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柱人

塞爾柱人

塞爾柱人是10~12世紀活動在中亞、中東及西亞歷史舞台的一個民族,曾經建立了強大的塞爾柱王朝。塞爾柱王朝分裂後,其中西亞的一支又為奧斯曼土耳其的興起和強大奠定了基礎。但是關於塞爾柱人的研究成果並不多見,對其起源也說法不一,本文擬對塞爾柱人的起源問題進行考證。

簡介

塞爾柱人是10~12世紀活動在中亞、中東西亞歷史舞台的一個民族,曾經建立了強大的塞爾柱王朝。塞爾柱王朝分裂後,其中西亞的一支又為奧斯曼土耳其的興起和強大奠定了基礎。但是關於塞爾柱人的研究成果並不多見,對其起源也說法不一,本文擬對塞爾柱人的起源問題進行考證。

起源

關於塞爾柱人的起源,大體有烏古斯和土庫曼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是烏古思人。中國學者一般都持此說。郭寶華等著《中國伊斯蘭教史》中說:“10世紀時,中亞細亞的突厥人分為三大集團:定居於天山山區的回紇人,住在喀什噶爾的葛邏祿人和定居於河中邊緣的烏古思人。後來,皈依了伊斯蘭教的葛邏祿人遷移到錫爾河沿岸,將烏古思人擠向西方和南方。大多數烏古思人在塞爾柱的統率下於956年進入已經四分五裂的伊斯蘭帝國,定居於布哈拉,信奉了遜尼派伊斯蘭教。”①《奧斯曼帝國》一書的作者黃維民也贊同這種說法,他認為:“突厥塞爾柱人是遊牧於錫爾河北岸吉爾吉斯草原上的烏古思部落聯盟中的一支。大約在公元10世紀中期,他們在其首領塞爾柱的統率下,越過吉爾吉斯草原漂泊到了河外地區。在布哈拉定居不久,他們皈依了伊斯蘭教。在參與各種政治勢力的角逐中,突厥塞爾柱人遭到了失敗,從此臣服於阿富汗人的伽色尼王朝,被稱之為突厥塞爾柱人。”《中東國家通史———敘利亞和黎巴嫩卷》的作者王新剛也認為:“塞爾柱人原屬突厥斯坦吉爾吉斯草原上的烏古思部族,在其首領塞爾柱率領下,他們南下布哈拉,並熱情地接受了伊斯蘭教遜尼派信仰。”③《中東國家通史———伊拉克卷》的作者黃民興認為:“塞爾柱人屬突厥人的烏古思部落,最初居住於河外的吉爾吉斯草原。”④《中東國家通史———伊朗卷》的作者認為:“對伊朗歷史影響最大的突厥人是屬於9個烏古思部族之一的塞爾柱烏古思人。”⑤還有一些國外學者也認為塞爾柱人起源於烏古思人。如《草原帝國》的作者勒尼·格魯塞認為:“以塞爾柱人命名的英雄,塞爾柱是都合與外號為‘鐵弓手’者的兒子,他是古斯部落中乞尼克族人的首領或重要的成員。在985年以前,他和他的氏族離開大部分的古斯部落,將他的營帳安置於錫爾河下游右岸,在今為別魯斯克附近的氈的方面。”⑥以上作者均認為塞爾柱人起源於突厥的烏古思部落。
第二種說法為土庫曼人。伊朗人阿寶明·艾克巴爾·奧希梯揚尼《伊朗通史》記載:“在薩曼王朝時,除了居住在該王朝東部邊界和東北部邊界的那些土庫曼人之外,土庫曼人中的另一部分則居住在花剌子模湖(即今鹹海)之北部、阿姆河和細渾河兩河的河口地區以及位於鹹海至裏海之間的平原地區。人們一般稱此部分人為烏格茲人。這部分人顯然與當今土庫曼人是同甘共苦宗同族,他們共分為九支,故亦有人稱他們為‘托郭茲·烏格茲’(意即九支烏格茲部族)……。薩曼王朝為了維護邊界安寧,把大批屬土庫曼人中的一支———烏格茲人從他們的原居住地遷往瑪瓦魯納赫爾以北的地區去。當時的瑪瓦魯納赫爾地區剛從東突厥人的控制中解脫出來。這部分土庫曼人居住到艾斯庇喬布以及細渾河的河口地區。在這裡的烏格茲人中,有一支部族因其頭人塞爾柱克之名而被稱為塞爾柱部族。”⑦他進一步指出:“塞爾柱人原是土庫曼人中的一支,系郭茲人和哈扎爾人之合稱。他們於薩曼王朝興盛時期曾居住在鹹海附近的荒原和裏海的東岸以及細渾河和阿姆河的上遊河谷地區。他們居住地域介於篤信伊斯蘭教的瑪瓦魯納赫爾地區以及不信伊斯蘭教的屬東突厥人的嘎爾洛格(即哈洛赫)族和郭茲族之間,但又離他們相當遙遠。”⑧由此可見,他認為塞爾柱人是土庫曼人中的一支。
為了澄清塞爾柱人的起源,就必須從以上談到的烏古斯和土庫曼入手。
首先來看烏古斯。“烏古斯”一詞來自突厥語,在8世紀的鄂爾渾碑銘中就已發現。烏古斯人是突厥的一支。西突厥滅亡之後,烏古斯人曾試圖奪取西突厥留下的部分領土。於是與葛邏祿等部進行了多年爭奪,直到9世紀中葉,他們才控制了鹹海周圍的草原。據中世紀的阿拉伯學者阿爾·伊斯塔赫記載,烏古斯人的土地疆界從塔拉斯(即江布爾)起沿弧形向西南方伸展,經過法臘布(即訛答剌)、休特肯特(錫爾河中游城市)、撒馬爾罕附近的粟特地區、布哈拉、花剌子模,直到鹹海。10世紀末無名作者用波斯文寫成的地理著作《世界境域志》中也記載道:10世紀初期烏古斯人的遊牧範圍“東鄰古斯沙漠和河中諸城鎮,南為部分古斯沙漠和可薩海,其西與北皆為也的里河。”⑨這裡所說的古斯沙漠應指鹹海北面、東面和東南面的廣大荒原和沙漠地帶,可薩海即裏海,也的里河指伏爾加河。由此可見,烏古斯人的遊牧區域是鹹海周圍和裏海東北岸。但其主體在錫爾河下游和中游地區。正如11世紀的喀什噶爾學者馬赫穆特·喀什噶里所說:“一提起河,烏古斯人想到的就是錫爾河,因為在這條河上有他們的城鎮,沿河兩岸分布著他們本族的牧民。”○10烏古斯人的首領稱葉護,葉護在轄區內建立了定期的貢賦制度,並向各地派出自己的徵稅官,對於拒納貢賦的酋長則實行討伐。975年前後,阿里汗成為烏古斯葉護,在其任葉護期間,葉護政權與塞爾柱家族發生了尖銳的矛盾。恰在這時,錫爾河地區的烏古斯人中掀起了拒交貢賦的鬥爭,這一鬥爭被塞爾柱人利用了,塞爾柱人與抗稅者聯合攻擊葉護勢力,奪取了下游重鎮氈的(Jand)及其周圍地區。後來,阿里汗的兒子沙赫馬立克繼任葉護,動員烏古斯各部反將塞爾柱克家族及其追隨者趕走,重新奪回了氈的,維護了葉護政權和烏古斯人的傳統制度。此後,沙赫馬立克與塞爾柱人的鬥爭仍在繼續。1034年10月,沙赫馬立克率軍在花剌子模境內突襲塞爾柱人,塞爾柱人死亡近萬。1043年,已經建立了強大帝國的塞爾柱軍在其領袖托格魯爾和恰格里的親自率領下在花剌子模境內大破烏古斯葉護軍,將其徹底打敗,葉護沙赫馬立克本人落荒而逃,從此烏古斯葉護政權滅亡了。⑾11世紀中葉,失去葉護政權統轄的烏古斯人遭到從北方南下的欽察人的進攻。被攻擊的烏古斯人組成了遷徙的洪流,有的南下,有的西遷,陸續進入河中、呼羅珊、花剌子模,有的還到達東歐的烏克蘭草原、巴爾幹半島。留在原居地的少量烏古斯人遂與欽察人融合。這樣一來,原先被烏古斯人當作安身立命之所的錫爾河中下游地區一度被烏古斯人放棄了,他們的部眾四散於中亞、西亞、東歐的廣大區域。在南下的烏古斯人中,一部分投到河中哈喇汗王朝所建立的回紇政權之下,大部分則歸順了塞爾柱王朝,成為其部屬,皈依伊斯蘭教,並以自己的武力為塞爾柱人的西征助戰。這些歸順塞爾柱王朝的烏古斯人不再稱自己是烏古斯人了,而是改稱突厥蠻。⑿於是,“烏古斯”一詞在歷史上逐漸消失,烏古斯部族逐步融合於中亞其他民族之中。
關於土庫曼人的起源,有人認為:“土庫曼人,在我國古代史料中稱為古思,或烏古思,中世紀時活動於西起裏海北岸,東至錫爾河中下游流域,北起曼基什拉克原地,南至今伊朗北部的戈爾乾河和阿特列克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勞動生產的方式主要是遊牧。到中世紀晚期時,土庫曼人的社會組織仍是靠血緣關係維繫的氏族公社式的部落聯盟組成的鬆散的結構。”○13還有人在追述撒拉族的起源時,也曾談及土庫曼人。“撒拉族在追溯族源時,自稱‘Salar’或‘Salir’,這應當是‘撒魯爾’的變音。撒魯爾部原屬西突厥烏古思部落聯盟,11~12世紀時,隨著烏古思部落的大遷徙,撒魯爾部從錫爾河中下游、七河流域西遷。一部分遷到小亞細亞融入土耳其人之中,一部分遷到阿姆河流域、裏海沿岸,分布在今土庫曼斯坦,成為土庫曼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部分分布在今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布哈拉、塔什乾一帶,自稱‘努熱塔’土庫曼人。”○14從此段資料中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土庫曼人是烏古斯人的一支。另外也有作者從歷史的角度談及土庫曼人。“公元5~8世紀,土庫曼斯坦先後遭受 噠人、突厥人、阿拉伯人等的入侵,9~10世紀受波斯塔希爾王朝、薩曼王朝統治,11世紀土庫曼民族實體基本形成。……1040年烏古斯突厥部落的查格里和托格里爾·伯克二人在今土庫曼國土南部建起塞爾柱王朝,以馬雷(梅爾瓦)為都城。……它位於馬雷城西30公里處。梅爾瓦意為‘湍急的流水’,因為城畔的穆爾加布河流水甚急。該城在11~12世紀曾作為塞爾柱王朝的都城一直是中亞的穆斯林文化中心。著名的伊斯蘭學者謝赫·布里德·本·哈賽卜曾到過這裡,一些世界聞名的聖訓彙編者也在此居住過。這裡至今尚存已逾數百年歷史的古老建築哈馬達尼清真寺,它是土庫曼民族英雄謝赫·尤素福·哈馬達尼下令建造的,他曾率眾保衛土庫曼斯坦免遭外來侵略。這裡還有古老的伊斯蘭教經學院、陵墓和宮殿遺址,是人們了解土庫曼古老伊斯蘭文化的絕佳之處。坐落在梅爾瓦的桑加汗陵也是中亞著名的伊斯蘭文化名勝地,它建於1157年,屬於塞爾柱王朝時期的重要建築。”○15從此段論述中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塞爾柱人起源於土庫曼人,而土庫曼人則起源於烏古思。}
從以上對烏古思和土庫曼的論證來看,烏古思是突厥的一支,土庫曼則是烏古思的一支,因此塞爾柱人的族源當屬烏古思無疑。但塞爾柱的族源決不僅僅是烏古思,還包括其他突厥後裔、阿拉伯、波斯等其他民族成份。這樣說理由如下:
第一,塞爾柱人這一族稱來源於塞爾柱這一突厥後裔人名,它興起於烏古思部落,並且逐漸代替了烏古思部落和其他突厥後裔部落。前面說過,塞爾柱王朝和塞爾柱人這一王朝和民族名稱來源於烏古思部落之一塞爾柱部族。為了在阿拉伯帝國的統治範圍內得到發展,他們幫助薩曼王朝“在烏滸河(阿姆河)外地艱苦地抵禦了在伊塞克湖地區與喀什噶爾的哈喇罕族突厥王朝。”○16同時“塞爾柱克很快便皈依了伊斯蘭教。他把位於細渾河河岸穆斯林聚居的江德城納入本部族的勢力範圍之內。他去貢之後,他的後裔仍聚居於江德城。但是江德城中的穆斯林不堪忍受塞爾柱人的侵襲擄掠,故此在塞爾柱克去世之後便將他的子孫和部族趕出該城,將他們逐往南部。薩曼王朝把這些人安置在布哈拉城東北方的名為努勒的村落地區里。自此之後塞爾柱部族便日益得到發展,聲譽日隆。此外,由於他們皈依了伊斯蘭教,故此亦無人敢幹擾他們。他們在反叛加茲尼王朝和建立起巨大的政權之前,他們的聚居地一直在布哈拉附近的努勒村落地區。”○171025年,阿爾斯朗·本·塞爾居克(塞爾居克·本·杜高格之子米考伊爾之弟)發動叛亂,遭到失敗,薩曼王朝君阿爾坦·馬赫穆德將其“送到印度並囚禁起來,並殺死了該部族中的許多人。但是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逃往霍拉桑,大肆擄掠殺戮。由於加茲尼王朝的軍隊尾隨追趕他們,故此他們便又前往伊斯法罕,有一部分則前往亞塞拜然。即便如此仍有很多塞爾柱人,尤其是米考伊爾的後裔們留在霍拉桑。”○181038年7月,米考伊爾之子托格洛爾登上了加茲尼王朝的御座自立為王,塞爾柱王朝正式建立。這個王朝一直存在到1102年分裂為三部分為止。分裂後的塞爾柱帝國中的三個王朝的命運是不同的。其中敘利亞的塞爾柱王國逐漸阿拉伯化;波斯的塞爾柱王國也日益伊朗化。但它作為塞爾柱帝國的正統王朝,在中亞一直存在到另一個突厥王朝———花剌子模國興起。只有位於小亞細亞的塞爾柱王國則“延續了整個兩個世紀而成為特別延長的事業,因為從它那裡析出來了歷史上的土耳其。”○19從塞爾柱人的歷史發展軌跡來看,塞爾柱人的名稱雖然起源於塞爾柱克這個領袖人物,這是草原遊牧民族的習慣。但這只是名稱發生了變化。塞爾柱克率領的軍隊及屬民主要仍舊是屬於烏古思部落的人,只不過烏古思變成了塞爾柱。如果在烏古思內部逐漸強大起來的不是塞爾柱克,而是其他部族,那么名稱就會以這個興起的部族頭人的名稱而命名整個烏古思部落。因此我們可以說,塞爾柱源於烏古思部落並逐漸取代了烏古思部落名稱。由於塞爾柱人的強大,一些其他突厥後裔部落的人也臣屬於塞爾柱王朝,如加茲尼王朝中的突厥後裔在加茲尼王朝滅亡後成為塞爾柱人的組成部分。○20因此塞爾柱人不僅起源於突厥後裔之一的。
烏古思部落,同時也包括了其他突厥後裔部落的人。
第二,塞爾柱人不是中亞河中流域(指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原駐民,它一興起就處於阿拉伯及波斯人的的包圍之中。其起源民族成份比較複雜。凡是能夠與塞爾柱克同甘苦共命運的人都是塞爾柱人。後來建立政權後由於政治軍事鬥爭的需要,塞爾柱王朝的上層主動和其他民族聯姻。如在托格洛爾統治期間,塞爾柱人的地域逐漸拓寬,塞爾柱人的上層因政治需要而與中亞地區的許多小王朝建立聯姻關係,如“他曾於公元1047年娶迪亞立麥王朝君主阿布·考里爾之女為妻,1056年將自己的侄女達烏德之女嫁給了布益王朝國王高亦姆,他本人於公元1061年娶高亦姆之女為妻。”○21在塞爾柱王朝境內,通行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因為托格洛爾的瓦齊爾就是精通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的著名文人阿米杜·馬立克·孔杜里。○22所有的政令、軍規均以這兩種文字為主。這兩種文字之所以能在其統治領土內通用,主要是因為王朝內生活著大量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因此我們可以說,塞爾柱人是一個由多種民族組成的群體。由於塞爾柱及其後裔的傑出政治軍事領導才能,使加茲尼王朝、薩曼王朝等阿拉伯帝國末期小王朝及其民族均臣服於以塞爾柱為名稱的王朝,因此塞爾柱人的名稱流傳下來。但它已經不是一個單獨的民族族稱,而是一個多種民族組成的政權、統治階層名稱。
綜上所述,我認為,塞爾柱頭人雖然起源於突厥後裔烏古思人,但由於塞爾柱王朝興起於多種民族雜居的中亞地區,因此塞爾柱是一個由多種民族組成的政權及統治階層名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