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主

墓葬主

墓葬主是西藏天葬場的守護神。藏語叫“契代巴代”,意思就是天葬主。他又叫“屍陀林主”。屍陀林,梵文為Śitavana(屍摩奢那),意為“墓田”,亦稱“寒林”。棄死屍於林野,令入者膽戰心寒,故名寒林。

簡介

墓葬主藏語稱“契代巴代”,也稱“屍陀林主”,是西藏天葬場的守護神。按西藏風俗,人死(夭折和非正常死除外)都要送到高山上(天葬場),讓老鷹啄食,稱“天葬”。這種葬法被認為是人死後最好的去處。墓葬主的形象奇特可怕,是白骨森然的兩具男女骷髏像。男骷髏右手高舉鐵鉤,左手當胸捧寶盤;女骷髏右手高舉無憮花枝,右手當胸捧著盛滿鮮血的頭骨碗,他們以舞蹈姿勢站立在各自腳下的一具屍體上。墓葬主以陰森、恐怖的形象還宣傳了佛教無常的思想。佛教認為諸法無常,世界有成住壞空,萬物有生住異滅,人有生老病死,可是眾生不明無常之理,妄生執著,最終招致輪迴之苦。墓葬主向人們展示人的最後結果不過是一架白骨,旨在啟悟人們放棄執著,尋求解脫

天葬

天葬是藏族民眾普遍採用的一種葬俗,又稱“鳥葬”。人亡後將屍體擺成一定姿勢,下墊土坯,放置屋角數日,請喇嘛誦超度經。選定吉日後,將屍體遠至固定的天葬台,然後點火煨桑,隨著松柏樹枝燃燒時發出的“噼噼啪啪”的響聲,不斷撒上三葷三素糌粑,濃煙直上雲天,讓亡靈駕著裊裊輕煙升天。同時,這也是給“神鷹”禿鷲發出的信號。
喇嘛誦經完畢,將屍身脫去衣物,頭向西俯臥於地,由天葬師肢解屍體。群鷲飛至,爭相啄食,以食盡最為吉祥。表明死者沒有罪孽,靈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淨,要將剩餘部分撿起焚化,同時念經超度。天葬的儀式,寄託著生者送死者升天去極樂世界的美好願望。

形象

屍陀林主屍陀林主

天葬場的守護神墓葬主的形象是十分奇特可怕的。這是兩具白骨森森的男女骷髏像。二骷髏戴王骷髏冠,男骷髏右手高舉鐵鉤(或骷髏杖),左手當臉捧寶盤;女骷髏右手高舉無憂花枝,左手當臉捧著盛滿鮮血的嘎巴拉(頭骨碗)。他們以舞立姿勢站立,有的在各自腳下有一具屍體。背景是熊熊的火焰。
陰森恐怖的墓葬主形象地體現了佛教無常的思想。佛教提出諸行無常,認為一切有為法(指依因緣所生者),皆生滅變化,不可常住。如眾生無常,三界眾生皆有生老病死的變化;世界無常,世界有成住壞空,萬物皆在生滅異之中;諸念無常,心識活動念念生滅,不可常住。然而眾生不明無常之理,妄想執著,招致輪迴之苦。白骨森森的墓葬主向人們生動地展示了:無論是帝王將相、權貴富豪,還是平民百姓、窮鬼乞丐;無論是國色天香的美貌佳人,還是其貌不揚的醜陋之人,所有的人最終結局不過是堆白骨,誰也不可能逃脫。這種說教方式雖然顯得有些陰森和恐怖,但在點語人們放棄執著和物慾、去尋找精神上的解脫,是有些警省作用的。
屍陀林主(墓葬主)有些像漢族的陰間神,他們還被說成是閻王的伴神。閻王的各種身形、紅色雌鹿頭的使者(也是閻王的化身)和屍陀林主在西藏宗教舞蹈“羌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羌姆”為藏語譯音,是藏傳佛教的宗教舞蹈,俗稱所謂“跳神”。相傳,烏仗那國高僧蓮花生進藏後,吸收吐蕃本土之擬獸舞、鼓舞,間以戴人骨花曼的金剛力士舞而成。8世紀西藏第一座佛寺桑耶寺建成時即曾跳過此舞。跳此舞有固定的程式進行骷髏舞、金剛力士舞、護法神舞等,最後為兵甲驅鬼,將“朵瑪”(用糌粑捏成有用來供神施鬼的食品)關往野外空地燒毀,以逐邪求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