病菌主要為產氣莢膜桿菌,一般有明顯的創傷史,病情進展迅速以肌肉壞死為主,也可有皮膚的壞死感染灶周圍有“捻發音”,X線片可見到軟組織中的氣影。
3.壞死性筋膜炎亦是多種病原菌的混合性感染。但感染主要侵犯筋膜,除非原發病累及肌肉,一般少有肌肉壞死,此病全身中毒症狀出現早、症狀重。
4.蜂窩織炎為化膿性細菌引起的皮下軟組織感染表麵皮膚由於供血中斷而壞死,而少有深部肌肉組織壞死,經充分引流套用抗生素後感染常容易控制。

檢查

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象
(1)白細胞計數升高。
(2)白細胞分類計數升高。
2.細菌學檢查
(1)塗片檢查:取皮緣周圍的分泌物或漿液進行革蘭氏染色,有利於鑑別細菌種類。
(2)細菌培養和藥敏性試驗:取病灶分泌物或漿液進行培養,並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對臨床診斷和治療有指導作用。

其它輔助檢查:
X線攝片:局部軟組織中有氣影,有助於與棱形桿菌感染的鑑別。

治療

本病為多菌性混合感染,病原菌間有強烈的協同作用,故在治療上有較大的難度。
1.廣泛切除壞死組織除潰瘍病灶的壞死組織外,周圍病變組織亦需切除若創面較大可逐日換藥,待肉芽新鮮後再進行植皮。
2.選用有效抗生素因致病菌的多樣性及複雜性本病的治療較為複雜,宜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選擇和調整抗生素。結果報告前,可選用青黴素類抗生素有報導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泰能)對本病治療有顯著療效。泰能具有強力抑制細菌胞壁合成的能力,對大部分革蘭陽性和革蘭陰性的需氧菌和厭氧菌有殺滅作用。
3.氧化鋅油膏外塗在潰瘍外圍可塗以氧化鋅油膏,以保護周圍健康皮膚。
4.支持治療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配合靜脈給予多種複合胺基酸新鮮血、蛋白等。採用中醫“扶正祛邪,托里生肌,清理濕熱”治療,用黃芪、西洋參補氣改善全身情況和肢體循環。改善肢體血液循環可用山莨菪鹼等。
5.接觸隔離對換藥敷料、分泌物等須集中滅菌處理。醫務人員操作前後必須嚴格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預後預防

預後:
細菌協同性壞疽主要侵襲皮下軟組織且病程發展較緩,積極進行綜合治療,對機體功能無重大影響。

預防:
污染的縫合傷口應儘量做好術中清洗清創;術後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加強病人的全身營養,提高抗感染能力。加強術後的傷口觀察及時處理局部感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